第A7版:政治纵深·人民政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惟愿风景这边独好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旅游经济发展工作监督

九龙湖景区游船“竞渡”。(唐严 摄)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在专题询问会上提问。(崔引 摄)
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专题询问会上回答提问。(崔引 摄)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开展旅游经济发展工作专题询问。
(崔引 摄)

    

    

    

    

    

    

    记者 张昊 通讯员 丁升艳

    

    今年“五一”假期,宁波市首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奉化区大堰镇游人如织,每天有近万名游客到此体验云耕、云居、云学等项目;在象山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海边露营、赶海踏沙、行走渔镇等富有滨海风情的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宁波、享受宁波、爱上宁波。人们逐步形成共识,旅游作为提振和扩大消费的重要产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市人大常委会高站位审视宁波旅游产业发展,并且将旅游经济确定为今年的重点监督议题。

    3月以来,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联动开展旅游经济发展工作监督,通过全域调研、专题审议、专题询问等形式,凝聚合力打好文旅融合牌、全域联动牌,助力推动宁波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六个调研组分赴各地开展专项监督

    

    

    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市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业更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市人大常委会将旅游经济确定为今年的重点监督议题,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专题询问。

    “将旅游经济确定为今年人大监督的‘重头戏’,就是为了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扩内需、促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撬动作用,助力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负责人表示。

    为增强组合监督实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还专题研究了监督实施方案,对专项监督工作作出部署。

    3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以“十步工作法”做细做实“闭环监督”各项基础性工作,先后赴市文广旅游局、市文旅集团、部分区县(市)走访调研,专题听取12个市级相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组织召开重点旅游企业、规划设计单位、行业协会、景区景点、专家学者等系列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还注重发挥数字人大作用,开展“旅游经济代表谈”活动,多方征集代表意见建议。

    5月至6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60余名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组成六个调研组赴各地开展专项监督,聚焦不同类型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研视察,召开座谈会,了解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建议。

    6月4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余红艺率领其中的一组赴余姚进行史前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监督调研。

    踏勘田螺山遗址、井头山遗址,考察河姆渡博物馆,与文广旅游部门和余姚市负责人座谈交流……余红艺对河姆渡文化遗址群考古研究与开发利用取得的成绩点赞:“河姆渡文化遗址群是中华文化瑰宝,在国际上有非常高的辨识度,应致力于打造成为宁波的金名片,借鉴良渚遗址成功经验,建立健全管理机构,高起点编制专项规划,切实强化要素保障,持续推进遗产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

    余红艺强调,旅游产业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开放度高,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特殊。要“跳出旅游看旅游”,高站位审视旅游产业发展;“跳出旅游谋旅游”,高标准编制旅游发展规划;“跳出旅游抓旅游”,高水准供给旅游特色产品,合力推动宁波旅游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深度把脉、支招献策宁波旅游经济

    

    

    “我市对‘十四五’时期的旅游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总体谋划和安排?”“市财政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投入了多少钱?主要投向哪里、绩效如何?”……

    6月23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听取了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并进行分组审议。24日下午,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我市旅游经济工作进行专题询问。12名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带着群众的呼声,紧扣我市旅游经济发展工作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踊跃提问,政府及有关部门单位一一诚恳作答。

    “十三五”期间,我市提出打造“中国一流休闲旅游目的地”,而2019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我市旅游总人次、旅游总收入两项指标分别排在第八位、第七位,宁波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蒉开波就此提问,“围绕旅游目的地建设,尤其是在打造重点旅游景区、重大旅游项目方面,有何具体打算?”

    市文广旅游局副局长邱金岳坦承,宁波与传统的旅游名城及其他旅游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相比,总量和质量都有不小的差距。邱金岳表示,未来将着力推动一批重点旅游项目,打造一批重大旅游景区,“其中,加快建设两个标志性项目,一是中国大运河文化公园,打造一条西起余姚、东至北仑的大运河海丝文化旅游带,二是以建设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整合资源,打造宁波文化遗产的旅游高地”。

    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对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四明山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经常造成拥堵。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诸国平很关心,交通部门会如何补齐旅游专线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

    市交通局党组书记胡海达表示,主要是受到生态环保和交通安全因素的影响,重新论证了原先规划的四明山高速,并将其线路东移,“未来,将以四明山农村公路为主打造四明山的环线经停路线,以四明山区域现有的省道为主打造干线公路,解决农村道路、省道和高速公路的互联互通问题,相信能够逐步补齐四明山旅游中交通上的短板”。

    “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公园申报、规划、建设方面,如何强化市级统筹?”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董学东提问。市文广旅游局副局长邱金岳回答:“市委明确提出把河姆渡文化打造成为我市的重要文化标识。下一步,市文广旅游局将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考古工作,筹建史前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启动创建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稳步推进河姆渡遗址的申遗工作,使河姆渡文化、井头山遗址等成为宁波旅游必到之地。”

    专题询问始于问,但不止于答。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问题点得准、问得深,政府部门负责人应询不回避、摆实情,取得了凝聚共识、推动工作的良好效果。此次询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根据本次常委会审议和专题询问情况,形成“清单式”审议意见和询问实录,交市政府研究处理,并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具体问题进行跟踪监督。

    

    打造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议做好四篇文章

    

    

    立足新发展阶段,宁波如何全力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新格局,向着建设“国内一流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奋力奔跑呢?

    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调研提出,要高站位构建旅游经济发展工作格局,建议学习借鉴兄弟城市经验,建立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统筹谋划旅游经济发展重大决策。同时应高起点谋划旅游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建议尽快启动新一轮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工作,建立完善现代旅游综合治理机制。

    宁波“山、海、湖、文、史”等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少系统谋划和深度开发建设,旅游产品总体上处于“低、小、散”状态,缺少在国际国内“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高端旅游品牌项目。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对此建议,要高标准推进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着重做好四篇文章。

    ——第一篇要做好“挖掘”文章,借鉴良渚古城遗址开发建设经验,系统谋划河姆渡史前遗址群研究保护和开发建设,加大普陀山—雪窦山“两山”合作力度,推进雪窦山佛教名山打造,挖掘浙东大运河、宁波舟山港、宁波湾、象山湾等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宁波地域特色的运河游、港口游、滨海游项目;

    ——第二篇要做好“提质”文章,对溪口—雪窦山、月湖·天一阁等高星级旅游项目,实施综合改造提升,进一步提升项目美誉度和吸引力;

    ——第三篇要做好“整合”文章,对既有的散落式的“小而美”“小而精”的旅游景点进行资源整合,穿点成线、串珠成链,通过发展夜间演艺、城市灯光秀、特色风情街、美食网红店、非遗文创集市,设立休闲观光巴士和旅游专线等,完善产业链,延长时间链、消费链,提升集聚和规模效应;

    ——第四篇要做好“融合”文章,培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运动休闲旅游新业态,构建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体系。

    

    全市旅游经济持续复苏

    

    

    记者 张昊 通讯员 丁升艳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国际性休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以来旅游经济复苏

    “十三五”期间,我市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亿人次,旅游年收入突破20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7%,旅游业主要指标实现较快增长。2019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亿人次,同比增长12.1%,实现旅游总收入2330.93亿元,同比增长16.2%,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2%。旅游业主要指标实现增长。

    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严重,但旅游经济运行仍走出深“V”曲线,呈现“形稳势好、量增质优”的良好态势,全年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均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85%以上。其中,乡村旅游异军突起,率先实现正增长。2020年接待游客5596.78万人次,同比增长10.74%;乡村旅游总收入62.64亿元,同比增长10.07%。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紧抓文旅行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和文明安全监管等措施,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挖掘旅游消费潜力,推动全市旅游经济持续复苏。今年的“五一”假期,全市共接待游客335.6万人次,日均比2020年同期增长67.4%,比2019年同期增长17.3%。其中,主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8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760万元。

    “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

    在宁波,文旅融合、工旅融合、农旅融合、商旅融合、医旅融合、体旅融合、科旅融合进程越来越快,“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目前,全市已有各类休闲旅游基地160余处、省级产业融合示范基地90余处。我市还在全国首创推出了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已培育形成22个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5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成功打响“乡村旅游季”和“甬乡伴”伴手礼品牌。全市登记在册的民宿超1700家,总床位3.2万张,获评省银宿级以上民宿74家。

    “十三五”期间,我市高等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实现扩量提质,休闲旅游和全域旅游发展成效突出。目前,全市已有A级景区71家,高等级景区和度假区数量名列全省前茅。我市还积极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打响“海丝古港 微笑宁波”城市旅游形象,不断提升宁波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每年举办各类旅游推广活动百余个,成功举办宁波尼斯嘉年华、宁波旅游节、宁波国际旅游展、中国(宁波)—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交流活动。中国开渔节、徐霞客开游节、湖泊休闲节等节庆活动成为宁波旅游的重要品牌。

    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增长三成

    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宁波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领域。港中旅、华侨城、首旅、华强、海昌、浙旅、开元旅业、宋城集团等一批实力领先、经验丰富的集团公司竞相投资我市旅游业。

    2020年,全市共实施文化旅游项目293个,总投资3276.87亿元,同比增长30.56%;实际完成投资428.51亿元,同比增长43.02%;完成签约项目55个,协议总投资627.69亿元,持续六年完成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双百亿”任务,位居全省项目建设考核前茅。

    浙江广电象山影视城基地三期、鄞州横溪农旅小镇、宁海大庄温泉乡根小镇、象山星光影视小镇、奉化时光文旅小镇、杭州湾滨海假期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提挡加速,为未来宁波旅游产业注入更加强劲动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