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1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体面塑形师

——致为中国近现代服装作出贡献的宁波裁缝师傅

创办于一九○二年的上海荣昌祥呢绒西服号。

红帮裁缝中的一部分,以做改良旗袍见长。图为刊登在一九三○年《中国大观图画年鉴》中的广告。

王睿谟

王才运

顾天云

余元芳

北京《财神庙成衣行碑》记载了一九○五年宁波裁缝在北京建立成衣会馆的史实。

顾天云的《西服裁剪指南》是我国第一部西服制作理论著作。

红帮裁缝部分制衣工具。

    

    

    

    

    

    

    陈 峰

    

    6月10日,奉化区申报的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红帮裁缝技艺)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消息迅速在朋友圈传播。由此,奉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除奉化布龙、布袋和尚传说、宁波走书外,又添一宝。

    “这次红帮裁缝技艺申遗成功,是奉化的荣耀,宁波的荣耀,也是中国的荣耀。”奉化区非遗办主任孔琼萍如沐春风,“为了申遗,我们准备了完美的申报文本。”孔琼萍说,区非遗保护中心邀请浙江师范大学的专业拍摄团队进入服装车间拍摄,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车间温度摄氏40度,一蹲就是六七个小时。接着又联合浙江纺织学院的冯老师走访宁波商务局和各大企业,拿资料对数据,历时三年。

    2019年8月份,奉化文旅局分管领导提着资料袋向区政府汇报,区领导十分重视,马上召开红帮裁缝技艺申报协调会议,各项任务随即跟进布置到位。非遗办人手少,他们三个月连轴转,周六周日在单位吃盒饭加班,一心扑在这件事情上。

    自2007年“红帮裁缝”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经过长达13年的准备,“红帮裁缝”终于冲进国家级非遗名录。

    ■红帮先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早在明崇祯年间,宁波本帮裁缝已外出谋生。清末民初,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在洋行职员和富家子弟之间,悄然兴起了西服热。在上海创业的宁波本帮裁缝瞄准商机改做西服。国人时称外国人为“红毛人”,“红帮裁缝”的叫法由此传开。20世纪初,宁波本帮裁缝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占据了上海成衣业的半壁江山。

    红帮裁缝以奉化人为主,也叫奉帮裁缝。据1915年奉化知事发布的公文,“成衣一业,较各工业为最,全邑不下二三千”,以20世纪初奉化县总人口数计算,当时从事成衣业的人数大概占人口总数的1%。他们从做包袱裁缝起家,露宿街头,每天肩背包袱,里面装着剪刀、尺子、熨斗、针线等营生家当,起早摸黑,走街穿巷,上门为客户量身定做西服。

    19世纪80年代末,江良通、江良达(奉化江口人)兄弟俩辗转来到日本横滨,向已在横滨从事西服业的宁波老乡学习西服制作技艺。他们一边给师傅打下手,一边用心观察、揣摩制衣技术,牢记西服结构,苦练刀功、车功、烫功、针法。数年后,江氏兄弟艺成回国,在上海谋生。因为服务周到,做工精良,江良通名气渐响,找他做衣服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手艺日臻纯熟和财富不断积累,1896年,江良通在上海巨鹿路405号创办了国内最早的红帮裁缝店——“和昌号”。

    1900年,王睿谟(奉化江口人)从日本学习西服裁剪技术归来,在上海浙江路与天津路交会处的忆鑫里附近开了一家西服店——王荣泰洋服店,13岁的儿子王才运一边跟着父亲学习西服裁制技术,一边帮父亲经营店堂。得到慈溪亲戚潘瑞章的资助后,1902年,王才运与同乡王汝功、张理标3人合伙,在南京路与西藏路口(现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开设了当时最豪华的三层十间门面的荣昌祥呢绒西服号,成为上海滩名气最大、服务最完善、信誉最可靠的专业服装店。

    江良通与王才运等红帮先驱因业务经营的需要和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带出家乡的亲朋好友学习红帮裁缝制作技艺,在上海立足经营西服业。他们主要来自奉化江两岸,包括奉化区江口街道(新桥下、王溆浦、张家浦、蒋葭浦、前江等村)、西坞街道(顾家畈、泰桥、东陈等村),鄞州区茅山镇、姜山镇等。随着红帮裁缝艺人的流动,红帮裁缝技艺流布的范围渐趋扩大,拓展到国内外30余个城市。

    据不完全统计,1896年至1950年间,奉化人在上海开设西服店达156家之多,其中在上海服装史上被称为“南京路上六大家”的荣昌祥、王兴昌、王顺泰、裕昌祥、王荣康、汇利的老板和技师均为奉化人。他们以师徒、父子相传的方式传承不息,至今已逾六七代。

    ■红帮裁缝的技艺内涵和工艺流程

    红帮裁缝立足于宁波本帮裁缝技艺传统,又吸收西方立体裁剪技术,实践“中西合璧”“中体西用”的制衣工艺,抓住机遇成功转型。中西服饰虽差异很大,在缝制技术上却有相通之处。西服缝制中对“手工”的要求很高,而本帮裁缝最擅长手工。红帮裁缝注重个性化定制,形成“目测心算、特形矫正、翻新补洞”等绝技。

    红帮裁缝在上海声誉日隆,孙中山先生慕名前来。王才运根据先生意愿,设计了一款简朴庄重,又具备西服挺、平、直、圆、顺、墩、盛、密、匀等特色的新服装,国内第一件中山装由此诞生。中山装是红帮裁缝运用“中体西用”原则创制的典型款式,制作工艺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外观设计却体现出东方思维和审美观。王才运成为一代“红帮裁缝”名师,被誉为上海西服业的鼻祖。继而,红帮裁缝开创了中国服装史上的“五个第一”,即国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套“海派”西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所西服工艺学校、第一本西服著作,推动了中国传统服饰的现代化转型。

    红帮裁缝从十三四岁开始拜师学艺。针对中山装和西服等现代服装的制作难度,他们苦练在热水里捞针、牛皮上拔针等基本功,以提高速度和力度,逐步掌握量、算、裁、缝等技艺。三年满师后,有的要帮师一年。一年以后须由本号引荐,他号方能录用。

    说到四个功、九个势、十六字标准,红帮裁缝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蒋楠钊深有感触。他1963年投师学艺,师承“红帮裁缝”第四代传人王金定先生,得到真传。“四个功”包括刀功、手功、车功、烫功,满师后能独立制作整套西服,且所制西服突出了胁、胖、窝、凹、翘、剩、圆、弯、戤等“九个势”,达到了“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16字的规格标准。

    蒋楠钊带出了王亚坤、丁克运、俞武军、江玉芳等众多徒弟,他们熟练掌握了这些核心工艺,成为服装行业的骨干力量。

    缝制服装除了剪刀、尺等常用缝纫器具外,红帮裁缝还使用炭火熨斗、烙铁熨斗、弯尺、喷水壶、划粉、缝纫机。为将衣片烫成立体型,需要专用的熨烫工具垫衬。如烫前襟、领口、弯垫用的“馒头”、大小马凳;烫、压、戤用的弓形烫板;烫袖、肩、袖窿的铁凳等。这样熨烫,能达到胸部饱满,驳头挺拔,上口平薄,丝绺顺直,袖子圆润,整件衣服前圆后登,穿在衣架上棱角分明。红帮裁缝制作服装的基本流程包括量体、选料、定款、划样、裁剪、缝纫、扎壳、试穿、修改、缝制、整烫、锁眼、钉扣、成衣等多个环节,工序有130余道。

    红帮裁缝技艺复杂精湛,所制中山装、旗袍、西服、大衣等不同服型特色鲜明。他们依靠自身手艺,借鉴西方工艺,在量、算、缝、试中运用刀功、手功、车功、烫功和“推、归、拔”原理,久而久之总结出西服工艺的9个势、16条标准,成为中国裁缝行业的经典理论。

    ■红帮裁缝技艺在奉化的传承

    1978年,“罗蒙”只是奉化江口镇的一家镇办企业,办厂之初,没有厂房,没有设备,没有资金。当时的“罗蒙”厂长盛军海大胆借用镇政府招待所作为厂房,向银行借贷,向职工筹集,号召工人把家里的脚踏缝纫机和电熨斗扛来当设备。硬件问题解决了,“罗蒙”从上海请来红帮裁缝老师傅。盛军海惜才心切,自己每月拿28元工资,给师傅的工资却是1000元。

    名师出高徒,企业稳步发展:1990年“罗蒙”实现产值超千万元、利润超百万元的双超目标,成为省属重点乡镇企业,被纺织工业部评为部优产品,受到国家技术监督局的通报表扬。1994年4月,“罗蒙”牌西服以质量分第一、商业推荐第一、总分第二的佳绩荣获首届“中国十大名牌西服”称号,跻身中国一流西服品牌。

    被誉为“西服国手”的余元芳是奉化白杜人,师从王才运,从小练就“目测量衣”“抽丝补调”“特型矫正”三大绝技,先后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驻华领馆人员制作服装。上世纪90年代,余元芳接受家乡邀请,多次来奉化指导服装制作技艺。1991年9月,首届奉化服装节期间,余元芳正式收受罗蒙西服厂的俞小莉、华中西服厂的沈小飞、金海乐制衣公司的杨贤方、爱伊美西服有限公司的何亚萍、第八服装厂的葛亚萍等五人为徒,传授服装制作技艺。

    再来看看“荣昌祥”。1902年,王才运创办荣昌祥呢绒西服号,成为当时上海商界最著名最完备的西服专业商店之一。1927年前后,王才运弃商归里,把“荣昌祥”交由王宏卿经营。1950年,王宏卿把“荣昌祥”交给王汝珍。1959年,王汝珍携艺归乡,将“荣昌祥”西服制作工艺传于侄孙王永华。

    上世纪90年代初,王永华在江口王溆浦村服装二厂跑外勤。当时,奉化江口有30多家服装厂,其中王溆浦村办有服装一厂、二厂、三厂。机缘巧合,1992年,村办二厂转到了王永华的名下。王永华得知祖上的“荣昌祥”品牌被上海春秋服装公司闲置起来,就同村里的郭书记商量,要把“荣昌祥”请回家。几经辗转,“荣昌祥”终于回到王溆浦村,回到了第四代传人王永华手中。

    2007年,“红帮裁缝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永华同时成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81岁的王永华珍藏着一张摄于2002年6月20日的照片。那天,奉化市荣昌祥制衣有限公司举行落成奠礼,他和嘉宾们拍了一张合照。左起第一个是宁波服装博物馆副研究员陈万丰,第二个是“荣昌祥”第三代传人王汝珍,第四个是“荣昌祥”第五代传人王朝阳,第五个是王才运的儿子,第六个是王才运的孙女,最后一个是王永华。如今,王才运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已有百年历史的“荣昌祥”,能由“浙江老字号”变成“中华老字号”。好在“荣昌祥”的第六代传人王冠捷从国外留学归来,做起了电商,将“荣昌祥”的知名度推广到网络上。

    时间切换到2020年10月24日,在宁波时尚节暨第24届宁波国际服装节圆满闭幕的夜晚,宁波·外滩17号上演了一场百年红帮时尚派对——“时尚后浪潮甬三江”。这场派对的发起人,是雅楚服饰董事长周辉明。

    周辉明出生于1978年。1997年,周辉明从宁波农校毕业参加工作,接着去加拿大约克大学、多伦多大学攻读工商企业管理学。25岁的周辉明意气风发,学习之余,在加拿大注册了一家经典羊绒公司,经营面料和羊绒衫。

    早在2003年,周辉明与圣·弗朗西斯科结缘。弗朗西斯科是位享誉世界的顶级裁缝,曾为欧美各国政要、富商、影星等做过衣服。他9岁开始学习裁缝手艺,20岁成名于米兰,而立之年迁居加拿大,并开创自己的独立品牌。

    2012年,周辉明创立服装品牌Nikky,郑重邀请弗朗西斯科成为Nikky的首席设计师。2018年,这位被誉为“世界十大裁缝”之一的弗朗西斯科正式收周辉明为徒弟。

    当年的红帮匠人学成回国又出去闯荡,把技艺和精神带到世界各地,传承和发扬,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如今,弗朗西斯科与周辉明,又给中西服装文化交流和手工缝制技艺传承,续写了一段佳话。

    ■结语

    1896年,江良通在上海巨鹿路405号创办了国内最早的红帮裁缝店——“和昌号”,红帮裁缝制作技艺至今已经走过120多年的历史。1956年,周恩来总理邀请以余元芳为代表的上海红帮裁缝名师、名店进京,成立“红都服装公司”,先后为毛泽东、刘少奇、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制衣,被赞誉为国之巧匠。坊间,人们亲切地称他们是一支“服装界的国家队”。

    1991年9月21日,首届奉化服装节开幕。1997年10月,首届宁波国际服装节拉开帷幕。服装节给宁波服装带来了更宽阔的平台,“宁波装,妆天下”成为家喻户晓的一句话。

    其实,自红帮裁缝开创“五个第一”起,这份荣耀就属于整个宁波。1933年,中国第一部西服制作理论著作《西服裁剪指南》出版,作者顾天云是鄞县下应人;20世纪初,姜山人陈章尧、陈章舜兄弟在汉口创立了第一家西服店——祥康服装店,成为武汉西服业的开山之祖;姜山人何庆丰是天津何庆锠西服店的创始人;姜山人陈清标、陈清瑞兄弟俩,在长春开设了第一家西服店;姜山人李玉堂祖孙三代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上开设了“新记行”服装店;服装界的国家队“红都服装公司”的第二任经理王庭淼,也来自鄞县。他们在红帮裁缝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想当初,红帮先辈们在马路旁、小巷口摆地摊,有时还要乘小舢板到外国轮船上兜揽生意。红帮裁缝,不仅是一门手工技艺,更是一笔吃苦耐劳、奋发进取的精神财富。红帮裁缝是一张城市的文化名片,它属于奉化,属于宁波,也属于中国。

    如今,新一代宁波红帮传人重新出发,以智能化为核心,形成连接创意、制造和消费的智慧产业,传承红帮工匠精神,依靠科技创新,续写时尚新传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