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们参观搭把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
张凯凯 江一舟 在宁波,平均每天产生1.2万吨垃圾,如果用厢式货车运送,车队可绕运动场65圈;仅仅一粒小小的纽扣电池,就会污染60万升水,这是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回收10吨废塑料能节省60吨石油,相当于一个小型油田……如果不是这一场垃圾分类研学活动,来自福建的叶长源、叶长流兄弟俩,无法想象生活中臭臭的垃圾所蕴藏的巨大能量。 昨天一早,叶长源、叶长流和其他18名孩子一起坐上大巴车,前往鄞州姜山镇的搭把手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海曙洞桥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参加宁波高新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和聚贤街道菁华社区发起的垃圾分类研学公益活动。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即将上初中,不少人是“小候鸟”,且是第一次实地参加宁波的垃圾分类研学之旅。 “报名火爆,名额不到一天就被抢光了。”叶家兄弟俩一个10岁、一个8岁,哥哥叶长源暑假刚从福建来到宁波,与久别的父母和弟弟团聚。当父母得知研学公益活动后,第一时间在网上帮孩子报了名。研学途中,兄弟俩目不转睛,即便在行车途中因为晕车呕吐,8岁的弟弟仍旧坚持参加活动。 “机器分拣,很神奇!”来自江西的小女孩张语熙说。在搭把手分拣中心,机器化的分拣方式让孩子们大开眼界,原来垃圾回收可以这样智能,堆成草垛状的回收垃圾可以这样整齐有序。来到洞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这里干净整洁,几乎闻不到异味,刷新了同学们的认知。随着讲解员的讲解,一个个知识点跳入孩子们的脑海中—— 这里一天的发电量可以供20万户家庭使用;焚烧炉的温度为900℃至1000℃;垃圾中的废水经过处理,可以用来浇灌花草树木;炉渣,可以制成炉渣砖;抓垃圾的“大铁手”,一把能抓起8吨至10吨,相当于一只成年大象的重量…… 实地参观、垃圾分类知识有奖竞答、互动小游戏……整场研学活动紧凑、干货满满。“今天我学会了垃圾分类!”研学归来,周宵震、周舒雯兄妹俩把看到的新鲜事物同妈妈分享。在此之前,他俩只见过简陋的砖头垃圾房,看到机械化的垃圾场特别兴奋。孩子的妈妈朱女士说,当初第一时间报名,就是希望孩子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本领,在活动中有所成长,现在看来果然不虚此行。 “每年一到暑假,就有许多‘小候鸟’从全国各地‘飞’到父母身边。宁波的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我们想带‘小候鸟’们实地感受,让他们把垃圾分类的理念带回各自的家乡,影响更多的人。”高新区生活垃圾分类办工作人员道出了活动初衷。 如今在宁波高新区,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截至目前,高新区13个社区5.2万户家庭已全面开展垃圾分类,高新区居住小区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100%,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100%,“两网融合”率达到100%。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首台全品类垃圾分类智能化投递箱将于本月落地梅墟街道海景华庭小区。该智能箱将对居民投放的垃圾进行自动破袋、称重,并采用人脸识别、AI图形识别等技术,精准判定每袋垃圾重量和质量,精准追溯到户(人),有效杜绝物业二次分拣,加强对居民分类投入行为的数字化监管,进一步提升源头督导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