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政治纵深·人民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7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力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政协委员为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建言献策

曙光中学学生参加趣味运动(严龙 摄)
丁安 绘

    

    

    

    

    

    

    记者 何峰

    

    

    

    

    现在的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原因在哪儿?市康宁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一号难求”,怎么办?网络游戏成瘾使青少年产生厌学情绪,如何破解?超纲教、超前学等行为普遍存在,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该怎样破局?……

    畅所欲言、形成共识、增进合力,6月29日下午,市政协举行“请你来协商”活动暨委员月谈会,围绕“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委员们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协商交流。

    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较多。当天,市文明办、市委网信办、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市妇联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悉数到场,显示了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这个话题有点沉重,但更多的是充满期待。”政协委员纷纷表示,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齐心合力,相信会出台更多有效的举措,营造更好的氛围,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培根铸魂 为青少年的成长“把好舵”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要培育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爱党爱国之人,培育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昂扬精神的栋梁之才。”第一个发言的戴凌云委员认为,加强德育教育,培根铸魂,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根基。

    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首先是一个热爱国家、积极向上的人。戴凌云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社会环境日益复杂,青少年思想道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中小学“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仍然存在,德育教学方式略显老套,偏重于传统的讲授式教育,学生的体验感和融入度不足;学生参加劳动锻炼的强度不高,吃苦耐劳精神和感悟民生冷暖比较缺乏。

    戴凌云委员陈述的调研情况引发与会人员的共鸣。徐建成委员在调研中也发现,学校“培根铸魂”不足,无法完全抗御网络负面内容的冲击。“在调研中,有学生直言,学校的德育课程质量不高,现在最影响我们世界观、人生观的东西来自网络,而不是学校。”徐建成充满忧虑地说,网络世界里正能量供给少、重复率高,而负能量供给“算法”总是扑面而来、时时更新,导致孩子们在主流价值观选择上产生迷茫。

    正确的人生航向是身心健康的首要条件,如何“培根铸魂”,让青少年成为合格接班人?戴凌云一口气提出3条建议,一方面,要在中小学校开展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增强学生信念有机结合起来,培育青少年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开展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将厚重的党史等“教科书”与鲜活的现实“思政课”有效结合起来,注重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感知式学习教育。

    “此外,劳动教育是亟待补齐的短板,要加强实践教育,培养求实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戴凌云委员的这一建议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肯定,邻座的与会人员用眼神会意地交流着。“劳动不仅能够让中小学生体魄强健,促进身体发育,也能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责任心、团结合作的精神。”戴凌云建议,要保持劳动教育的连续性,建立从小学到中学,各义务学段目标明确又有机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同时,拓展相关的校外实践,通过校园劳动、学工学农、志愿服务等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另外,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洗碗、洗衣、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会后,一位旁听的群众告诉记者,“以前,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时间,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听完戴委员的一席话,意识到确实得不偿失。”

    

    强健体魄 打造身心健康“加油站”

    

    

    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青少年由于持续紧张的学习,极易造成身心疲惫和神经衰弱,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生长发育,还对缓解心理压力、消除不良情绪具有明显的作用。

    “虽然当前教育部门已经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并开启了体育中考模式,但由于普通学校的体育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体育教育被边缘化、空心化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扭转,体育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虞利华委员长期在一线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对于他的结论,大家还是略感意外,期待着虞利华拿出“证据”。虞利华委员在工作中观察到,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依然难以保证,家长对体育重要性认识不够,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严重不足,“比如,一些家长害怕孩子在体育锻炼中受伤影响学习,一味把孩子关在家里做习题、送进培训班补习,阻止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却不知这不仅损害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戴凌云委员在调研中也发现,青少年存在运动量不足、体质下滑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保障措施势在必行。“要组织青少年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在节假日和课外时间向青少年开放的力度,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工作的合力。”戴凌云委员说。

    虞利华委员还建议,要推进体教融合,强化“一人一技”。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加快体教融合的具体措施,持续深入推进中小学校体教融合工作。同时,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应整合比赛资源,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组织各类面向青少年的比赛,以此提高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加强“一校一品”和“一人一技”体育特色校园建设,尤其是“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培训,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条件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并使之成为终身爱好。

    青少年体质下滑,锻炼时间不足是重要原因,委员们纷纷为如何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贡献“锦囊”。沈百军委员建议,中小学校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再加半小时以上的大课间活动,并鼓励开设多个项目的体育运动选修课。同时,采用大数据检测,记录每个学生每天的运动量,确保每个学生每天达到应有的锻炼时间和运动量。

    “开齐开足体育课,建议在小学、初中段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并利用第三方机构加大对课间体育活动时间的监督监测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虞利华委员进一步建议,发挥好中考“杠杆”作用,建议向云南、广州等地学习,科学设计中考体育考试科目,并将中考计分成绩由目前的40分提升到100分。他的“重磅”建议立刻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家校共育 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撑起“保护伞”

    

    

    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和人格形成、发展、健全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启动了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区县(市)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中小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并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等。但委员们在深入调研中获知,目前教师、家长等各方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王晓笳委员是位心理学专家,长期工作在医疗一线,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认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任重道远,从目前看,我市仍存在三个方面的短板:一是对心理问题的筛查发现不够及时,错过早期干预时机;二是学校干预不够专业,对心理危机的防治效果不佳;三是医疗资源不够充足,对心理问题的诊治能力有限。

    王晓笳委员为此建议,完善心理危机的发现、干预、治疗机制迫在眉睫。“在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础上,建议在全市建立学校与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早期筛查能力。同时,继续深化医教协作,推动更多学校与医疗机构间建立‘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为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提供帮助。”她说。

    家庭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防范的“第一线”,只有补齐家长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短板”,才能更好保障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委员们建议我市全面提高家长学校质量、科学构建“家校共育”体系,打造“家长学校”2.0版本。

    童红霞委员建议,由妇联牵头,对于家庭教育缺位的问题家庭,建立必要的监督、干预机制。可以借助社区网格员、班主任、志愿者等力量,先进行摸底排查,对有必要进行帮扶的特殊家庭,由社工、心理服务志愿者主动介入,对家长、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关怀,必要时联系专业的医生或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帮扶,并建立追踪机制。

    王晓笳委员说,依托各类家长学校,开设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使家长学习、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知识,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能力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尤其要避免因为盲目攀比“别人家的孩子”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除筑好家庭“第一道”防线外,形成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不可或缺。陈海英委员认为,各部门之间缺乏协同,导致各类政策与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亟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专业服务机构广泛参与的协同机制,构建早期识别、预防和干预为一体的社会服务体系。

    

    切实减负 做到校外校内“齐步走”

    

    

    青少年出现身体素质下降,普遍近视化,抑郁、过度焦虑等心理问题频发,直接原因究竟是什么?政协委员们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直接因素是中小学生升学压力过大、课内外作业考试负担过重。

    “当下升学就业压力不断攀升,家长认为唯有逼着孩子拼命学习方能有一线生机,考上好学校,求得好工作。因此,无论出台怎样的减负政策,大多数家长不求最好结果、但求无愧于心,仍坚定不移地走补课刷题路线。”沈百军委员声情并茂的发言“戳中”了大家的“痛处”,会场中会意的笑声中夹杂着掌声。

    沈百军委员呼吁,严格控制考试内容和难度,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相关部门要明确规定各类考试,尤其是关乎学生家长切身利益的升学考内容和难度,严格控制在现行教学大纲要求之内。

    除了关注“校内减负”,委员们还关注“校外减负”。

    校外培训本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用来满足中小学生选择性的学习需求、培养发展兴趣特长、拓展综合素质。但随着“内卷化”的加剧,各类培训机构偏离了正常轨道,纷纷投身基础学科“应试”培训,并通过制造焦虑、贩卖焦虑,使家长和学生陷入“不想学但又不能不学、不可不学”的无奈境地。

    “各种超纲教、超前学等行为普遍存在,严重干扰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也增加了青少年的课外培训负担,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邱国安委员说。

    “学校要发挥好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参加体艺、科技、社会实践在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比重。同时,推广校内托管‘四点钟学校’,适当延长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邱国安委员建议,要把学生的减负工作落到实处,做好“校外减”必不可少。他说,“规范整治校外培训机构,让培训机构回归学校教育补充的轨道。建议学习北京、重庆等地做法,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实行集中整顿,对虚假宣传、超纲教学等违法违规行为从严处理。倒逼校外培训机构由营销导向转型为教育品质导向,使培训机构真正成为课堂教育和多元发展的有益补充,而不是拔苗助长、引发焦虑的推手。”

    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事关民生幸福,事关宁波未来发展。畅所欲言贡献真知灼见,诚恳协商取得一致共识,本次委员月谈会必将助推建设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为每个孩子撑起一片阳光明媚的蓝天。

    

    打造绿色网络空间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网络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因素。部分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甚至“谈网色变”。在本次“请你来协商”活动暨委员月谈会上,徐建成委员就这个问题作发言,并提出意见建议,引发热议。

    “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是提高孩子学习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的有力工具”。徐建成委员说,但是不良的网络文化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他进一步分析,一是危害身体健康,未成年人上网时间过长,导致视力下降、睡眠不足、脊柱侧弯、小脑发育抑制等问题;二是毒害精神世界,网络游戏成瘾使青少年产生厌学情绪、各种“亚文化”和不良视频内容影响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两个矛盾必须得到解决。”徐建成委员说,第一个矛盾,是在学生使用手机上,学校“禁”而家长“放”的情况极为普遍;第二个矛盾,是家长难以进入孩子的“虚拟空间”,部分青少年沉迷于虚拟网络空间寻找“自由”,做“真实的自己”,网络世界的隐藏性,进一步阻碍了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真实内心世界的参与和了解。

    他针对性提出四个建议,“一是家长要担负第一责任;二是凝聚社会合力陪伴保护;三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四是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

    徐建成委员建议,学校和社区在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中,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首先要求家长做好榜样,不能当网络游戏沉迷者;其次要提升对孩子在家期间的管理和监督能力,延缓孩子触网年龄,做到学龄之前不触网,小学六年级之前控制日均上网时长不超过2小时。

    他还建议,开通一条举报热线,在市网信办设立学生网络举报专线,建立不良网络产品的“学生哨”,提高执法打击的精准度;建立一支学生志愿者队伍,由同龄人来监督和影响青少年文明上网行为;组织一批爱心“潜伏者”,由家长、老师和社会工作者“卧底”到青少年网络世界,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并及时发现问题;打造一个绿色网络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制定政策,鼓励企业生产一批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让绿色网络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

    委员们还建议市委网信办和市教育局加强合作,进一步完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好“青少年绿色网络建设传播联盟”,尤其要重视寒暑假期间网络管控。

    (何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