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04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和家属的贴心朋友——

医务社工,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

宁波市第一医院医务社工开展端午节“欢笑进病房”活动。(陈敏 摄)


医务社工进病房了解病人情况。(陈敏 摄)
宁波市第一医院医务社工引领志愿者进病区开展“爱健康·动起来”活动。
(陈敏 摄)

制图 陈思佳

    

    

    

    记者 陈敏 通讯员 徐晨燕

    

    

    

    

    在医院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是医生,不是护士,却时常随同医生护士查房;他们不是志愿者,却时常协助进行医患沟通,为患者解决因疾病导致的社会心理问题,给住院病人提供生活和心理方面的照顾。他们,就是医务社会工作者。

    

    医务社工

    一个不为人熟知的职业

    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在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中,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专业的医务社会服务,帮助其舒缓、解决和预防医务社会问题的专业人员。医务社工不同于志愿者,他们具有专业知识背景,属于医疗机构全职工作人员,秉承“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致力于解决患者的心理、情绪和社会问题。在不少国家,医务社工是医院里普遍存在的专职岗位。

    据了解,早在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便成立了社会服务部,培训了中国第一批医务社会工作者。2000年,上海东方医院成立了医务社工部。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开展医务社工服务的医院并不多。

    2017年,宁波市第一医院成立医务社工部,在全市卫健系统中率先开展医务社会工作。2019年起,我市各大医院的医务社工部陆续组建。目前,市级医院均已成立医务社工部,全市有医务社工100余人。

    许多市民对医务社工这个职业并不了解,有的人将医务社工等同于志愿者。医务社工到底从事哪些工作?他们在医院里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宁波市第一医院医务社工部主任乐凌告诉记者,目前该院共有3名专职医务社工,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有:第一,对各病区出现情绪问题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这是他们最主要的工作。为更好地帮助患者,他们会对一些科室进行重点关注,与医生一起查房,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患者的需求,进而提供相应的支持。第二,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治疗手段及疾病反应,消除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引发的医患矛盾,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第三,寻求、协调与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慈善救助。第四,志愿者管理工作。

    乐凌告诉记者,医务社会工作方法有“个案”“小组”“社区”三种。除了“一对一”地帮助患者,他们还成立了心脏起搏器教育小组、心脏瓣膜置换教育小组、乳腺癌支持小组、妇科肿瘤支持小组、放化疗支持小组等,对相应病患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此外,医务社工经常走出医院,到社区开展健康宣教活动。今年,该院社工部还面向医护人员推出了两期“微笑吧”——职工减压小组活动,为医护人员进行心理减压。

    

    

    

    

    

    医务社工 医患之间的“摆渡人”

    

    

    

    在当前医学模式转变、“全人健康”(指身体、心理、社交和灵性各方面的健康)需求增长的背景下,一些超出医护人员职能范畴但又与医疗联系密切的事务不断衍生,需要专人来解决,医务社工应运而生。随着医务社工的努力,人们对这一职业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人们称他们是“医生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和家属的贴心朋友”。不过,在临床医生看来,医务社工更像是医患之间的“摆渡人”,他们就像润滑剂,使医患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徐先生(化名)是乐凌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名患者。徐先生原本是个人生赢家,创业成功实力雄厚,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可是,2年前的一纸喉癌诊断书,将他彻底打入了深渊。大大小小的手术做了6次,放疗、化疗不计其数。术后出现“咽漏”,原本喜欢聊天的他再也开不了口,与人交流只能靠手机和纸笔。一天到晚插着胃管的徐先生痛不欲生,开始闹自杀,不愿意配合医生的治疗。

    当社工们来到病房时,徐先生正在发脾气,陪护的妻子也急得情绪崩溃。耳鼻喉科护士长出身的乐凌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同徐先生聊起了他的病情、病因以及手术情况,这一聊就是一个下午,徐先生的情绪渐渐平复了。两人还聊起了各自的家庭。当乐凌问及徐先生的事业时,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事后,徐先生的妻子开心地打电话告诉乐凌,丈夫终于愿意配合医生接受治疗了。她还向乐凌请求:“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事情,能不能再向你们求助?”乐凌满口答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宁波各大医院的医务社工正越来越受到患者欢迎。乳腺癌患者安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我心中,医务社工就是亲人。”

    6年前,安姐和丈夫带着一双儿女来到宁波打工,夫妇俩一个月只有5000多元收入,除了一家四口的日常开支,还得寄钱赡养老人。来宁波没两年,安姐就被查出了乳腺癌,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做了乳腺癌根治手术,随后开始化疗。化疗的痛苦,无底洞似的经济付出,差点击垮了这个女人。

    那天,李惠利医院医务社工部针对乳腺癌患者开展了一次名为“粉红丝带”的小组互助活动,安姐也参加了。“这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我不想因为我的病拖垮了全家……”安姐绝望的哭诉引起了该院4名医务社工的关注,他们告诉安姐,像她这种情况,可以申请乳腺癌患者公益基金的帮助。但是,申请公益基金需要许多证明材料,对于户籍在外省、文化水平不高的安姐而言并非易事。该院医务社工戎金琳帮她联系了相关部门,完善了资料,没过多久,安姐就拿到了3万元的基金补助。

    让安姐感动的是,医务社工对她的帮助没有到此为止。戎金琳把她列入了个案管理,还专门制订了帮扶计划,多次对她进行访谈,并通过微信嘘寒问暖。社工们的关爱让安姐在他乡找到了亲人,从此,她遇到开心、担忧和沮丧的事,都会向医务社工倾诉。后来,安姐因肿瘤复发再次失去治疗的信心,但在几名医务社工的陪伴下,她又成功地走了出来。

    除了帮助患者消解对疾病的恐慌以及对医院环境的不适,缓解医患矛盾外,创新开展服务项目,也是医务社工的一项重要工作。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医务社工部先后开展了“爱在永无岛”“生命灯塔”“移动拐杖”“惠利天使关爱”等涉及肿瘤、儿童、老年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的服务项目。在医院的帮助下,医务社工部发起成立了E基金、惠利基金、惠民公益发展基金等救助基金,12名患者已从中受益。

    

    人少专业性不强

    医务社工面临发展瓶颈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认为,医务社工是现代卫生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专业技术人员,医务社工的出现,改变了之前医院单纯治疗身体疾病的模式,让患者在医院得到了身心各方面的照顾。医院是否设立社会服务部或社会工作部等机构,将成为衡量、检验和评价医疗服务质量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记者也了解到,我市医务社工的发展正遭遇瓶颈:

    首先,医务社工人数不足,难以满足医院发展需求。

    资料显示,台湾地区医务社会工作人员与医院规模、医院层级成正比,医院评价标准规定社会工作人员与床位比需要达到1/100。上海是较早开展医务社工服务的城市,截至2018年底,该市共有165家医院成立社工部并开展相关服务,医务社工配比为平均每300张床位配1名医务社工。

    宁波现有的专业医务社工人数远远满足不了患者需求。以宁波市第一医院为例,1600张床位,按1/300的配比,该院起码需要配备5名专职医务社工。因人数少,该院医务社工目前只能关注心内科、血液科、放化疗科等重点学科的患者。这种状况在我市其他医院同样存在。

    其次,医务社工专业性不强。

    医务社工需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情感支持、社会适应指导、健康科普知识传授、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心理调适等服务,入职门槛并不低,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心理和社会知识,面对特殊人群时要有耐心有爱心。但现实中,医务社工队伍普遍表现为专业性不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宁波的100余名医务社工中,社工专业科班出身的仅有3名,其余医务社工由各医院的医务人员转岗而来。在香港,从1982年10月开始,政府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被纳入社会福利署的管理范围,1993年底,由社会福利署派驻医院的医务社工有近300名,他们的专业化程度都比较高。

    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如果医务社工专业性不强,对服务对象“身心社灵”不同层面的需求无法达到全面的了解,会导致服务过程碎片化,甚至由于专业能力不足,无法根据需要采用相对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开展服务,导致服务不具专业性、唯一性。

    最后,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

    采访中,有医务社工很无奈地告诉记者,还有相当多的医生护士不知道医务社工到底是干嘛的,更别说普通的患者了。

    目前宁波3名科班出身的医务社工中,宁波市第一医院的周小静是其中之一。这位毕业于武汉大学社工专业的女孩告诉记者,从目前的社会需求来看,医务社工服务仍是医疗领域的薄弱环节,制度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短缺,上升发展空间狭小。因此,绝大多数科班出身的社工毕业后并未真正从事社会工作。

    业内人士提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现代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强调在关心患者的同时,还要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务社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医务社工的现状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在制度层面予以支撑,以促进其走向专业化规范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