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鄞千日 影响千年

——写在王安石千年诞辰之际


东钱湖下水村

下水忠应庙

王安石治水雕像

钱湖风光

    宋皇佑二年(1050年),王安石任满,离开鄞县(今宁波)回临川故乡。他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极目远眺,天风浪浪,心境澄明。三年鄞县治理的成效,让他深感欣慰,同时,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他勉励自己,在今后的路上,遇事要高瞻远瞩,绝不忧谗畏讥,被浮云遮蔽。

    王安石治鄞不过千日,影响却是千年。今年,是宁波三江口城址落成1200年,又恰逢王安石千年诞辰。当我们面对东钱湖的万顷碧波,面对天童寺的梵宇飞檐,当我们登上鼓楼、徜徉月湖、踏青南郊,是否想起这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这里,曾留下他的足迹,他的诗文。

    

    赵淑萍 刘平平/文

    戴善祥 刘 强/摄

    

    县令本是状元才

    我们初识王安石,是因为他朴素深邃、富有哲理的诗文和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些诗,我们耳熟能详。但是,作为宁波人,我们还应该知道: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一、又因改革彪炳后世的王安石,曾在宁波(当时为鄞县)任职三年。他的励精图治的变革理想,就是在这里迈出了第一步。

    王安石来鄞县是庆历七年(1047年),当时,他26岁。他是庆历二年(1042年)中的进士,那一年他考了第四名,同榜的有王珪、韩绛等,后来三人先后官至宰相。据宋人王铚《默记》记载,王安石原本应为该榜状元,但在应试文中有“孺子其朋”之语而憾失三甲。“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是周公教育周成王:“你这年轻的孩子啊,今后要和大臣和睦相处。”也许这句话触动了年轻的仁宗的心病,圣心不悦,故直接将他和第四名杨寘调换位置。

    当年秋天,王安石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也就是做扬州知州韩琦手下的幕僚。据宋人邵博的《邵氏闻见录》记载:“韩魏公自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知扬州,王荆公初及第为佥判,每读书至达旦,略假寐,日已高,急上府,多不及盥漱,魏公见荆公少年,疑夜饮放逸。一日,从容谓荆公曰:‘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荆公不答。退而言曰:‘韩公非知我者。’”说的是王安石每天苦读到凌晨,小睡后,来不及梳洗急着去办公。韩琦看到,以为他生活放纵不检点,劝他不要自暴自弃。王安石虽然委屈但不辩解。他的行事作风,由此可见一斑。“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据说这是苏洵写王安石的。看来,高洁的灵魂,邋遢的外表,不讲口体之奉,正是他鲜明的个性。

    庆历五年(1045年)冬,王安石任满解官,回到临川,随即又前往汴京。庆历六年(1046年),任大理评事。庆历七年(1047年)春,就调任鄞县知县。据《宋史·王安石传》载:“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宋承唐制,设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三馆,总名崇文院;后于院中置秘阁,掌图书文籍之事。三馆、秘阁官和集贤殿修撰、直龙图阁等通称馆职,多以文学之士应选。环境舒适,工作清闲,名望又高,而且结交的多是名流政要,跻身高位的机会也多。王安石当时才学出众,欧阳修、曾巩等人都很看好他,如通过献文、求试而得馆职,真如探囊取物。可是,吏部公布空缺的官阙以后,王安石选择了僻远滨海的鄞县,并填写了“射阙状”。

    

    山色湖光一样清

    鄞县跨江负海,沟渠相通,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但由于基础建设不足,水利失修,致使庆历年间仍是地瘠民贫的边鄙小城。王安石一到,便进行详细勘探,很快抓住了主脉,在这河海之城,治水是第一要务。

    他上任后,当年即就去考察水利。庆历年间,鄞县所辖乡共19个。12天里,除了2个城内乡、3个海中乡,他将鄞县东西14个乡转了个遍。这一切,详细记录在他的《鄞县经游记》里。全文是这样的:

    庆历七年十一月丁丑,余自县出,属民,使浚渠川,至万灵乡之左界,宿慈福院。戊寅,升鸡山,观碶工凿石,遂入育王山,宿广利寺。雨,不克东。辛巳,下灵岩,浮石湫之壑以望海,而谋作斗门于海滨,宿灵岩之旌教院。癸未,至芦江,临决渠之口,转以入于瑞岩之开善院,遂宿。甲申,游天童山,宿景德寺。质明,与其长老瑞新上石,望玲珑岩,须猿吟者久之,而还食寺之西堂,遂行,至东吴,具舟以西。质明,泊舟堰下,食大梅山之保福寺庄。过五峰,行十里许,复具舟以西,至小溪,以夜中。质明,观新渠及洪水湾,还食普宁院。日下昃,如林村。夜未中,至资寿院。质明,戒桃源、清道二乡之民以其事。凡东西十有四乡,乡之民毕已受事,而余遂归云。

    王安石这一次不仅进行实地调查,而且亲自授命,发动群众浚治渠川。这次经游,也为后世留下了北宋中叶鄞县以及东钱湖周边水利、交通和寺庙的重要史料。

    “城西有祠临水涘,翠松列植路如砥”,这是南宋大儒王应麟《吴刺史庙》中的诗句。城西的“祠”,即吴刺史庙,祭祀的是唐代明州刺史吴谦,他曾在城西筑九里堰,实行善政,郡民歃血祀之。王安石去庙中奉祀,写下一首诗,怀念前辈也激励自己:“山色湖光一样清,桑麻谷粟荷君情。至今民祀年年在,莫负当年歃血盟。”

    他确实也像吴谦一样,勤政爱民,清正廉明,一如这鄞地的山色湖光。

    他首先浚治广德湖和东钱湖。西乡的广德湖,汉晋时已存在,因湖面形如葫芦状的酒器罂脰,所以最早称罂脰湖。唐大历八年(773年),鄞县县令储仙舟对其疏浚整治,并命名为广德湖。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广德湖记》中说“盖湖之大五十里”“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可见广德湖在历史上的规模和重要地位。《桃源乡志》还记载了广德湖中的白鹤山及山下的白鹤神祠。白鹤神祠墙体红色,祠右有广德遗爱庙,祭祀的是任侗、钱亿、王安石、王庭秀等有功于广德湖的地方官员,可见王安石对于疏浚、治理广德湖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的。

    东钱湖,又称钱湖、万金湖,是一个天然潟湖,风景秀丽,历代人文蕴藉,誉之“西子风韵,太湖气魄”。唐天宝年间,鄮县县令陆南金率众修筑坝堤。可是,王安石上任时,东钱湖茭葑丛生,蓄水面积萎缩,灌溉力大为下降。王安石带领民工除葑草,浚湖泥,立湖界,置碶闸、陂塘,筑七堰九塘。他修筑了一条从孔墅岭下河头、焦村,经石湫,折向霞浦到穿山的海塘,全长15公里。又在入海处凿石建碶泄洪,名“通山碶”。《宝庆四明志·定海县志》有记载:“通山碶,县东南海晏乡一百里。庆历七年,荆国王公安石宰鄞县时凿山为之。”《中国海塘工程简史》也提到,王安石筑鄞县石塘,呈斜坡式,一改过去直立塘式,后称荆公塘,或王公塘。全面整治后的东钱湖,“七乡邑受沾濡”“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宁波老话“儿子要亲生,田要买东乡”,这“东乡”就是指东钱湖流域,因为有东钱湖供水,旱涝无虞,岁丰年稔。

    王安石还在政务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乡民,约定到秋收之后,加纳少量利息偿还。这样农民能度过粮荒,避免了地主的重利盘剥,而官府的存粮也能保证新鲜。这个“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便是他日后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青苗法。他还“严保伍”,叫各家各户相互联保,闲时练武,加强地方治安,这就是以后“保甲法”的萌芽。后来的“免役法”“市易法”都是发轫于他的鄞县经验。多年之后王安石任宰相,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法,将他在鄞县时行之有效的办法,更系统、更全面地推行于全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更可贵的是,王安石耿介磊落,为了百姓的生计敢于直言。庆历八年(1048年),浙东路转运使禁盐,命令吏民出钱雇人抓捕私自采盐者,王安石立即上书谏阻。在《上运使孙司谏书》中,他提出,私自采盐的岛夷由于身处海中荒岛,无法耕种维生,只能靠煮盐贩盐求活。收盐之举,是与民争利,如果逼得私自采盐者走投无路,反而可能成为杀人越货的贼盗。

    在宁波博物馆内,有王安石和“庆历五先生”的塑像。在宁波市第一医院靠县学街一侧,有一个古色古香的老门楼,它就是鄞县孔庙仅存于世的“棂星门”。王安石来鄞县时,鄞县没有县学,而邻县慈溪早就创立。王安石在《慈溪县学记》中说,“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他坚信教育如果盛行,风俗就能形成。教育可以美化风俗,持之以恒一定会达到至善的境地。县治附近有一所唐代建造的孔庙,他把孔庙作为学校,建起了鄞县的第一所官学(地址就在今天的市第一医院)。他多次写信聘请“庆历五先生”等人任教,他十分敬重这些地方上的知名学者。在给慈溪杜醇的信中说:“某得县于此逾年矣,方因孔子庙为学,以教养县子弟,愿先生留听而赐临之,以为之师,某与有闻焉。伏惟先生不与古之君子者异意也,幸甚。”饱读诗书的他,多希望鄞县文气充沛,人才辈出。

    创立县学后,鄞县的学风明显好转。此前,鄞县进士数量不到20人,而在王安石办学后人数大增,尤其是南宋。据《鄞县进士录》记载:宋代鄞县共有进士730人,其中北宋有129人,南宋则有601人。

    王安石离开鄞县后,和“庆历五先生”中的杜醇、楼郁、王致等仍有书信往来。后来,得知杜醇逝世的噩耗,他悲痛地写下了《悼四明杜醇》:“杜生四五十,孝友称乡里。隐约不外求,耕桑有妻子。藜杖牧鸡豚,筠筒钓鲂鲤。岁时沽酒归,亦不乏甘旨。”寥寥数笔,就刻画出了杜醇安贫乐道、高标隐逸的气度。

    庆历八年(1048年),王安石曾登上雄奇巍峨的鼓楼,意气风发,灵思飞扬。他作了《新刻漏铭》,“其政谓何,勿棘勿迟”,他是借计时的刻漏自勉,表示自己恪守职责,处理政事也要像刻漏一样“勿棘勿迟”,时时不能懈怠。

    在鄞县三年,他未曾有过半点懈怠。

    

    尚记西亭一舣船

    王安石到鄞县就任后,是年四月,夫人诞下一女。有说当时槿花盛开,鄞县又有赤堇山,王安石给女儿取名王堇。也有说王安石还没给女儿正式取名,因生在鄞县,就叫她“鄞女”。王安石公务繁忙,但稍有空暇,就抱着女儿,在县治后的西亭坐着,看自栽的花木,看远处的青山白云。西亭是他最喜欢的地方,在诗中多次提到,有一首是这样写的:“收功无路去无田,窃食穷城度两年。更作世间儿女态,乱栽花竹养风烟。”后来,女儿患病,一岁零两个月时夭折了。王安石把女儿埋在祖关山崇法寺西北的松林中。他为女儿写墓志,“吾女慧异常,吾固疑其成之难也。”意思是“我这女儿太聪慧了,我总怀疑这世间留不住她。”一位父亲朴素平和语言下的深情和痛楚,读来让人心酸。

    因为出色的政绩,三年后他得到了升迁,将任舒州通判。离别前的夜晚,他驾着一叶小舟,去往女儿的墓前。“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他在女儿墓前诉说着,叹息着,内心是深深的愧疚。虽说阴阳相隔,人各西东,但他想,总有机会回来看她吧。离途中,他又写道:“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长家山水国。可怜客子无定宅,一梦三年今复北。浮云缥缈抱城楼,东望不见空回头。人间未有归耕处,早晚重来此地游。”

    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永别。此后,人世沧桑,宦海沉浮,他官至丞相又两次罢相。他想把他在鄞县的做法推广到全国,但是,变革触动官僚豪绅的利益,必然障碍重重。而且,跟随他推行变法的人,好几位人品堪忧,遭人诟病。变法最终失败了,当他退居时,身心俱疲。此时,回忆鄞地的山水人事,如此温馨却又如此伤怀。有人给他带去明州的画图,他写道:“明州城郭画中传,尚记西亭一舣船。投老心情非复昔,当时山水故依然。”

    他再也没来过鄞县。鄞县的老百姓,却给他造了生祠,很多堤、塘、岭、阁也以他的名字命名。千年以来,经纶阁、实圣庙、灵佑庙、忠应庙、遗爱庙、崇法寺、广利寺、王安石公园等建筑,都与他有关。王安石女儿的墓,被称为“鄞女墓”。当祖关山在历史的烟尘中夷为平地,南郊公园尚保留了相关史迹。百姓还专门在东钱湖边造了鄞女亭。

    以改革闻名于世的王安石,历史上毁誉交加,难以定论,但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巨大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当历史的浮云散尽,精神的坐标却依然存在。梁启超先生1908年作人物传记《王荆公》,满怀热情地赞美他“以余所见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王安石对宁波,确乎是遗爱在民,泽被后世。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