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敏 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 为庆祝这个专属医师们的节日,市委、市政府特别召开了优秀医师代表座谈会。参会的有获首届浙江省“仁心仁术奖”的医师,第一、第二、第三批宁波市卫生名医和其他优秀医师代表共42人。他们,有的是三甲医院的重点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攻破一个个医学难点;有的长期从事儿童、新生儿危急症救治工作,挽救了一条条鲜活的小生命;有的几十年坚守在基层一线,成为基层百姓的贴心人……谱写了一曲曲医者仁心、医者担当的佳话。 他们,一步一步攀登着医学高峰 这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宁波医疗卫生领域学科建设持续攀新高。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座谈会上,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带头人沈志森自豪地介绍,近年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医疗核心技术有了大幅提升。 这几年,李惠利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多项先进技术填补了省市空白,并在国内多家医院得到应用推广,喉部恶性肿瘤治疗水平省内排名第三。在刚刚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浙江省三级医院(DRG)质量绩效分析报告》中,李惠利医院代表医院综合能力的CMI指数首次进入全省前三,代表疑难手术的三级四级手术院内占比44.69%,位列全省综合三甲医院第一。该学科近3年先后承担国家基金项目1项、省基金5项;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1项,其他厅市级一般项目12项;还先后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1项、厅市级科技进步奖1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党委书记郑建军为这几年医院的快速发展感到欢欣鼓舞。座谈会上,他向大家汇报,医院相继建立了生命健康和产业研究院、临床教学中心、中国自然人群生物样本库东部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实验平台,为建设现代化研究型医院夯实了基础,近3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部级课题33项、厅市级课题207项。 “众家囡”和卡片医生的故事 “自从有了家庭医生,看病省钱了,配药省心了,就医方便了。”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居民们对基层医生点赞。毛泽燕和刘峰就是两位备受赞扬的基层医生。 毛泽燕是海曙区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因为平时她“用心、爱心、精心”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被社区老人们称为“众家囡”。随着新冠疫苗接种全面推开,贴心的毛泽燕又动开了脑筋,为辖区内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开辟绿色通道,安排志愿者在接种点入口及内部登记处全程指导陪护。为方便老年人,在她的提议下,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合作,由社区给辖区内老年人发放老年卡,由志愿者填写信息资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开设老年人接种专场。 在江北区慈城镇中心卫生院,刘峰是有名的“卡片医生”。门诊中,刘峰发现不少老年患者经常记不住药名,细心的他借鉴孩子的“看图识字卡片”,收集60多种常用药品的废旧药盒,并按照高血压、糖尿病分门别类整理成三叠药盒卡片,不记得药名的老年患者只需找一下这些卡片就解决了。这个“土”办法受到了患者的欢迎,更体现了刘峰服务基层百姓的医者仁心。 出生仅650克的孩子长大了 从事儿科近40年,担任小儿监护病房主任近20年,宁波市妇儿医院的吕勤医生记不清自己创造了多少生命的奇迹。 小儿监护病房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天都要和死神赛跑。有一天,以吕勤为首的团队收治了一名“袖珍婴儿”——出生时胎龄只有26周,体重650克,身长28厘米。孩子能救活吗?吕勤带领团队,攻克了呼吸窘迫、颅内出血、肺出血、严重感染等一道道难关,成功救活了“袖珍婴儿”。经过长期的随访指导,当初的“袖珍婴儿”现在已经2周岁,各项健康指标基本追上了足月产儿童。这个宝宝是当时浙东地区救治的最小体重的宝宝,也是国内救治体重最小的早产宝宝之一。 座谈会上,吕勤说,“袖珍婴儿”的成功救治只是医院儿科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几年,宁波市妇儿医院医疗水平得到快速发展,每年收治危重患儿近2000例,危重新生儿占比80%至90%,其中宁波市以外的患儿占10%左右,抢救成功率在95%以上。不仅保障了宁波市的儿童健康,也守护了浙东地区的儿童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