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2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甬上“五味”桥寻踪

五味五桥方位图(桥为红色标记)

    

    

    

    

    

    

    每次经过陆殿桥,总会想起老底子宁波人口耳相传的一首《甜酸苦辣咸五条桥》歌谣:陆殿桥,甜;醋务桥,酸;采莲桥,苦;生姜桥,辣;咸塘桥,咸。《阿拉宁波话》词典对此作了相应的解释:陆殿桥的“殿”与“甜”谐音;采莲桥的“莲”与黄连的“连”谐音,黄连味苦。柳汀街上的陆殿桥今犹在,那么,另外酸、苦、辣、咸四桥又在哪里?值此宁波建城1200年之际,笔者通过实地寻访,试图从“五味”桥的存亡,看宁波城水陆交通的变迁。

    

    ■一湖连接甜、酸两桥

    

    一桥甜,一桥酸;一桥在湖之南,一桥在湖之北。一百多年前,月湖上耸立着甜、酸两座桥,甜的指陆殿桥,酸的指醋务桥。

    《鄞县通志》记载:醋务桥位于县署(现海曙区政府所在地)西0.75里,跨西水关里河支流拗花河;在月湖的北口,西通偃月街,东通迎凤桥;1925年改建水泥平桥。

    陆殿桥与尚书桥两桥,东西连接柳汀街,南通花果园巷,俗称东湖桥、西湖桥。宋天禧五年(1021年),僧人蕴瑧修建这两座石拱桥,取名憧憧东桥、憧憧西桥;东桥先后改名为馆驿桥、升平桥、众乐桥。明崇祯三年(1630年),大理卿陆世科建关岳庙(今关帝庙)于馆驿桥西,馆驿桥改称湖西陆殿馆驿桥。这就是陆殿桥的来历。[图①:柳汀街,近为尚书桥,远为陆殿桥(约1910年,水银供图)]

    辛丑仲夏日,笔者从迎凤街步行,过水则碑至偃月街,一路上虽已无法感受到诗人描述的“巷陌随桥曲,闾阎占水穷”景象,仍觉得像是坐上了岁月的航船,沿着西水关里河(下称西水河),穿越时空而行。

    一百多年前,宁波城内河网密布,舟楫畅行。内河之水一来自天上的雨水,二源于西乡的山水。由西入城的水,一股从西塘河经望京门入西水河,一股从南塘河经长春门入南水关里河(下称南水河)。望京门,即如今的西门口,今仍存水陆两路:由西往东的西塘河流到望京桥,在西门板桥(桥名因曾是木板桥而命名)与北斗河汇合,此为水路。陆路是如今中山西路的一部分,旧称西大街、西大路、鼓楼前大街等名,东起贯桥头,即如今的解放南路北口。这水陆两道,曾是西乡百姓入城的必经之路。

    位于西大街南面的西水河,由西向东流过一二八桥,流到偃月街(俗称拗花河头)时,分流两支,一支流过惠政桥(今海曙月湖金汇小镇,仍存惠政巷地名),穿过横跨西大街的行用库桥而入府西河;一支南折,流入拗花河。1934年,拗花河头至行用库桥的河道因筑路而填,同年疏通自拗花河往西至一二八桥的西水河。醋务桥横跨拗花河,在水则碑的西面。

    据《宁波市志》记载:1958年,拆除醋务桥。西水河上同时被拆的有一二八桥等7座桥梁。[图②:水则碑一景,醋务桥约在图左河岸亮与暗的交界处(胡龙召摄于2012年)]

    站在偃月街与迎凤街的交叉路口,想象着此地曾经的小桥流水,不禁联想起宋人舒亶的《四明杂诗》:“巷陌随桥曲,闾阎占水穷。郡楼孤岭对,市港两潮通。”悠悠西水河,如今已凝固成坚硬的马路,昔日河上的桥梁成为地图上的线条,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水则碑。

    醋务桥的名称从何而来?是因为这里曾设有宁波西醋库。在偃月街东、迎凤街北10余米处,是宋代都酒务遗址。宋都酒务设在月湖美禄坊。一个都酒务,一个西醋库,两相并列的局面倒也印证了“好做酒坏做醋”的俗语。在寻觅醋务桥踪影时,偃月小区一居民告诉笔者,这里曾有一块遗址碑。据《宁波府志》记载,清雍正年间,醋务桥附近有一条醋务桥巷。

    ■采莲桥“藏身”莲桥第

    为了寻找采莲桥遗址,笔者从大沙泥街出发,穿过开明街,走向毛衙街。

    毛衙街的北入口,与大沙泥街隔条人行道,有一段街边绿地,绿地上挖了一条小河,河不宽,不足50步,河上横卧一座石拱小桥,此为莲桥第北入口一景。

    莲桥第,宁波旧城改造中新建的一处商业街区。那座石拱小桥并非采莲桥,不过是设计师对昔日小桥流水街景的想象产物。这一街区的四周曾经被河、湖包围,如今按图索骥,或许还能复原一些旧时景象。[图③:莲桥第一景(摄于2021年)]

    当年街区的东面是岳庙西河,南面是日湖,西面是平桥经河(近日湖的南段又称日湖河),北面则是天封塔东河以及大沙泥街河。街区内有二纵四横的河网。

    贯穿南北的两条纵向河流——岳庙西河与平桥经河,南端皆源于日湖,平时有船只来往。岳庙西河与东南城墙平行,蜿蜒北流,经过明州桥、积善桥,分出一支往西,流经塔儿桥,与日湖河汇合;继续往北,过吉庆桥至永安桥前,再分一支往西,流经青龙桥,与天封塔东河小沙泥街段水流汇合;岳庙西河经永安桥,形成十字形的回流,东往气喉,西过狮子桥,与天封塔东河大沙泥街段之水汇合,过文华桥继续北流……这些水道形成宁波城东南一隅的水网,其功能至少有二:一供船只航行,便于居民交通;二供饮用,便于居民生活。

    呈东西走向的四条河流,自北而南分别为大沙泥街河、小沙泥街河、日湖河、南水河。跨越二纵四横河流和日湖上的桥梁,至少有22座桥,“五味”桥中的“苦桥”——采莲桥,就在其中。《鄞县通志》如此记载采莲桥:县署南1.3里,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跨日湖河,东接横街头(即莲桥街),西通仓基街。宋《宝庆四明志》载:采莲桥建于元丰六年(1083年)。

    “六月暑天漫郁居,采莲桥下采芙渠”,此是先人张延章笔下的采莲桥。“采莲桥是1957年拆掉的。”莲桥第原住居民毛老先生告诉笔者。毛先生1932年生于日湖北岸,至2009年搬迁前,一直居住在毛衙街13号的毛宅,年轻时曾亲历拆桥填河填湖筑路。

    徘徊于莲桥第,笔者试图找到采莲桥的遗迹,未果。失望之下,离开莲桥第,在开明街上看到一座青砖黛瓦古建筑,一块牌匾映入眼帘:屠呦呦旧居(姚宅)。姚宅现为屠呦呦旧居陈列馆。陈列馆第一部分是莲桥第简介,在墙上的老照片中,笔者惊喜地看到一张采莲桥旧影,找到了那座苦苦寻觅的“苦桥”。[图④:采莲桥旧影(摄于屠呦呦旧居)]

    图片中的采莲桥,圆洞石拱桥体,莲花桥柱,与莲桥第北入口的那座石拱新桥相似,想必新桥是仿照采莲桥而造,只是新桥下的小河再也不是日湖河了。采莲桥在日湖河上“苦”立了874年,今天只以莲桥街地名而传。

    ■定位辣桥颇棘手

    20世纪30年代,是宁波城填河筑路声势颇大的年代。据《宁波市志》记载:1933年制定《整治城河计划》后,城内先后填改河道17条;1929至1935年间,拆除城厢15条河上之桥62座,其中包括生姜桥与咸塘桥。

    《鄞县通志》记载生姜桥:县前河诸桥之一,鄞县东乡,其东为水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城河委员会填河为地,其桥亦废。《宁波市志》记载县前河:1935年拆饭行、贯、萧家、皇封、回渡、开明、余庆、积善、琅琊、蜊蛤、孙家、生姜12桥。

    何为“水喉”?弄清“水喉”才能找到生姜桥的具体位置。经我市文史专家水银先生提示:水喉在江厦桥西。他还提供了一幅1914年版的宁波城厢地图。

    根据水喉这一线索,再比对1936年版的宁波城厢图,笔者终于理清元代《四明志》等志书简记的一些史料。水喉、食喉、气喉分别为设于城东城墙下的三个水闸,功能是排泄城内河道的水,但只泄水不通潮。查1914年的宁波城厢图,气喉位于东渡门附近。

    记忆中,原人民电影院东门(今江厦公园北园)的江滨路曾有个渡口(老宁波称大道头),曾是连接江厦桥两岸的交通,这渡口应该与东渡门相近吧?水喉方位明晰了。水喉在县前河东端,此地有座喉桥。喉桥北接东大街(又称东门大街),南连崔衙街。喉桥往西的县前河上,便是生姜桥。生姜桥北接东大街,南连东后街。原来县前河夹在东大街与东后街之间,此乃是一个世纪前,东门大街的街景街河,生姜桥就在最热闹的东门大街附近,今位于日新街西面。[图⑤:东门大街为城厢东西干道,1925年用城石和购自沈家门朱家尖的条石翻修后称东大路,1936年修筑马路,即中山东路前身(翻拍于《宁波旧影》)]

    行文至此,笔者又生一问:为何叫生姜桥?宁波城的桥名,要么以街巷命名,要么以名胜命名,要么具有纪念意义,即使取植物之名,也多取桂、莲等吉祥植物。莫非此地盛产生姜或是生姜集中交易地?在寸土寸金的东门大街,以生姜而命桥名,或许此地买卖生姜的可能性更大些吧?

    生姜桥,与上述“甜”“酸”“苦”三桥同记于宋《宝庆四明志》,于1935年拆除,也算是历经数百年风霜的“老姜”了。仲夏的一天,笔者走近日新街,看着穿梭的车辆,耳边仿佛响起了“生姜要伐”的吆喝声。

    ■桥街同名不同地

    咸塘桥,《鄞县通志》记为咸塘汇桥;1914年地图标为“盐塘汇桥”。盐即咸,下统写咸塘桥。

    县前河流至生姜桥前,分出一支流,南折流入岳庙西河。由北而南,横跨岳庙西河的有团桥、都税务桥、咸塘桥、漫浦桥等10余座桥。岳庙西河流过咸塘桥,向东分出一支流。该支流过市舶务桥,通往食喉。咸塘桥在南北东三个方向水流的交汇处。咸塘桥一名,是否取咸淡水流汇合的意思呢?笔者未见相关记载。

    一直以为咸塘桥就在咸塘街上,或紧挨咸塘街,可对照两个版本的宁波城厢地图发现,咸塘街与咸塘桥相距甚远。1914年版宁波城厢图,标有咸塘桥,有咸塘街但没标街名;1936年版宁波城厢图标有咸塘街,但没咸塘桥。两个版本的地图上皆标有海神庙,以海神庙为参照,将咸塘桥定位在宁波城厢图上,再比较1914年地图,显然咸塘桥与咸塘街同名不同地,咸塘街只是沿袭桥名而已。《鄞县通志》记载咸塘街:“西至大梁街,东至灵桥路,规定宽度9.6公尺;有咸塘汇旧迹。”

    ■琅琅书声荡桥头

    宁波人可能不知道咸塘桥,但应该对咸塘街、咸塘街小学耳熟能详。以街传桥,以校记桥,这是“五味”桥的共性。五味五桥,除生姜桥无相关记载外,其余皆与教育有关,要么用桥名取校名,要么在桥堍办学。醋务桥、咸塘桥皆与校名相联。

    据《鄞县通志》记载,咸塘街小学早于桥废两年前挂牌。笔者与咸塘街小学也有一段缘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上世纪70年代末,宁波市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就设在咸塘街小学旧址,地点是右营巷2号。笔者1978年参加高考,作为历届考生,报名、填报志愿都得去咸塘街小学。对这座老校园的印象是:老式大墙门,墙门朝西,墙门口有三四级步阶。咸塘街小学的新旧校园相隔不远,两校址间有被老宁波人常念叨的天然舞台,还有菜市场。若戏院散场恰逢学校放学,那街巷内的拥挤,当以“水泄不通”一词形容。

    1937年8月,在醋务桥南岸水仙庙一侧,醋务桥小学挂牌。据《鄞县通志》记载:该校学制为单式七学级六学年,有13位教职员工,其中10位是女教师,招收了300名学生,其中男生59名……

    清朝末年,一位名叫徐蔚如的先生在陆殿桥畔创办柳汀小学,时间比醋务桥小学早29年。[图⑥:五味五桥独存的陆殿桥一景(胡龙召摄于2021年8月)]

    采莲桥头的读书声比“甜”“酸”两桥畔的书声更早。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陈隆泽等人将原来的日湖义塾改办为鄞县私立日湖初级小学,校址就在采莲桥畔、日湖之滨。《鄞县通志》记载,日湖初级小学创办伊始,设复式二单式,后是三学级四学年,招收学生160余人,学校还设图书室、娱乐室、小卖部等……宁波的教育始于宋代庆历年间,薪火相传近千年。水声书声荡漾于桥畔,不是巧合,有水有桥的一隅大多宁静、秀丽,在桥堍岸畔的景色胜地设校办学,折射出宁波先人崇尚教育的理念。

    寻五味五桥踪影,知城内城外水系。

    宁波早年的水域,城外三面海通潮,城内日月两湖环作岛,城里城外河网密布。这样的水文特点,“流”出了宁波城一街一河的独特街景,形成了前小河后花园的宜居环境。正是这样的居住环境,宁波民间才有了“门前一埭河,抬来媳妇像阿婆”之说。比如莲桥第街区曾经的二纵四横河网,岳庙西河与平桥经河似两条动脉,打通日、月两湖,打通从西南两个方向而来的水流,两河流经的大小支流则像毛细血管,滋养着一方土地。

    《河渠书》有记:鄞之水利在河渠,然河渠不知凿自何时。笔者不问五味五桥之下小河开凿的具体年代,却由衷敬佩宁波先人的智慧,如果历代历朝皆能保留宁波城的日、月两湖及其纵横交错的蛛网河渠,那么宁波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江南水城,说不定还能与闻名天下的威尼斯水城媲美。

    

    ④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