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2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天是全国低碳日,本报记者兵分六路探访

书写绿色低碳的“宁波故事”

用户正在查看“家庭碳管家”能效码。
▲第十一个浙江生态日主题活动现场。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加码绿色化转型。

    

    

    

    

    

    

    记者 冯瑄 张燕 殷聪 张凯凯 杨绪忠 苟雯

    

    垃圾分类、绿色建筑、减碳生活……绿色低碳生活正日渐成为社会新风尚。今天是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宁波低碳建设情况如何?以低碳为主题,记者兵分六路,从制造、交通、城市建设等多领域,寻访属于宁波的绿色故事。

    

    1200家绿色工厂 锻造宁波新力量

    

    

    车间内,大小设备高低错落,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在宁波利维能储能系统有限公司制造中心主任李文明看来,绿色就是节能和环保。近年来,利维能投入近亿元,建设了全新的全自动超声波焊接生产线,可以有效避免废气废水产生,还通过提升动力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实现了产品的轻量化生产。

    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测试结果显示,利维能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碳排放量均低于同行业企业。其中,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更是达到了99.58%,产品可回收利用率达73.61%。

    当绿色升级的春风吹过,加快绿色化转型的远不止利维能一家企业。在康赛妮生产车间,通过新工艺的研发,让染色剂告别了影响环境及身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借助新技术的应用,让企业染羊绒所需的工业用水锐减了一半;通过热能回收系统及中水回用系统,企业可回收废水中八成的热能,一半的工业废水也可进行回收再利用。

    在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回收的工业废酸经过循环处理,生成的氯化亚铁产品作为园区企业的电镀废水处理药剂使用;碳黑生产中释放的热值尾气转化为蒸汽后,为园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原动力,循环的绿色产业链就此形成。

    如今,为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助推工业领域碳达峰,我市已启动星级绿色工厂以及绿色园区创建行动。按照计划,到2025年,创建三星级及以上绿色工厂1200家,市级及以上绿色园区20个;逐步推进石化、铸造等“两高”重点行业绿色制造评价工作,实现重点行业规上工业企业评价全覆盖。

    

    生活垃圾分类 连续两季度保持全国前三

    

    

    近日,住建部对今年全国46个重点城市第二季度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通报,宁波以制度创新为笔、以条例法规为砚,连续两季度分类成效保持全国前三。据市分类指导中心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城乡生活垃圾总量增长率-4.5%,实现持续负增长;今年1月至7月,我市城乡收运可回收物共39.74万吨,因进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而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7.9万吨。

    “如今,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已经进入全品类智能投递时代。数字赋能打通了绿色低碳生活的‘最后一公里’,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群众身体力行的新时尚。”市分类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据悉,在原“搭把手”智能回收站点基础上,我市加快全品类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投放和迭代升级。目前,全品类智能回收箱已经在我市8个区12个点位进行试点运行,采用AI识别等技术,实现“一户一身份”精准绑定,溯源率可达100%。

    “变化令人欣喜!”海曙区万安小区、北仑碧水云台小区等试点“先遣部队”捷报频传。试点数据显示,全品类智能回收箱可回收物及厨余垃圾分出量总和占比超过70%,有效实现源头减量目标,随时可刷卡投递的特点,也让居民享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便捷。“社区志愿者手把手教会我怎么用这台机器,这下子丢垃圾、卖废品再也不用算时间了。不过四五天工夫,我的IC卡里就多了20元。”家住碧水云台小区的吴伯伯满是成就感。

    有别于一般的民生工程,垃圾分类工作有其特殊性,市民不仅是垃圾分类的受益人,也是垃圾分类的践行者,想要做好这项工作,重在坚持、难在坚持、贵在坚持。眼下,一项项新成就、新举措仿佛一个个新起点,推动绿色低碳事业行稳致远。

    

    地铁公交车电动自行车 选择的人越来越多

    

    

    正午时分,暑热难耐,在地铁鼓楼站候车的陈女士却显得很悠闲。“地铁站冬暖夏凉,别说眼下这高温天,就是平时,只要目的地离地铁站不远,我都会选择地铁出行。”在我市,像陈女士这样选择低碳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自2019年宁波被交通运输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以来,2019年、2020年,宁波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社科院等第三方测评地面公交出行幸福指数全国第一。在使用机动车出行的市民中,大约有半数选择了公共交通。

    4条地铁线、1200多条公交线路,即使在农村,也已实现村村通公交。在城区的公交车站,70%配有公共自行车网点,宁波人的日均租车量超过8万次。除了常规的公交线路,宁波大力发展多元公交,相继开通了登山、采摘、赏花、商旅等特色的公交线路,社区直达地铁站的招手即停线路等,形成了公交“毛细血管”服务地铁“大动脉”的格局。

    环保、便捷的电动自行车,是宁波人出行的宠儿。在宁波街头,随处可见戴着头盔在红灯前等候的骑行者。“我有私家车,也有‘小电驴’,平时只要不下雨,我就会选择骑电动自行车上班。”采访中,不少骑行者这样说。

    调查显示,步行、电动自行车和小汽车是宁波市居民最常见的三种出行方式,占到了出行总量的73.3%。其中电动自行车使用比例最高为31%,远高于私家车(21%)。有电动自行车,也有电动公交车。记者从交通运输部门获悉,近两年来,宁波中心城区累计新增更新车辆1293辆,均为新能源公交车辆,截至目前,投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4511辆,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例达94.7%。

    

    城市建筑 “绿色风”扑面而来

    

    

    这几天,在位于海曙区洞桥镇的宁波市厨余垃圾处理厂里,垃圾车正源源不断地将中心城区的厨余垃圾运进来,通过厌氧发酵产出沼气,再进行提纯、净化,经过脱硫、脱碳之后形成天然气,通过城市燃气管网送入千家万户。

    宁波市厨余垃圾处理厂由宁波华聪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绿色建筑设计、宁波首创厨余垃圾处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日均垃圾处理量为350吨左右。该项目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配套垃圾分类的厨余垃圾专项处理终端,具备完备的生产技术工艺,是中国首个采用世行贷款的PPP厨余垃圾综合处理项目、首个获得“绿建三星运行”的市政项目。

    “从综合能耗上看,与苏浙周边同类项目相比,宁波市厨余垃圾处理厂的能耗指标位于行业先进水平。”宁波华聪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低碳工作,6月底,我市在全省率先印发了《宁波市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计划(2021~2025)》,完善了绿色建筑长效监管机制。同时,积极落实省委、市委市政府的碳达峰工作要求,起草完成了我市建筑领域碳达峰“1+X”工作方案,健全了建筑低碳绿色发展体系。

    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9亿平方米,每年新建民用建筑实现了绿色建筑建设标准全覆盖;2020年,我市二三星级绿色建筑占全部绿色建筑比例56.7%;目前二三星级绿色建筑占全部绿色建筑比例65.5%,绿色建筑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家庭碳耗多少 “码”上知道

    

    

    扫一扫码,输入人数、用水量、用电量等信息,就能知道家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个由国网慈溪市供电公司创新设计的“家庭碳管家”能效码就像一个智能“计算器”,围绕水、电、气、油四大维度,不仅能将家庭用能行为转换成碳耗量,还能为家庭碳排放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昨天,家住慈溪的徐女士扫了扫“家庭碳管家”能效码并把自己家里用能数据输入后发现,她家一个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443.3千克。“这相当于我们家要种植4棵冷杉树才能补偿,我要让家里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减少碳消耗。”徐女士说道。

    “应用以家庭单元作为分析对象,通过输入家庭用水量、用电量、燃气消耗量、驾驶里程等数据,就能精确计算得到家庭碳耗值,并转化成冷杉树的形象进行直观展示。”国网慈溪市供电公司营销部负责人介绍,通过深入了解家庭碳耗情况,能够引导家庭成员约束高碳耗消费行为,将低碳理念传达到每一个家庭。

    不仅是通过数据“说话”,让每个家庭对自己的用能情况更加清楚,每一次扫码也可以在碎片时间进行知识学习。在扫码进入页面后,底部可以看到“科普小知识”栏目,这里会显示很多与节能低碳相关的内容,比如“如果将电视屏幕设置为中等亮度,每台电视可以节电5.5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5.3千克。”而且每次进入页面显示的小知识都不一样。

    “我们研发这个能效码的目的,就是希望不仅电力部门投入到‘双碳’行动中,而且更多的用户也能参与进来,一起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点滴贡献。”国网慈溪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董骏城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