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中办、国办印发的“双减”意见,旨在减轻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也是在减轻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和家长的精力负担。“双减”,已然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否标志着“校内假减负,校外真增负”时代的结束,要看执行、落实的情况。 “双减”不是否定学习、轻视教育,而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自主更快乐更高效地学习。为达到目的,不让孩子们虚掷光阴,我以为,“双减”的同时,还需做好四个“加法”:加学习兴趣、加成材通道、加教师权益、加家长信心。 本是爱好玩耍的年龄,因为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过重,每天除了做作业还是做作业,毁掉了许多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成了我们的一些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被人“卡脖子”的重要原因。也因为过度教育和竞相攀比,让家庭的教育支出过多,生养一个孩子尚且“气喘吁吁”,更别说生二孩、三孩了。有人说,“双减”是国家战略,此言在理。如果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真的减轻了,省出的时间和精力,孩子们该干什么,当然不是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应该是参加更多的体育锻炼、课外实践,找寻到自己的人生爱好和学习兴趣所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家长们该如何办?当然不是想着找“一对一”家教,而应该是多陪伴孩子,教育引导其身心健康地成长。这不光是个减轻负担的问题,更是教育理念转变的问题,可谓任重道远,甚至是检验“双减”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个人的智力水平、人格特征、兴趣倾向不一样,所走的人生道路自然不一样。孩子们学习成材,应该是“条条大道通罗马”“行行出状元”,而不是所有人挤在一条道上,也不是只有一种成功模式。孩子们只有高考一条道,以分数论高下,职业教育被打上低端的标签,技术人才依然收入低、没地位,靠分数挤“独木桥”就是必然的。要减轻孩子们的负担,教育评价就不该只盯着分数,而是要开辟更多的成材路径,让更多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而不是“考试不行就啥都不行”。同时,要加快推进教育均衡,不是把学校办得一模一样,而是各有特色,鼓励和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选择不同学校,成为自己想成为、能成为的人。 “双减”,直接影响是增加了学校的课外和节假日服务时间。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老师是教育的主力军。把孩子们从作业和培训中省出来的时间利用好,让孩子们在校内就能“学好”“玩好”,既需要老师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课后服务也要多样化和个性化,更多地开展艺体、科技、阅读等特色课程,并拓展到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甚至企业、车间、社区等场所,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这势必加大学校和老师的教学负担,多付出就得多回报。这些年,一些公办学校的优秀老师之所以辞职或偷偷办培训班,就是因为见多了一些培训老师的“一夜暴富”。让老师们安心认真教学,不会“上课留一手,放学收钱教”,就要适时适当地提高老师们的收入,让老师们能过上体面的生活。更要注重保障老师的合法权益,而不是一味强调“付出”。再就是,要真正提高老师的“教学地位”,让他们有胆量拒绝一些与教学无关的指令,不被过多的表格、台账、汇报等绑架。 多年前,我在《南方周末》看过一篇报道,一位父亲相信教育部门的“减负令”,不让女儿上课外培训班,谁知小升初时,女儿参加名校考试,数学题目多是超纲的奥数题。这位父亲嚎啕大哭,说对不起女儿。“双减”政策出台,一些培训学校在想“对策”,一些家长也在想“办法”,原因就在于,家长生怕自己相信了,别人却在“坚持”,过几年政策一变,后悔都来不及。人们相信政策的关键,是政策有稳定性。“双减”政策实施起来,会遭遇不小阻力,一旦“变异”或“回潮”,对家长们信心的打击将是致命性的,且会贻害无穷。虽然我不赞成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一刀切”,但我还是希望,“双减”政策能够持之以恒,特别是要禁绝超纲教学和超纲考试,慢慢消除家长的教育焦虑。近日,有宁波家长向市教育局建议,“双减”后禁止老师给自己子女补课,不然,有失教育公平。这自然是段子手的“幽默”,但也看得出,家长们对可能出现“一对一”家教或政策不稳定的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