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26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把社区服务做到家 让小修小补不再难


颜福仁为居民免费维修小家电10年。(邱煜 王博 摄)

鄞州区东柳街道“爱心365”便民服务大篷车。(王博 林潇 摄)
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公益街区”。(王博 姜琳 摄)
首南街道鲍家耷小区“壹元裁缝铺”。(王博 陈丽丽 摄)

    

    

    

    

    

    

    

    

    

    记者 王博 

    

    今年5月,商务部、住建部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商圈。

    便利的社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近年来,宁波紧紧围绕人民群众便利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把发展包括小修小补在内的便民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努力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在海曙、鄞州、江北、镇海等地,小修小补等便民服务开展得有声有色,有的打造了远近闻名的便民服务点,有的整合资源形成了便民服务一条街,还有的打出了可连锁复制的便民服务品牌。在15分钟便民服务圈里,不仅包括一日三餐所涉及的菜市场、早餐店、便利店等,也包括不起眼的小修小补服务点,极大满足了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开了10年的“老颜爱心铺”

    

    

    在鄞州区首南街道锦悦湾社区,有一家“老时光”裁缝铺,负责人叫葛巧娟,是一个经营了30多年服装厂的女老板,现在她“重操旧业”,每周二为社区居民提供缝缝补补的服务。葛巧娟做得一手好旗袍,为居民改裤脚、锁衣边,对她来说“小菜一碟”,因为手艺好,裁缝铺生意兴旺,每到周二,小小的裁缝铺里挤满了人。

    在鄞州区明楼街道明东社区,有一家“老蔡修鞋铺”,每天7时准时开门营业,为左邻右舍提供修鞋洗鞋服务。店铺不大,只有6平方米左右,因为老蔡的手艺好、收费公道,开了20年,积累了不少回头客。

    而在鄞州区潘火街道东南社区,有一间开了10年的“老颜爱心铺”,主人叫颜福仁,是一名71岁的老党员。老颜退休前是下应街道电管站的电工,从业38年,对于电器维修可谓得心应手。2011年,退休后的颜福仁把自家车棚改造成了公益维修铺,为周边居民义务维修小家电,10年来,光电风扇就免费维修了300多台。

    记者走访时发现,除了裁缝铺、修鞋铺和家电修理铺,很多小区还设有修雨伞、修自行车、修电动车、配钥匙、旧棉胎翻新等五花八门的服务点,这些服务点虽然并不起眼,但老百姓对这些服务的需求长期存在,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这样的小修小补。

    

    从流动摊点到便民服务街

    

    

    海曙区石碶街道华盛菜市场门口,最近出现了一条便民服务街。以前,这里只有几个流动修补摊,东一个西一个,显得杂乱无序。如今,这里进行了整体改造,有关部门在菜市场门外的“上街沿”中部位置,搭建了一排“格子间”,将一个个修鞋、缝补、配钥匙的流动修补摊迁入“格子间”里,既不影响沿街商铺的正常经营,也不影响行人通行。“格子间”周围的挡板上,除了写着“便民服务”字样外,还注明了编号、服务内容、负责人姓名及联系方式等信息,既干净整洁,又一目了然。对于这条新设立的便民服务街,摊主和居民都相当满意。以前,摊主们要骑着三轮车来做生意,每天摆摊收摊很折腾,现在可以“拎包入住”了,便民服务摊点集中式经营,与周边环境更加协调。附近居民有需要修补的东西,都会熟门熟路地拿到这里来。

    鄞州区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现有居民3384人,其中60岁以上居民1028人,老龄化人口所占比例已达30%。7年前,白鹤街道在这个弱势群体多、老年居民多、外来人口多的老小区打造了全市第一个助老服务阵地“公益街区”,不仅为小区居民提供修小家电、疏通下水道等便民服务,还免费为高龄老人提供爱心豆浆、营养餐点等。7年来,累计为老年人提供服务1.8万多个小时。

    如今,在我市各地,小修小补等便民服务已从当初的流动摊变为固定点,甚至“组团”成为便民服务街。在象山丹城塔山路,有一位拄着拐杖的卢师傅,已在马路边修鞋配锁20余年。后来,象山县残联和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帮他修建了一个小亭子,有了挡风遮雨的地方,卢师傅为群众提供服务更有热情了。鄞州区东柳街道“爱心365”便民服务大篷车成立8年来,每月进一个社区开展公益服务,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服务上百次,服务居民4万余人次,被市慈善总会评为“优秀慈善项目”。8年来,大篷车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增强,服务单位从最初的10家增加到200余家。

    

    价格实惠甚至免费

    

    

    记者走访时发现,这些小修小补的便民服务点,密集分布在一些老旧小区、拆迁安置小区和菜市场周边。店铺或者摊位的面积不大,装修也非常简单,从业者多为中老年人,收费优惠。以改裤脚为例,在商场里要价20元,但在这些街边小店,5元、10元就能搞定;雨伞坏了,到商场专卖店去修,大多回复“需要返厂维修”,少则一周多则半个月,而在街边小店维修立等可取,收费也很亲民。

    鄞州区首南街道鲍家耷小区有户籍人口近450人,以拆迁户为主,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超过了40%。平日里,老人们衣服破了舍不得扔,自己也不方便修补,很是头疼;而年轻人喜欢网购,但网上买的衣服往往不合身或质量不佳,要么闲置要么扔掉。为此,该社区于2019年12月创办了“壹元裁缝铺”,为居民解决实际难题,每次服务只象征性地收取1元钱。收到的钱,一部分用于补贴裁缝铺所需的材料和工具费,其余则积攒下来充实公益资金,用于解困帮扶。

    在鄞州区福明街道福明家园社区,有一个“五人”志愿

    

    团队,牵头人叫罗陪毅,队员有华珍、方志芬、方雅芬、朱彩英等人。这个“五人”志愿团队不仅免费帮助有需要的家庭维修水电管道和小家电,还每周上门帮孤寡老人做家务、配药、理发、洗澡。在这个团队里,大家各自发挥特长为居民服务。罗陪毅主要从事小家电维修;药剂师出身的华珍则专门服务80岁以上的老年人,定期上门测血糖、量血压,帮助老人调整用药剂量;朱彩英开了家理发店,开店之余,她坚持每月抽出一天时间为居民免费理发,还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服务;方志芬和方雅芬是一对亲姐妹,她们负责监督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

    “我们小区60岁以上的老人约占总人口的30%,罗陪毅2017年搬到福明家园后,加入了小区志愿巡逻队。在巡逻中,他每次听居民说家里的水龙头坏了、电跳闸了、电风扇不转了,都会主动帮忙维修。”福明家园社区党委书记裘金杰告诉记者,慢慢地,找罗陪毅帮忙的人多了起来,他索性组建了志愿团队,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印在卡片上,分发给小区里的老年居民,老人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只要一个电话,他就会无偿上门服务。

    

    小修小补如何永葆青春

    

    

    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国家正在试点推行的民生实事工程。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如何构建,各地也在积极探索。

    市民李先生从海曙区的一个老小区搬到了鄞州区某商品房小区居住。他说,以前住在老小区时,从事小修小补的店铺很多,且价格便宜;如今搬到新小区,小区里水渠环绕、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住了一段时间后,却感到诸多不便,收个裤边、补个衣服、配把钥匙,都不知道该去哪里。“前段时间,我的蓝牙耳机坏了,本来在小家电维修店简单修修就行,但因为新小区周边没有这样的服务,只能去专卖店返厂维修。”

    城市管理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年,城市管理越来越规范,道路拓宽了、路面整洁了、社区环境更漂亮了。与此同时,街头的小摊少了,针头线脑、修修补补的服务点也难找了。尽管各地保留了一些便民服务点,但对于日益增多的新建小区来说,这些便民服务点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需求。究其原因,新建小区管理标准高,市容要求严格,也没有为小修小补留下空间;有的则是老旧小区改造后,原来的临时摊点撤销了。另外,靠小修小补挣不到多少钱,很多人退出这一行了。

    “小修小补的从业者,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本身收入不高,甚至有些租不起店面,只能摆个小摊养家糊口。他们就近提供服务,能解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他们付出了劳动,收取费用是合情合理的。”资深媒体人陈冲表示,要真正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把社区服务做到家,应该构建“小修小补遵从市场规律适当收费、社区志愿服务辅助不收费”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布局。小修小补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有公益的元素,也要保证个体从业者在付出劳动后合理规范收费,让他们安心干乐意干,满足周边居民生活需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