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8月3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镜头里的细节 是时代发展的注脚

——李浙东和他的纪实影像


《淘筋者》

李浙东

《北仑港》

《疫情前后的向辰园》专题之一

    陈 青/文 

    

    李浙东工作室在镇海的吴杰故居二楼,这里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镇海口海防历史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浙东称其为“镇海最好的老房子”,墙上挂着宁波市第四批文艺家工作室和镇海区文艺名家工作室的牌匾。这位从事了40多年摄影艺术创作的摄影家,日前刚刚结束了他的专题摄影展《时代见证者——寻访老照片里的100位人物》,以大体量的老照片人物对比的“二度创作”摄影方法,让老照片重焕青春,展现的不仅仅是人物的变迁,更让观众看到这个时代的印记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

    

    “凡人凡影” 注重社会纪实摄影

    李浙东从十六七岁起就开始拍照,最早拍的是自己的同学。从照相馆租来相机,为结伴同游招宝山的初中男女同学,留下青春岁月。但在当时,他的这种“小资”情调还受过老师的批评。

    在《李浙东摄影集》后记中,他这样写道:“28年前,钱塘江畔,当我要告别付出了数载韶华的兵团生活时,心中蓦然升起万般留恋。为他日追忆这段不寻常的岁月,也为不忘相濡以沫的战友,我托母亲借来‘海鸥4B’……”那是1973年,李浙东记录下兵团的生活生产场景。照片洗出来后,感觉非常奇妙,摄影从此萦绕在心中。

    从兵团回到老家镇海,他开始“迷”上了摄影。“那时候相机是租来或托人借来的。什么都拍,招宝山风光、甬江捕鱼、小巷里的爆米花、雪天的露天菜场等,感兴趣的身边事物都是我拍摄的对象。”后来,工友胡师傅借给他十几本1959年的《大众摄影》杂志,“感觉茅塞顿开,1980年,我的第一幅习作在《宁波报》发表时,我自觉已同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了自己的摄影理念。”后来,他把自己从事摄影艺术的起点定在1980年。

    1985年,拍摄的《静谧的夏夜》获全国《家庭》摄影比赛一等奖、浙江省青年摄影展一等奖后,李浙东调入镇海区文化馆,成为一名专业摄影工作者。在文化馆,他除了自身创作外,更多的精力用来辅导、培养业余摄影人才。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镇海摄影学会,经常组织外出采风创作活动,举办摄影比赛。摄影是他的挚爱,及至后来担任文化馆馆长,哪怕工作再忙,李浙东也未曾放弃,常常利用节假日,把美不胜收的光影世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揽入镜头中。

    著名摄影家吴品禾评价李浙东的作品“既崇尚形式之美,更追求意蕴的丰富,挥洒南北摄影不同流派之所长,兼收并蓄,融纪实与沙龙画意于一体,每一幅作品都倾注了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和对生活的挚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浙东对摄影艺术的执着追求,赢得了众多荣誉,多次在全国影展、国际影展以及各类重大赛事中获奖。面对鲜花和奖牌,他开始对自己的创作理念进行了认真反思。慢慢地,他从一味追求审美情趣转向重点关注人文社会纪实题材。

    “我认为摄影最大的本质是记录,真正有生命力的还是记录类的影像。当今时代飞速发展,我们更应该把镜头对准社会和民生。”从2010年起,他开始从拍单幅照转向叙事性更强的专题系列照,所以有了“凡人凡影”系列。

    李浙东曾在拍摄日记中写道:社会民生是离我最近的拍摄对象,最容易引发情感的共鸣,最便于发现和捕捉瞬间的真实,是摄影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关注民生、写真生活,乐人民所乐,忧人民所忧,这也是摄影人的社会责任所在。

    “凡人凡影”拍了很多年,李浙东用平实的视角、朴实的手法,记录和再现了当今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和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作为“用影像关注民生”的一个创作选题,没有刻意的光影,没有严谨的构图,只是“接地气”的生活实录,以本真的摄影语言呈现人生冷暖。

    “后来又想找更小一点的切口去呈现,拍了《淘筋者》。”2017年初,李浙东开始关注拆迁工地上清理、回收建筑废弃物尤其是再生物资钢筋的那一群人,多次深入跟踪拍摄,酷暑寒冬,李浙东和他们的距离如此之近,记录再现了他们的真实劳作状态。“他们是城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劳动者,我心目中敬重的人。”

    把这个专题取名为“淘筋者”,是因为巴西著名摄影家萨尔加多的经典专题“淘金者”,萨尔加多的创作特别是关注劳动者生存状态的作品一直影响着李浙东。“萨尔加多在作品的表达上成功运用审美手段,追求严谨、新颖、典型,作品的瞬间、架构、细节和叙事能力,都达到了应有的深度。更可贵的是,他对劳动者充满人文关怀和敬畏之心。”

    《轮椅上的舞蹈梦》用影像讲述了甬城一个特殊群体的圆梦故事,作品参加了第19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浙江省群星视觉摄影大展,是镇海区2018年度重点文艺创作扶持项目、宁波市文联2019年度文艺创作重点项目。

    “2017年底,宁波一群有相似经历和相同情趣的残友,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组建了甬城第一支业余轮椅舞蹈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正能量题材,‘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他们没有把自己看成残疾人,有着精神上的追求。要看到轮椅舞蹈队最感人的一面,必须深入和队员们交朋友。”这组照片李浙东拍了将近两年,他和队员谈心,去家访,一起郊游K歌,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甚至参加他们的婚礼……

    李浙东说,他们热爱生活,向往艺术,通过付出比健全人更多的努力,获得了全国残运会轮椅舞蹈第五名和省残运会轮椅舞蹈金牌,他们用残疾的身体舞出了生命的灿烂,找到了生活的自信,也找回了曾经失落的梦想。“这组照片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在于拍摄手法平实深入,摒弃技巧,全程抓拍,用镜头观察人物,动作、表情、神态真实自然,作品呈现更接地气,当然也更花时间和精力。舞蹈队到天津参加全国比赛,我自费跟拍了5天。我必须要拿出对得起自己和拍摄对象的作品。”

    

    “二度创作” 让老照片重焕青春

    作为一位与北仑港区结缘40年的摄影师,李浙东用镜头记录了它如何从一个河埠码头蜕变成世界一流的东方大港。北仑港区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了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激情和灵感,李浙东每年都去现场拍摄创作。这些摄影作品以生动形象的纪实功能和史料价值,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建设的发展历程。

    “2018年,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几张北仑港早期的照片,从冷冷清清的北仑河埠码头,到1985年建成全国第一座10万吨级现代化码头等,引起《浙江日报》关注,记者到我工作室,从图片库中看到了北仑港区近40年来的建设发展历程,做了一个《从河埠码头到世界大港》的图片专版,作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主题之一。”

    《浙江日报》刊登的专版,让李浙东重新认识从影几十年来用心拍摄下的几万幅照片的历史价值,“摄影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岁月的记忆,如何通过‘二度创作’让老照片发挥作用,成为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尽管退休了,他还是如工作时一般每天到工作室,整理照片,写文字,构思拍摄的主题,每个月还为摄影爱好者举办一场公益沙龙。“我现在对自己创作的定位是:拍喜欢的、拍熟悉的、拍身边的。”

    向辰园是离李浙东家最近的一个小公园,长百余米,宽不足20米,地处居民住宅区,这里一年四季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李浙东为向辰园拍过许多照片,记录下种种美好,“跳舞的、唱歌的、锻炼的、打牌的、逗孙辈的、寻商机的,还有相亲交友的,这里就像百姓大舞台,每天在上演着未经排练的市井风情和精彩人生。”

    去年初,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居民响应“宅家就是为国家作贡献”的号召,开始了“不出门、不聚集”的防疫生活,向辰园秒变成一座“空园”。李浙东想着,作为一名摄影人,在此非常时期,应该做些什么?他挑选了一组这几年拍摄的向辰园场景,并以此为背景,又在同一个位置拍下空荡荡的向辰园,用镜头留下当时前所未有的空旷和寂静。

    李浙东说,单单两张照片对比还不够,也要将疫情前后的场景作对比合成一幅幅特殊的“画中画”。半个月后,他在月湖畔的群星展厅推出一个特别的摄影展——《疫情前后的向辰园》。那是彩色与黑白的对比、动与静的碰撞、昨天和今天的突变,“相信人们能从这些图片的变化中体味到昨天曾经有过的美好”。

    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张蔚飞和李浙东相识、相交、相知30多年,他赞赏李浙东是一位很勤奋、有悟性、更有社会责任心的摄影家。“李浙东从影几十年里用心拍摄的照片,凝固了他的家乡发展变迁的千万个历史断面,其价值非常之珍贵。更可贵的是,他在边拍摄、边思索过程中,参透了照片具有的影像文献价值,找到了让老照片重焕青春的妙招——‘二度创作’。即使退休了,李浙东也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近年来他一直在思考和践行如何通过‘二度创作’,运用新旧照片的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凸显和提升老照片新的功能,让照片更具历史价值。”

    

    见证时代 追寻老照片里的百位人物

    在“东方大港40年”“向辰园”专题之后,2020年3月起,李浙东又用了一年多时间,从过去几十年拍摄的老照片中,甄选了有代表意义的百位人物作追踪寻访,今年推出了《时代见证者——寻访老照片里的100位人物》纪实文献专题,先后在宁波市文化馆群星展厅和镇海雄镇展厅举办展览。李浙东说,初心不变,赞美家乡的情怀不变,聚焦人民的责任不变,追求艺术的梦想不变。展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更有深刻意义和价值。

    到镇海参加展览开幕式的张蔚飞认为:如此大体量的老照片人物对比的“二度创作”摄影方法,在国内摄影界实属罕见,其艰辛运作的背后,难度可想而知。可见李浙东用心、用情履行着一位摄影人的情怀和责任,并用其所积累的经验,为更多的摄影同侪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做出了表率。

    从海量的老照片中,甄选出不同身份、年龄、行业的人物,已经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最大的困难则是找到当年老照片中的拍摄对象。李浙东说,虽然经过有点曲折,也占用了很多时间,但寻找的过程很开心,甚至有的具有戏剧性,找到几十年没见的拍摄对象非常有成就感。“年代久远,也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我没有采纳在媒体上和朋友圈里寻找的建议,而是采用传统方法:凭记忆、查资料、找熟人,深入城乡村镇、企业、学校甚至敬老院,在许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找齐了‘百位人物’。”

    这些老照片中,有1987年包玉刚先生返乡时在中兴中学的留影,当时作为校文学社代表采访包玉刚先生的男生叫杨欣荣,如今已是镇海一家石化企业的管理人员。后来的新照片,摄于宁波帮博物馆包玉刚先生像边。

    镇海自古人文荟萃,书画名家辈出,李浙东为镇海籍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和当时还是文艺青年的镇海籍书画家郑力拍的那张合照,已记不清是哪一年。今年3月,已是美院教授的郑力手捧当年合照,认出照片中的文化衫上印的是电影《最后的贵族》的画面。郑力感慨万千,“我想起来了,那年贺老和镇海籍书画家一起回乡举办展览。”

    在创作中,李浙东最大的发现和感受是一个“变”字:从过去邮局的电话人工转接到现在的5G通信;原来宁波只有一个能起降36座小飞机的庄桥机场,到如今拥有现代化的栎社国际机场……经过几十年的岁月,画面中的人物和场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发展变化的缩影。“这些照片看起来没什么‘技巧’,也不‘艺术’,但是真实朴素,生动自然,那些有意无意被收进镜头的细节,是时代发展最好的注脚。”

    李浙东认为,利用老照片的历史性和佐证性进行“二度创作”,使原本单一的老照片,通过梳理归纳,用“二度创作”的手法,与现在拍的新照片同框呈现,用对比手法记录了普通人的不同生命瞬间以及家乡不同历史坐标的发展轨迹,凸显了老照片新的历史价值。

    李浙东说,专题的主角虽然是跨越了几十年的“百位人物”,希望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人物的变化,更能看到时代的印记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专题取名为《时代见证者》,不仅仅指这“百位人物”,也隐喻更多的摄影人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简介

    李浙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宁波市摄影家协会顾问,镇海区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曾获第12届全国群星奖银奖、第15届“富士杯”全国摄影十杰、《大众摄影》十佳摄影师、浙江省首届摄影艺术贡献奖、浙江省摄协德艺双馨摄影家、浙江省30年30位优秀摄影家、宁波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优秀人才,入选宁波市文艺家工作室。出版《追光觅影》等3部个人摄影作品集。经国家文化部批准应邀赴日本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专题作品在中国第10届摄影艺术节、第19届平遥国际摄影节、摩洛哥国际摄影节等展出。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