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进 近日,宁波市教育局等九部门出台《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和幼儿园托育服务的实施办法》,回应了家长的迫切需求,升级服务内容,延伸课后服务对象范围。未来,在家长、学生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宁波将建立起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的课后服务体系(8月31日《现代金报》)。 从各地学校的试点反馈看,课后服务得到了各方认可,社会各界普遍反映良好。这次宁波市紧跟浙江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颁布了实施办法,意味着课后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将在宁波全市义务段学校和幼儿园全面铺开。 实施办法有很多亮点,值得期待。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课后服务全覆盖的“宁波模式”叫好又叫座呢? 保障教师权益。办法明确要建立“5+2”课后服务时间机制,即5天工作日每天要延长2小时服务时间。这就意味着本来下午三点半可以放学回家的老皇历行不通了,一改而为五点半放学了,无形中增加了两小时的工作时间。这岂非加重了教师负担?教师会有怨言吗?有怨言能保证服务质量吗?一个个问号涉及教师权益保障问题。文件虽然明确要收取课后服务费用,但怎么收、怎么分配有待制定标准。这需要由教师、家长和校方协商制定,原则上应不低于正常工作时间的报酬标准。 保证服务质量。课后服务不同于正常授课,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固定班级和教师,也没有评价标准,具体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文件只是原则性规定,不能上新课,只可以作业辅导、答疑解惑,也可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难免让人担心服务质量能否得到保证。据悉,为解决这一问题,宁波即将建设市县两级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中心,建设课后服务课程库,统筹推进线下+线上两类课程建设。具体而言,就是着手进行素质教育课程包开发建设,里面容纳体育、美育、人文、科普、实践等素质教育内容。这样,教师开展课后服务就有所依托,服务学生不至于盲目、无序。 全社会支持参与。无论是浙江省发布的指导意见还是宁波市颁布的实施办法,都是九部门共同制定的,可见该项新政涉及面广,关系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使新政得到顺利实施,除了需要各级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外,也需要社区、民间团体、行业协会等各方的配合协作。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非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此外,还可邀请大学生、退休教师、体育教练、能工巧匠等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