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佳)“杨老师,这个学生曾经在我班待过,我来帮他”“她家就在我家不远处,交给我,没问题”……新学期伊始,老师们围在镇海区艺术实验学校杨莉老师身边,认领结对孤困儿童。 这一幕源于今年4月镇海区民政局实施的一项创新举措,携手区心理咨询师工作者协会等专业力量,为孤困儿童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抚慰、资源链接、社会融入等服务,形成“物质+服务+心理”的综合关爱帮扶体系。活动的有序开展,吸引了一批持有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资格证书的爱心人士关注和加入。 5岁的小微(化名)乖巧懂事,父母是聋哑人。因语言环境的欠缺,在了解到孩子在家中已出现不愿说话的现象,以秦红波老师为首的志愿者小组及时跟进,经孩子父母允许,带她参与多样的同伴游戏,营造更丰富的成长空间。 刚上职业高中的小军(化名),5岁时没有了爸爸,没有固定工作的妈妈含辛茹苦将他养大,并还完了当时欠下的1万多元外债。小军想好好读书,将来找一份工作养家。但目前成绩一般,对学习没有兴趣,感觉很迷茫。经过咨询师的专业辅导,小军渐渐找到学习上的兴趣点,现在每周与咨询师分享学习心得。 读初中的小阳(化名)走进设在社区的心理服务点时,青涩中还带着一点点警惕。在小学五年级失去父亲的他,说到父亲便泪流满面,对于没有送父亲最后一程,小阳一直留着遗憾。经过多次咨询,小阳慢慢打开了心结,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有温度,有力量,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孩子交流,效果就是不一样。虽然每个社区的孤困儿童人数不多,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专业咨询师帮护赋能,他们的成长之路能更加顺畅些。”河源社区的严书记对心理关爱服务很支持,其间还动员社区一名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居民参与孤困儿童的心理关爱服务。 据镇海区心理咨询工作者协会赵丽波老师介绍,“孤困儿童心理帮护”项目实施已有3个多月,前期依托民政部门提供的59户孤困儿童名册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社会融入、心理健康、监护能力等调研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心理团辅,包括学习指导、心理抚慰、协助求医问药、反哺感恩行动、锻炼陪伴等帮护服务。 3个多月来,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已累计走访48家孤困儿童家庭,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和帮护57人次。“随着孤困儿童救助工作的深入,我们还将不断完善全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织密织牢儿童关爱保护网,让每个未成年人都健康快乐成长,拥有美好未来。”镇海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