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是中国早期文字表达载体之一,分为摩崖和碑刻两大类。摩崖就是直接在山体平面上磨平后刻石,碑刻利用开采的石料磨平后刻石。因为可以长久保存,所以历代都喜欢用石材来作为书写载体。汉代以后,重要公文多用石刻保留。在边远地区村寨,人们也将民间公约、山场划界约定或重要事件刻石保留。记事、宣示是石刻最主要的功能。后来,文人还将诗文刻石保存,拓宽了石刻的内容范围。 广西石灰岩资源丰富,因此留下的石刻比较多,其中以桂林为最,有“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之说。清人陈元龙说“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说出了桂林乃至广西石刻的特点——以摩崖石刻为主。 莫道才等编著的《广西石刻》,将收录的石刻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历史的温度”,收录的石刻反映了广西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记忆。如反映宋代王安石变法的桂林龙隐岩宋代摩崖《元祐党籍碑》,关于明代平乱治理的百色平果明代碑刻王守仁的《征抚思田功绩文》等。第二部分“名人的印记”,如由柳宗元游迹衍生的宋代摩崖丘允《仙弈山新开游山路记》,反映宋代书法大家米芾青年时代在桂林伏波山游踪的伏波山宋代摩崖和《米芾自画像石刻》等。第三部分“往事与传说”,收录的石刻介绍了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等。第四部分“圣贤与英雄”,收录的石刻反映了官方和民间力量对当地文化发展的推动之功。第五部分“石头上的文学”,收录的均是石刻中的诗文,是文人唱和游览的雅兴抒写。 《广西石刻》选择民国以前广西各地历代著名石刻约40种,以石刻故事为中心,以史为线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石刻的内容,并讲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蕴。(推荐书友:郝双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