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09月10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谈“好好先生”

    

    

    徐根凯

    

    9月8日,时评版刊发《“好好先生”不能当,好人主义不能为》一文,读后颇有感悟。

    冯梦龙《古今谭概》中记载,汉末有一个叫司马徽的官员,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好先生”。别人有事相问,他从不论其高下,只是说“好”。妻子批评他,别人请你解答疑难问题,你岂能一味说好?司马徽回答妻子也是那句话:“如卿之言,亦大好。”

    像司马徽这样,听到问题当“聋子”、遇到问题装“瞎子”,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恪守“留得人情好办事”和“出头椽子会先烂”的“好好先生”,在党员干部中有不少。

    “好好先生”,实质是善于回避问题、掩盖矛盾,放弃原则、躲避批评,破坏的是风气、事业,危害性极大。如前些年落马的河南新乡市委书记舒庆在忏悔书中就写道:“有些时候,我也是抹不开情面,不能直面问题,担心处理重了,影响工作,跟中央、省委要求有差距。”他说,一把手不敢担当、不敢碰硬,一个组织、一个地方必定正气不彰、邪气上升。

    “好好先生”不担当、不作为,危害深重。一些地方,之所以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热点难点等民生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一些单位,之所以办事拖拖拉拉,歪风邪气盛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好好先生”掌握权力,奉行“好人主义”,原则不强、立场不清,甚至毫无原则、毫无立场,甘心当“圆滑官”“墙头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消极腐败现象面前当好人,在党和人民面前就当不成好人”。党和国家事业需要的是光明磊落、一身正气的干部,那些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甚至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一门心思当太平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好好先生”,难以经受实践的考验,必定会失去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有多大权力就有多大责任,想当“好好先生”,真“不如回家卖红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