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萍 宁波后塘河,又名官塘河,曾是宁波连接浙东运河的重要通道,沿路多古桥。而高桥,桥身高峻,为诸桥之首。这里,又是历史上宋金首捷的战场。高桥镇,以桥为名。提起高桥,宁波人引以为傲的是浙东运河的甬上门户大西坝,是曾经盛况空前的高桥会,是梁祝文化园,是清代状元章鋆故里,而且出了翁文灏、翁文波、翁心植等院士。当然,还有响当当的“高桥警官”。 一个基层的派出所,建所36年来,荣获18项国家级荣誉、39项省级荣誉,市区各类表彰上百次。因为斐然的业绩,有了原国务委员、公安部原部长王芳同志的题词“高桥警官”。有了央视播出的以此为原型的电视剧。在公安的各级媒体上,经常看到有关高桥派出所的消息和专题报道。有些是所长和警员们的感人事迹,有些是深度的思考和经验总结提炼,比如信息时代警务工作如何创新,如何警民融合进行共治,“枫桥经验”在基层公安机关的探索和实践等。“双向兼任”“警网一体化”“三级联调”等八大服务品牌的创建更是审时度势,继承弘扬了以往的高桥精神,在新形势下又打出了一套连贯、协调、精准发力的组合拳。 纪实文学《高桥警官》付梓出版前夕,我欣喜地阅读了书稿,这部作品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创作前,市、区两级部门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创作团队,不仅有张庆华、陆明光、王海燕、黄挺女等公安作家勇担重任,还有系统外的一些作家、出版人、记者的参与。每一位作者都进行了深入采访,有的,应该是采访多次,书中触目皆是饱满生动的细节。有些侦探情节,如“地铁劫案”“万里寻人”“乔装破案”等,如小说般跌宕起伏。也有一些情节看似平凡,如到群众家帮着捕蛇、掏马蜂窝,帮着解决夫妻、邻里矛盾等,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细节,烘托出了一心为民的人民警察的高大形象。此书梳理了高桥派出所36年的历史,脉络清晰,主线分明。六任所长以及优秀的警察们,他们的言谈举止令人敬佩。《高桥警官》提炼了高桥派出所“为民、创新”的警魂,而且为平民英雄群体塑像。作者们在记录那岁月深处的荣光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升华。真挚、朴实的书写背后,蕴涵着道德价值的判断。在阅读中,我能感受到公安作家溢于笔端的澎湃的激情,也能感受到其他作家和记者们内心的触动和沉思。他们为这么优秀的警察团队而自豪,高桥在人们心目中又增加了“高”度! 这部书,充满着诗性和智性。因为“诗性”,它的表达方式具有文学的魅力;因为“智性”,它让我掩卷深思:面对繁琐、复杂的工作,怎样去厘清、去提升,怎样永葆工作的激情和活力?人民警察如此,其他的基层工作者也一样。要心中有爱,要踏实肯干,还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审时度势的智慧。 习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矛盾日益叠加,风险隐患多样。高桥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多建筑工地,多群租房,流动人口占到70%,治安工作责任重大。但是,六任所长持续接力,无缝对接。从顾尧根的“一二三工作法”到如今胡意伟的“八大品牌”,多方联动,打造了综治的大格局。多元调解、多措并举、多点管控,织就了一张平安大网,无数条爱的“连心桥”,更使这张网捷达、顺畅。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提升和推广。乡村发展与城区推广紧密相连,在宁波建设名城名都的当下,在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中,高桥派出所的和谐共建和工作创新,为小城镇的治安管理提供了样板。 公安文学是我国公安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宣传党的公安工作路线、方针、政策和公安法制的重要阵地。高桥派出所不仅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同时也高度重视宣传阵地。36年的砥砺奋斗和岁月荣光,用文学方式记录、展现,更能树标杆、立形象,鼓舞人心。记得,公安作家王海燕有诗《四月,我在高桥上看风景》,我想,她看的是水流澄澈、绿树成荫的自然生态,看的是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场景,看的是警民融合、秩序井然的和谐社会图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