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六科(1910-1985),原名包蕴才,晚号长眉翁,包公第30代后裔,镇海骆驼人,现代书法家。 |
|
魏楷《临石婉墓志》局部 |
|
行书《临王右军帖》局部(方向前 供图) |
方向前 偶读包六科临古册页两件:《临王右军帖》行书及《临石婉墓志》魏楷,各二十四开,尺幅均为27.5㎝×17.5㎝,创作于1974年,品相完好,每页均划红格。完成一本尺页(八开以上),其创作难度和消耗的时间,比普通立轴斗方等形式要大得多,在藏家眼里,论价值手卷第一,尺页其次,对联、中堂、横披、立轴等列其后。缘于这两件作品,触发了我对包六科及其书法的浓厚兴趣,赏读研究中,逐渐了解了包六科书法的特点和书写变化脉络。 “五体皆能,而以楷书、行书最精。”包六科行书出自二王,楷书取自唐楷和魏碑,被“20世纪文人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白蕉赞誉为“活褚字”。唐初楷书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楷书独树一帜。白蕉称赞包六科把褚体写得活龙活现,得褚字之形神。现代海上书坛有一种说法:“跟白蕉学行书,跟包六科学楷书,跟邓散木学篆刻”,可见包六科在当时的海上书坛的分量。 行书《临王右军帖》,集东晋大书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毒热帖》《自慰帖》《足下家帖》《官奴帖》《十月五日帖》《极寒帖》《建安帖》《追寻帖》等九种,计516字。右军书法平和自然,笔致精美,体势多变,有委婉含蓄之美,“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王羲之书法开“帖学”之先河,他是书法史上的“书圣”,影响书坛千余年,至今不衰。 魏碑《石婉墓志》,为北朝墓志精品,又曰《石夫人墓志》,全称《魏尚书江阳王次妃石夫人墓志铭》,公元508年刻,碑高57㎝,宽59㎝,18行,每行20字。墓志一般多为文人书写,此墓志法度规范、严谨,天真秀隽,流畅中寓迟涩,秀美中不乏苍朴,点画多变,开合收放有度,气韵通畅。 白蕉以“活褚字”来赞誉包六科,无疑看出了包氏在传统上下足了功夫。包六科攻楷数十年,不但浸淫于欧、虞、褚等各类唐楷,又能旁及汉魏碑版,碑帖兼擅。《临石婉墓志》为包六科众多习魏作品之代表。魏碑上承汉隶,下启唐楷,书史地位独特。此包氏魏楷为意临,字里行间有较浓的唐楷味。关于魏碑,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赞誉其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从包氏《临石婉墓志》看,包氏临魏有自己的审美特点:风格上,多秀美轻逸,少雄强浑穆;线质上,多圆润挺健,少古朴迟涩;结体上,多规整严谨,少天趣变化,这些特点也反映出包六科受帖学、唐楷影响甚深。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法”指的是书法的法度与规范,唐人书法最重法度,其书法平整端庄,笔法、字法均以严谨著称,这也成了后人学书从唐楷入手的规则。我们从包氏所临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楷书可见,笔法更为谨严生动,结构平中寓巧,作品气息高雅,具灵动潇洒之致,确实把褚体写活了。倘若仔细辨别包六科先生所临魏碑与唐楷之优劣,笔者以为唐楷更胜一筹。 这件《临王右军帖》充分展现了包六科在行书领域的出色水平。《临王右军帖》集王氏九件墨迹,其中《自慰帖》《足下家帖》《十月五日帖》为行草书,其余六件为行书墨迹。作者通过对右军书法的理解、分析与把握,以行书再现经典,临作整体上一气呵成,各帖之间融会贯通,可谓自然天成。我们通过《临王右军帖》中的最后部分《追寻帖》,可以看出包六科行书的一些特点。其一,作品文质彬彬,潇洒灵动。书家平生对二王及赵孟頫行书用功最勤,又受同乡前辈高振霄、钱罕指点,这些书家在书风上较为一致,字里行间都有雅逸的书卷之气。其二,笔法精熟,线条流畅,轻重、粗细、大小、疏密、断连等变化丰富。其三,字法平中寓奇,亦能变化自如,但总体看结体较为规整,字形漂亮流美,雅俗共赏。与原帖比较,包氏此行书临作亦有欠缺:如字法变化没有原帖丰富,过于平整;上下字之间重心太过端正,缺少欹侧变化、跌宕之感;书法的格局稍显小气等。 在现代海派书坛,包六科是一位有一定影响力的书法家。二十世纪中期上海两个重要书画组织:一是成立于1961年的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早期成员有沈尹默、潘伯鹰、马公愚、邓散木、白蕉、包六科、胡问遂、钱君匋、方去疾、单晓天等十余人;二是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中国画院,画院聘任书画家共69人,其中书法篆刻家有沈尹默、白蕉、李健、王福庵、包六科、马公愚、陈巨来等;书画家有潘天寿、王个簃、谢稚柳、吴湖帆、傅抱石、贺天健、张大壮、钱瘦铁、陆俨少、陆抑非、来楚生等。两份名册中,书画家来头都不小,当时,包六科完全凭实力进入了这两个重要书画组织。如今,昔日叱咤书坛的包六科,终因书法缺少个人风格而逐渐被人们淡忘。看来,对艺术家而言,“艺术贵在创新”这句话有多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