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曲演出 |
|
科举文化博物馆 |
|
非遗演出(通讯员供图) |
中秋刚过,国庆将至,余姚泗门镇连续举办10多年的文化盛会——“汝湖金秋”文化艺术节又将于月底如期上演,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这个宁波市优秀文化品牌活动,是泗门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的明星项目之一,也是该镇打造文化高地的标志性平台之一。 记 者 黄 程 通讯员 陈福良 诸 挺 据了解,“汝湖金秋”文化艺术节以丰富的群众文化为主元素,举办“一人一艺”展、书画摄影大赛、歌咏比赛、广场舞大赛、乡村戏曲大赛、家庭趣味活动、送文化进村入企等文化活动,培育团队、活跃阵地,繁荣农村文化。 泗门镇是余姚西北经济重镇,曾多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与此同时,泗门镇也是一座具有800年历史的浙东古镇,有“阁老故里”的美誉。历史上,王阳明、黄宗羲等名人学士都与泗门结下不解之缘,黄宗羲更是留下了“不妨长作四门人”(古代泗门镇称第四门)的诗句。泗门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浙江省文化强镇,成为宁波市公共文化示范区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近年来,泗门镇文化艺术队伍不断壮大,镇文联相继组建了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摄影、文学创作、戏曲曲艺、民间艺术、民间收藏、汝湖文艺社8个文艺协会,吸收文联会员300多人,覆盖了村(社区)和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成为丰富和活跃群众生活的“文化细胞”。 汝湖文艺社 以行动唤起文化记忆 2002年10月1日,刚从浙江大学退休不久的戟锋教授返回故乡泗门参加母校诚意小学“百年庆典”活动,见到了阔别数十年的师长与同学,这些“诚意”老校友们大多年逾花甲,退休后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都愿意为家乡的文化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校庆之后,老校友们碰面的机会多起来了,在一次聚会上,戟锋教授提议:大家既然志同道合,何不创建一个文化社团,犹如当年的“昌古社”“姚江同声诗社”,这样既可交流思想,切磋艺术,又可发挥余热,回报故乡的哺育之恩,此提议马上得到了老校友的赞同。 汝湖文艺社成立的宗旨是“以我们的行动,唤起乡亲们的文化记忆,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人文精神,激发爱乡热情,促进和谐团结”。文艺社初建,在戟锋教授、谢建新社长的带领下,开始编辑第一部诗集《阁老故里诗汇》,此书共收录古今260余位作者的1000多首诗作。 2008年冬,《汝湖文艺社社刊第一辑》付梓。在社刊第一辑中,戟锋教授精心绘制了一幅展现百年之前古镇风貌的《阁老故里》图,在图中泗门的古宅、牌坊、古桥、河流、舟楫均得以重现,这幅图后来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泗门的清明上河图”。 2010年3月,汝湖文艺社又一部力作《文正公谢迁诗存》出版了,此书收录贤相谢迁诗作732首,并附录了谢迁殿试卷、年谱、历代序跋等珍贵文献,成为自谢迁《归田稿》之后最完整记录谢迁诗文作品的地方文献。 2011年9月,汝湖文艺社的重量级作品《姚江同声诗社总编》成稿了,这是一部编入诗家最多、考证难度最大、整理费时最久的地方文献,其资料来源是姚江同声诗社在1922年5月至1925年1月间的三册诗集。此后,《汝湖文艺社社刊第三辑》《泗门镇志》等作品陆续推出,硕果累累,大家都在期待着更多精品力作的到来。 科举文化博物馆 展现浙东地域文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余姚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许多传统街市及明清古建筑在城市化建设中消失,大量本地古建筑构件、世家散落的古籍文献流落到古玩市场、地摊,待价而沽。土生土长的泗门人褚纳新看到后非常痛心,开始收购、保护这些民间文化遗产。1996年,为了一心一意地收藏与研究,他下海创办了余姚市第一家民间文化工作室——看云楼地方文献工作室,它就是如今成之庄内科举文化博物馆的前身。 工作室成立后,褚纳新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收集了丰富的地方科举文献。他发现,“姚江文化现象”呈现的重要机缘在于科举。近十年来,一些外地文博单位纷至沓来,想高价征购或者租借这批科举文献,均被他婉拒。“这些地方科举文献只有留在浙东这块土地上,才能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褚纳新说。 2013年10月,工作室升格为“余姚市看云楼科举文化博物馆”,成为我省第一家以科举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2019年3月下旬,科举文化博物馆开馆,以700余件馆藏文物为有力支撑,将中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尽收其中,更将浙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褚纳新还致力研究浙东地方历史文化,他提供的《民俗的记忆》系列展品由泗门镇文化站选送并代表宁波市参加了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浙江省民俗文化博览会,并获得优秀收藏奖。 2013年2月,褚纳新入选了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联联合评选的“浙江省第二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2018年1月19日,他的学术专著《浙东民间压胜钱》荣获浙江省民间文艺最高奖“映山红奖”,他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梨园传情 演绎绚丽多彩人生 泗门镇有不少好的戏剧团队,姚剧、越剧、绍剧都有,主要有泗门越剧团、梦缘绍剧团、菡香越唱中心等优秀团队。 沈菊仙是泗门越剧团的团长,她对戏曲和越剧团有着深厚的感情。“原先我们是东大街社区的一支队伍,后来人数越来越多,对戏曲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就逐渐发展成了现在的泗门越剧团。”沈菊仙说。 现在,泗门越剧团排练了20多出长戏,每出戏的时长都在2小时30分钟以上。“我们去表演的时候,常常可以连演三天三夜,要是当地村民看戏的热情比较高涨,我们能连演五天五夜。”沈菊仙说,观众们意犹未尽时加几场戏是常有的事。 “我们队伍里的表演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大型传统越剧剧目,还有贴近生活的自创小戏和说唱,形式多样的表演让群众感受到了更多的快乐。”越剧团骨干成员陈玲娣告诉记者,他们每次表演都会收获观众们热情的掌声与欢呼。 要管理运作好剧团需要投入心思和财力,团队里购买表演服装的费用都是由沈菊仙支出的。“这是我的兴趣爱好,所以付出一些财力和精力我也是心甘情愿的。”沈菊仙笑着说。 2016年下半年,泗门镇成校开设“越唱班”,周文琴就报名参加了,在她的带动下,湖北村十几名喜爱越剧的村民也报了名。“我们常常因为没有场地而放弃排练,所以在2017年的时候,我投入20多万元对三层的店面房进行了装修,摆放足够数量的桌椅,又配备两套音响设备,之后,在当年8月成立了菡香越唱中心。”周文琴说,他们每天都会联系,每周还会请专业的老师来指导唱腔和台步,每次有演出邀请时,训练就更勤了。 “我们梦缘绍剧团唱法和各种表演手法传承自1955年成立的泗门绍剧团。”团长吴周芳说,“我们现在常常走出泗门,到各地去演出,每次演出结束,观众们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吴周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