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学子正在参观谈家桢生命科学馆。 |
金鹭 茅颖 朱琳 文/图 学生早上到校时间推迟,可以多睡一会儿了;写作业时间变短,晚上可以早睡了;学校提供课后服务离校时间延后,家长接孩子时间合适了;在假期,越来越多的孩子或奔跑在运动场上,或徜徉在图书馆里,或去郊野游玩…… 今年中秋是教育部“双减”政策落地后的一个“关键假期”。以往,学生在假期内可能被送到培训机构,随着“双减”工作的逐步压实,学生假期“去哪儿”成了宁波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 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走访了全省首批被中国科协批准的宁波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屠呦呦旧居陈列馆和谈家桢生命科学馆。笔者惊喜地发现,在这些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里,不时发现中小学生的身影。 在“双减”政策之后,宁波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正成为中小学生们的热门“打卡地”。 屠呦呦旧居陈列馆:沉浸式体验青蒿素背后的故事 坐落于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26号的姚宅,是屠呦呦儿时居住、成长的地方。 为了加强对名人旧居的保护利用,姚宅改建成了屠呦呦旧居陈列馆,已于2021年5月对公众开放。陈列馆有建筑前后楼屋两栋,为民国风情建筑。展陈面积837平方米:其中一楼分为三个展区,共分四个陈列篇章;二楼主要为培训活动室和青少年科普体验馆。 步入姚宅,一股独属于老宅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前厅和大厅为面阔三间二弄的二层楼房,如今被修缮成了屠呦呦旧居陈列馆,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对屠呦呦的简介,转角处则是陈列了从前的桌椅家具;右转后是对姚氏家族、屠呦呦外祖父姚咏白、舅舅姚庆三以及姚宅周边历史环境的介绍。 走过大厅,可以看见一个不宽敞却温馨的小院子。在一小片种植的黄花蒿旁,是屠呦呦少女时期的雕像,时光也好像倒回到从前,从中可以感受到屠呦呦与黄花蒿奇妙的缘分。 后面这一栋展区对于各个时期的屠呦呦作了更为详细的介绍,细细聆听LED电子屏幕上的动画讲解,配上陈列的摆件,好似将这传奇的人生展现在眼前,如同一个旁观者,直观地感受到了她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漫步走上2楼的科普体验馆,可以看到简易版提取青蒿素的实验室,以及一些青蒿素的书籍模型等,沉浸式体验提取青蒿素的不易。 陈列馆以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及珍贵实物,生动介绍了屠呦呦事迹,弘扬她几十年如一日为科学奉献的伟大精神,宣传中医药科学研究的远大前景,激励新一代年轻人要以她为榜样,为人类的健康和国家的科学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海曙区实验小学的一名三年级学生在中秋假期参观了屠呦呦旧居陈列馆。他说,平时只是在对屠呦呦这位科学家有初步了解,参观了陈列馆后,对她的经历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当一名科学家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要不怕困难”。 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自今年5月1日对公众开放以来,屠呦呦旧居已接待5800余名访客。特别是假期期间,来自不同地区的多个学生团队专程来此寻访屠呦呦的少年印记,通过详细品读陈列馆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及珍贵实物,实地体验屠呦呦生活的“此情此景”,仔细回味屠呦呦科研人生故事,感悟其科学家精神。 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在“细胞王国”里感受生命科学 无独有偶。位于宁波慈城尚志路7号的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也成了假期里孩子们的“网红打卡地”。 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为一处晚清建筑,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馆内共分4个展厅,从故乡与童年、少年的天问、生命的密码、闪耀的行星、永远的华章等多个维度,介绍了谈家桢的生平和成就。馆内陈列了许多谈家桢生前的手书和物品,令人深刻感受到他对待生命科学事业的严谨和毅力。 为了进一步发挥场馆科普教育的功能,让更多青少年对遗传学、生命科学产生兴趣,馆内打造了以“细胞王国”为主题的科普体验馆,借助全息投影、多媒体等手段,将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进行了生动直观的呈现。 今年中秋期间,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邀请慈湖人家社区的20名小学生前来参观。有家长说:“谈馆举办这样的公益活动,让我们的孩子有更多课外活动,感受科学之美,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办下去。” 笔者了解到,谈家桢先生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1909年9月在慈城出生。他终身致力于遗传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一生创造了三个“第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去年,在谈家桢嫡长孙谈向东先生、复旦大学和中国遗传学会的鼎力支持下,慈城镇启动了“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建设,纪念这位从慈城走出去的杰出乡贤,展现谈家桢的卓越成就和非凡精神,启迪生命科学教育。 自今年6月5日开馆以来,谈家桢生命科学教育馆接待了多批社区和学校组织的学生访客。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越来越多宁波中小学生走进这些地方,聆听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了解科学家成才的经历,传承学习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 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馆将进一步加强场馆服务和科普展教功能,配合或开展更多的科技教育活动,为学生“双减”后提供丰富的校外生活,更好地陶冶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增强他们的科技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