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塘河公园。(何峰 摄) |
记者 何峰 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 四明大地,三江纵横,六塘河环绕在宁波城的东南西三面,构成了宁波独特的城市格局和水网体系。三江是大自然的天赋异禀,塘河则是先民在宁波平原开发过程中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杰作。塘河在宁波城市建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发挥了阻咸蓄淡、农田灌溉、防洪排涝、交通运输等作用,是宁波的生命之河、商贸之河、文化之河。 如何让塘河重现曾经的繁华,融入新城市;如何让塘河回归城市生活,焕发新光彩?昨天下午,在市政协委员月谈会上,政协委员和特邀专家纷纷建言献策。 整治提升,让塘河成为城市新名片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塘河在钢筋水泥中逐渐迷失了独有的韵味,打造岸绿、景美的生态塘河、美丽塘河,使城市空间更加精致,可谓众望所归。 “将塘河整治纳入我市‘精特亮’创建工作,必定可以让塘河重焕光彩,让宁波更美,让市民更幸福。”岑孟荣委员说。 塘河纵横多个区县(市),强化规划引领势在必行。“塘河组成的城市内河体系的生态系统、文化资源、景观空间正受到城市发展和扩张带来的冲击,其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塘河的保护与整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特邀专家江怀海建议,要加快推进宁波塘河复兴与整治工作,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增添魅力。 鄞州区政协委员邵潇猷认为,在区域建设规划中要将塘河的保护开发与三江的整体规划有机结合。三江汇聚、大气磅礴,而塘河婉约恬静,适合与人文居住相结合,让居所环境更具江南特色。 水是塘河的灵魂,水质的提升是塘河整治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我市塘河水生态环境治理短板加快补齐,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但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塘河的水质还不尽如人意。屈晓萍委员建议,要做精做细沿线生活小区的截污纳管工作,有序推进上游农田氮、磷拦截生态系统建设,将再生水纳入塘河水资源调配体系,通过逐段补水的方式增加塘河的生态用水,逐步提升水质,秀出水韵宁波。 保护传承,让塘河古老文化彰显新价值 塘河是宁波江南水乡独特地标的历史陈列馆和标本珍藏库。讲好塘河文化故事,续写好塘河文化记忆,让古老文化焕发现代价值,是塘河保护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 张华委员说,塘河在鄞奉平原串起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据中国城建规划研究院专家实地考证并统计,至少有28处直街遗存,在中心城市紧邻区域保留如此众多的古代村镇遗存,其体量和系统性,在全国都是罕见的。他认为,要加强塘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普查和保护,建议由市文广局等单位研究确定空间范围和保护标准,加紧作一次遗存普查,制定统一的保护规则。 郑坤法委员则建议,以宋韵文化为塘河赋能。“塘河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宁波深厚的宋韵底蕴、丰富的宋代遗迹、著名的宋代人物、一脉相承的宋代经济特色,都能在塘河沿线找到相应的元素。”他介绍,鄞州打造的塘河钱湖文化线贯通后,张斌桥及沿岸史氏故居、阿育王寺、天童寺、南宋石刻公园等重要宋代文化印记,都能以后塘河为轴串起来,形成宋韵和塘河形象集成。 郑坤法委员进一步建议,将塘河作为宁波宋韵文化的地理载体,加强塘河文化与宋韵文化关联性的挖掘,打造以宋韵为特色的塘河文化,进一步丰富城市主题文化体系。 开发利用,让塘河焕发新活力 整治提升与产业导入相结合,才能让塘河文化更具生命力。委员纷纷为塘河如何“活”起来支招。 潘德梅委员建议,要系统谋划城区重要节点(历史街区)。他说,依据城市规划,结合区块功能配置要求,重塑历史街区风貌,增强塘河与历史街区连接的紧密性,增设游船码头与亲水平台,同时对原有历史街区的建筑统筹进行功能置换,使之更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的需求,提升综合效益。同时,以塘河的“水脉、绿脉、文脉”为依托,与周边的居住、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功能相互融合,形成“城河互动”,将整个片区打造成宜业、宜居、宜乐的混合功能区块,达到未来街区功能目标。 柳永胜委员认为,要着眼于宁波情结,在一些合适的地方增加一些宁波元素,比如宁波话、宁波特产、宁波历史的小品,让老宁波人有回忆,让新宁波人有憧憬。 鄞州区政协委员伊阳建议,在塘河岸边创建一些各具特色的休闲驿站,将塘河文化和现代科技融在驿站中,给忙碌的城市人创造一些慢生活的空间。 张华委员建议打造若干节点性“应用场景”,“选择若干条件成熟的节点,在城市开发、古镇保护、大尺度空间的乡村整体振兴、旅游开发、商业综合体开发、园林开发等诸多领域和方向上,形成示范性‘应用场景’,为长远开发利用和可持续运营,探索合理的发展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