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新业态让唐诗古道重拾人气 |
白天进山林、走古道,晚上住民宿、听海涛。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许多市民和游客来到宁海,体验着唐诗中“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的漫游生活。 浙东多名山,千岩竞秀、万水争流,其中,“发自天台山主峰的溪流,都是自西向东,流经宁海入海”。秀美山水和深厚人文,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的关注。《全唐诗》收录的2200多位诗人,有300多位到过天台山。 李白三入越中,两上天台,“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杜甫登临桐柏山(今梁皇山),“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孟浩然更有胆魄,来到当时的宁海海域,“海泛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如今,如果这些唐朝诗人再来天台,会发现他们当年“凭危一登览,直下见溟渤”之地——宁海,正全面整合千年留存的诗画文化、山水文化、佛道文化和名人文化,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重现山水之路、文化之路的魅力,建设浙东唐诗之路最佳体验地。 霞客行经处,诗意满山海 ■挖掘保护诗路文化 在浙江省出台的《浙东唐诗之路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中,有十余次明确提到与“宁海”相关的文旅资源。宁海唐诗文化丰富,李白经由宁海游历天台,不仅登山、观海,还泛海船、舟行海中。宁海是《徐霞客游记》开篇地、中国旅游日发祥地,山、水、海、岛、泉、礁等旅游资源一应俱全,还拥有深厚的佛道文化:葛玄在宁海地区接受仙经,葛洪在天明山南溪温泉地区炼丹。 近年来,宁海系统开展诗路文化挖掘和研究,突出唐诗中有关宁海的“海”字文章,组织编写《诗路海韵》;突出佛道文化,梳理葛玄—葛洪—司马承祯—李白—徐霞客等历史名人的文化脉络,组织编写《诗路仙源》;突出诗书传县传统,以历代宁海读书文化名人为题材,组织编写《读书种子》。 在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宁海相关部门加强诗路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以诗词文化为主要线索,修复提升霞客古道、天河水道、溟渤海道等宁海段千年唐诗古道;复兴再现诗路古镇(前童古镇)、古驿(梁皇名驿、桑洲古驿、王爱山驿)。挖掘诗路名人文化,开展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重点打造潘天寿艺术中心、艺术小镇。梳理诗路名人故居遗存,加强保护修缮,展示李白、吴筠宁海同观沧海等名人事迹。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深入开展泥金彩漆、竹木根雕、彩塑等非遗项目传承教学活动,打造具有现代体验的唐诗之路文化精品线。 ■打造精品诗路文化游 近年来,宁海以诗词文化为主要线索,重点修复提升天姥山—天台山—宁海的千年唐诗古道,着力建设宁海西门城楼—前童梁皇驿—岔路王爱山—天台山的霞客古道,论证并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入海标志地,浙东大峡谷周边诗路遗存节点,体现宁海诗古道压轴之地、大结局之所、由山通海之路地位。 宁海相关部门完善工作机制、抓好服务配套,打造一批“量质并举”景区。有序开展梁皇山、许家山、东海云顶(茶山)等景区国家4A景区创建提升工程;推动深甽、胡陈、茶院等重点乡镇创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旅游特色小镇和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此外还积极拓展宁海湾(强蛟镇)海岸腹地发展空间,推动桥头胡汶溪翠谷等重点项目开发建设。 宁海还积极推进诗路古镇古村提升工程,积极融入全省“千年古城”复兴计划,全面优化城区风貌和旅游元素,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化。加快浙东唐诗之路绿道网建设,以全国首条绿色环保风景道为示范,继续深入实施“百路千里”造绿添彩工程,建立健全交通廊道、城市绿道、慢行环道、登山步道、滨水绿道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体现“山、海、城、溪”的宁海特色绿道。同时积极改善全域旅游交通,加快通景公路建设,优化景区间互通节点布置,推进高速和通景公路美化工程,创建最美公路服务区,依托沿线诗路名镇和古村落建设诗路驿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