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以往,结束一周的校内学习,孩子们周末回到家里,不是急着去培训班上课,就是埋头于学校布置的一大堆作业。因为经常在学校、培训班连轴转,一旦空闲,孩子们上网玩游戏理所应当,有的家长甚至将它作为一种奖赏和补偿。 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太重,玩游戏沉迷上瘾,对孩子成长不利,也给家长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学校布置作业多,家长不得不盯着孩子;上培训班,一科比一科贵,花钱如流水;玩游戏,许多孩子过度沉迷,学习兴趣衰退,让一些家长愤怒地呐喊“都是游戏害了我的孩子”。 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少了、简单了,好多孩子学校里就能完成;双休日、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禁止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网络游戏限时,仅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点到21点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 一系列改变带来不适应,家长们添了新烦恼:作业少了,不能上培训班了,玩游戏限时了,孩子有了大把空闲时间,该干啥呢?总不能让他们呆坐着吧。可以说,这已经成了困扰一些家长的大问题。 有人说,“双减”、网游限时后,电视将迎来“第二春”。孩子们空了,可以看电视啊,做“沙发上的土豆”。电视上玩不了游戏,但可以看影视剧,还可以点播游戏视频,也可以消磨时光,照样可能上瘾。没有手机之前,许多家长就为孩子沉迷电视发愁过,这一烦恼可能卷土重来。 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限时,但对成年人不限时,社会上已经出现了游戏账号出租业务。一些孩子手里有钱,自然会“灵活使用”。成年人个个有手机,爸爸妈妈管得紧,一些孩子便想方设法“攻陷”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隔代亲”,很容易网开一面。国家政策有了,还得堵漏洞。不然,就个人而言,“限玩、防沉迷”恐怕是一句空话。 周末、节假日培训没有了,开始流行“周中训”:周一到周五,一放学,就去参加培训。我以为,这样的培训更坏,孩子上了一天课,有了厌倦心理,还要接着学,效果能好到哪里去?还有一些家长,啥都不怕,就怕孩子空闲,学科类不能培训了,就报各种艺术培训班,书法、绘画、乐器,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先统统报上再说。孩子的特长往往表现为自然喜欢,不顾孩子兴趣,为培训而培训,同样不可取,害处一样大。 那么,孩子们多出来的时间,到底该干啥呢?有人推荐几个“一”,很有道理,值得推荐。当然,不是花大钱,偷偷摸摸地搞“一对一”家教。 比如,一小时兴趣拓展。琴棋书画,喜欢哪个就弄哪个,不求分数,只凭兴趣,乐在其中,必有收益。比如,一小时悦享读书。会不会学习,更多地表现为爱不爱、会不会读书。知识学不尽,但学习习惯、方法和能力有了,爱读书、会读书了,随时可以学习。多读好书,不光能愉悦人心,也能熏陶人格。比如,一小时畅快运动。这些年来,大部分孩子过的是家庭、学校、培训班间来回奔波的生活,最爱玩的年龄,却没有时间运动。现在有时间了,和同学、朋友一起踢足球、打篮球、跑步、跳绳、骑自行车……既能强身健体,也能磨炼心性。比如,一次家务劳动。一些家长常说的一句话说是,“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别的都不用管”,一些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对家务活生疏得连洗个碗也不会。会学习是能力,但只会学习很可能成为缺点。自己洗衣服、刷鞋子、打扫卫生,学学烧饭煮菜、洗碗刷锅,动手了、劳累了,才知处处都有知识,事事都是学习,懂得分担责任。比如,一次户外活动。好多孩子是“宅男宅女”,一有空闲,就盯着手机,对生活的城市、对当下的社会隔膜生疏。有了空闲,一家人探寻自然,感知社会,领略人情,既能拉近父子(女)、母子(女)关系,也能开拓孩子眼界,不再是死读书、读死书。 人太忙不行,疲劳过度,容易丢掉兴趣和激情;人太闲也不行,无所事事,容易虚度时光,糊里糊涂。孩子们空了干什么,从来就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变得尤其沉重。家长和老师乃至全社会,都是答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