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如此热爱宁波

——《走读宁波》创作谈

    赵淑萍                 

    

    去年,宁波文化旅游研究院的黄文杰老师联系我,说是邀请朋友们到枫林晚书店一聚。没想到,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那天,宁波出版社的袁志坚、徐飞等领导及孙武军老师都在。原来,研究院想出一本书,献礼宁波三江口城址落成1200年,他们请我和孙老师完成。当时,研究院已经拟了一份目录,列出了宁波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以及相关的人文地标和名胜古迹。书名初定为《图说宁波历史》,意在向新老宁波人普及宁波历史文化知识。图片力求唯美精致,而文字则具趣味性、可读性。

    我感到压力不小。虽然这几年我一直热衷于宁波地域文化的书写和传播,毕竟是局部的,这次是要完整、系统地把宁波的历史人文来“说”一遍。“说”的要求还挺高。袁总编要求每一节在1500字左右,择取最重点的部分,文笔力求晓畅洗练。孙老师曾经是我大学时诗社的辅导老师,比较熟,于是,我近乎“蛮横”地对他说:“八章里您写五章,我写三章。您以前做宁波电视台《江南话语》的编导和撰稿工作,对宁波的很多地域文化驾轻就熟。”

    接踵而来的寒假,非常紧张。当时我手头还有另一本书,是南宋石刻发现、保护的口述史。常常是白天,我和好友史凤凰去绿野岙、五乡等地采访,到史氏家族的墓葬地去看石刻。晚上,则查阅《宁波通史》,上网百度资料,进行这本书的写作。这本书涉及史实,必须严谨,但是,还得了解宁波地域的许多传说典故,以求生动、贴切。

    比如,秦汉部分,写到秦始皇出巡越地,那么他有没有到过达蓬山呢?一些地方文献有记载,但没有定论。至于方士徐福,历史上确有其人,出海也是事实,但他东渡去了哪里?答案不是唯一的。好多资料说是去了日本,但去日本的航线,也有北路航线(沿岸航线)和南路航线(漂流航线)之说。我尽可能地将资料进行归纳、整合,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最后,介绍达蓬山的徐福文化园,讲到了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亲书的“秦渡庵”石刻。

    再比如,六朝时虞氏家族被称为“江左豪门”,声势显赫。我从慈溪的鸣鹤古镇切入,引出虞九皋,然后说到虞世南,再追溯虞氏家族。虞氏分西虞和东虞,西虞定居在余姚城西的罗壁山区,而东虞后来主要聚居于鸣鹤杜岙村一带。在唐开元二十六年以前的数百年,鸣鹤杜岙村属会稽郡余姚县,故当时两处都称为会稽虞氏或者余姚虞氏。

    还有梁祝公园,在落笔的时候,我力求处理好史料和传说的关系。梁山伯为晋代鄞县令,在唐代张读的《宣室志》和北宋李茂诚《义忠王庙记》和南宋《四明图经》以及多部地方志中都有提到。梁祝故事在流传中嬗变、异化,形成很多传说圈,还引起了发源地之争。在介绍梁祝爱情主题公园的同时,我也写了宁波在梁祝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最后,出版社要求我整体统稿。阅读孙武军老师的创作部分时,我折服于他叙述的轻灵、摇曳和语言的诗意、清新。他曾经撰写的一些纪录片的解说词,都能用。但当时他海量搜集资料,在几万字中提炼出几千字的解说词,而现在1500字左右的篇幅实在是难为他。有些他删减到三四千字就再也无法下手了,于是,我“狠狠心”替他做了这个工作。

    这次创作,让我在宁波历史文化知识方面得以查漏补缺。比如,先前知道奉化雪窦山是弥勒的道场,是“四明第一山”。当我查阅资料时,发现曾经有那么多文人墨客朝着这清逸幽远的名山行进,留下诗文墨宝。贺知章、陆龟蒙、王安石、李清照、邓牧、王阳明、黄宗羲、袁枚、郭沫若、钱锺书、丰子恺……而月湖这一节,笔涉贺秘监祠。我查阅贺知章和李白的交往,发现很多细节。同时,细读了全祖望的考证文章,对贺知章的籍贯之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写作时,我越来越为宁波这座城市骄傲。现在大家都在说“宋韵”文化,我们写作时还没“宋韵”这个提法,但我分明感到了宋代宁波文化的繁荣,东钱湖、月湖就是宋韵文化非常密集的地方。比如东钱湖的南宋石刻群,又比如月湖一带的名门望族、学者大儒和才子高僧。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曾巩都曾在宁波为官。还有状元丞相吴潜,关心民生疾苦,在宁波文化教育、城建交通方面有许多举措,尤其是水利方面。明清时期,不仅有王阳明、黄宗羲这样的大儒,还有万斯同、全祖望等浙东史学的代表人物。而明末清初,浙东义帜高张,誓死捍卫河山,呈现出浩然正气和民族精神。西学东渐,开放的宁波商学并重,厚德崇文,院士辈出,宁波帮商人更是名扬天下。

    写宁波历史文化的专著不少,介绍旅游景点的也很多,而本书的特点,大概就是将历史发展和人文景点经纬交错,织出一张宁波历史文化的导览图。在写作时,我们不放前言后记,即使是总论,也是开篇介绍宁波博物馆,用另一种方式亲切自然地呈现。标题一律虚实结合,主标题选用名人诗句,小标题则点明实际的景点。如写天童寺,就用王安石的“青山捧出梵王宫”,写月湖,就用钱公辅的“谁把江湖付此翁”。而白云庄呢,则用黄宗羲的“依然不废我弦歌”。8000多年前的井头山遗址和当前的宁波博物馆没有诗,那我就自己写。

    书最后定名为《走读宁波》,更加动态、鲜活。这里得感谢编辑苗梁婕老师,她校对得很认真,包括一切小细节,比如史浩几次罢相,她都一一查证。

    有时,在我书写时,黄昏来了,夕阳映照着窗户。我突然想起俄国诗人叶塞宁的诗“我的乡土,沉思的、温柔的乡土啊!/山那边袅袅升起的暮色/像用洁白的手向我招呼。”我突然想,这块土地上,还有多少历史的遗存和珍贵的人文记忆呼唤我们去探索、发现。

    最后,我要借用当下一句很热的话来表达我的情感——我们如此热爱宁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