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2年1月,宁波各界人士在小校场召开庆祝大会。 |
|
1911年11月5日宁波光复起事处。 |
|
1911年11月6日《申报》讯:“宁波昨日午后悬挂白旗归顺,官商均安。” |
|
赵家艺1916年在日本命人烧铸瓷盘一只,上书“世界大同”,以表达他的追求。 |
|
马宗汉故居 |
|
童保喧 |
|
马宗汉 |
撰文/王 佳 照片由宁波市档案馆、慈溪市方志办、宁海县方志办提供 徜徉在宁波,中山路、中山广场、逸仙楼、“孙中山先生演讲处”碑……历史的烟云,已化作这座城市不可磨灭的印记。 110年前爆发的辛亥革命,以其惊心动魄的时代伟力,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作为辛亥革命的前沿城市,宁波在这段历程中又留下了怎样的足迹? 1911年11月5日,宁波与省城杭州同日发动起义并成立革命政权。宁波光复对于推动和发展全国尤其是东南地区的革命形势,以及援助南京的光复,意义重大。与众不同的是,宁波的光复可谓水到渠成,波澜不惊。就如英国的《字林西报》当年11月8日电讯所言:“星期天(11月5日)的中午,宁波被革命党人平静地占领。城里没有任何反抗和骚动的迹象。很明显地,所有的事情都经过了最最精心的策划。”“市民普遍怀着极其良好的心情,保持着良好的秩序。” 平稳有序地光复背后,原因很多。这年7月31日,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与会的33名各省代表中有周淡游等3名宁波人。其后,陈其美派赵家艺回宁波,成立同盟会宁波支部,赵家艺任支部会长,陈训正任副会长。宁波所属各县相继成立分支部。 被公认为对宁波光复具有开创之功的赵家艺和其兄赵家藩,祖籍慈溪,后迁宁波城内,父亲系工商业家。兄弟二人在日本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上海赵公馆曾成为海外革命党人反清联络中心,赵家艺兄弟变卖祖田支援中山先生革命。 陈训正出身慈溪工商之家,1903年应考中举,同盟会元老。同情“堕民”的他,在好友的出资帮助下,在宁波城西开办育德农工学堂,以拯其出贱籍、取得平等人权为旨。这所育德农工学堂,成为辛亥起事之所,育德学生多成为辛亥起事支持者。 非独于此。许多在沪甬商、宁波留日学子,先后参加同盟会,成为宁波辛亥光复中的核心力量和骨干。 1911年8月,范贤方等同盟会员联络新派士绅成立国民尚武会宁波分会,所定宗旨为“提倡武风,挽救文弱,鼓吹革命,网罗人才”,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是组织“国民团体操”,向社会公开招收学生,目的是组织群众,扩大革命力量,为武装起义作准备。 为了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国民尚武会宁波分会在1911年9月创办刊物《武风鼓歙》,内容分论说、学术、国内外大事记、时评等,以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作了揭露和谴责,号召大家“投袂而起”,“毋忘国耻,追先民尚武之风,作壮士从军之气”,“毅然以发愤为天下雄”。刊出后,“宁波各界人士、青年,莫不争相订购,先阅为快,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于革命事业有所贡献。” 这些核心骨干利用他们的地位、身份和广泛的社会影响,积极在宁波上层人士中活动,先后控制了包括国民尚武分会在内的教育会、地方自治会、商会、保安会等组织和民团武装,迅速扩大了革命影响,渐次将政、军、绅、商、学各界团结争取到革命旗帜之下。 正是这种气势,逼走了道台文溥。而光复前夕成立的保安会,实际上已成为控制在革命党人手中的临时性过渡政权。唯其如此,11月5日宁波的平静光复,也就不足为奇了。 宁波是清末对外最为开放、资本主义最为发达、资产阶级力量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民族资产阶级和与之有着血肉联系的士绅在宁波传统社会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作为对外开埠的沿海城市,宁波的绅商思想较为开明。随着清政府“立宪”骗局的日渐破产和革命形势的不断高涨,他们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同情、倾向甚至参加革命。 许多在沪的甬籍工商业人士,著名的如虞洽卿、朱葆三、周金箴、李云书、李薇庄、李征五等,就曾参加或支持同盟会的革命活动。他们不仅从财力上支持革命,为革命党人的活动提供掩护,而且有的还直接参与了上海光复之役。 比如小港李家的李征五,加入同盟会后,在邻近北火车站的爱而近路(今安庆路)开了一家木行,掩护革命党人活动。1911年武昌首义,上海起事。11月4日,李征五率敢死队奋勇当先,攻克江南制造局。上海光复后,欲添新军攻南京,李征五捐出私财百万,招募新军五千,配备武器、弹药,组成光复军,并被推为统领,孙中山委以少将军衔。民国元年战事甫定,即首解兵权,以为之倡。 从宣传革命到建立革命团体,从资助革命到投身革命,从策动起义到苏浙皖光复,宁波的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作出了重要贡献。 宁海人童保喧是其中的代表。因目睹清廷的腐败和列强蚕食,决心以兴武救国,20岁入浙江讲武学堂,后被选送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武昌起义后,童保喧积极策划杭州光复,他“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就挑起光复杭州的首难重任”。11月5日凌晨,杭州光复,街头贴满临时都督童保喧的安民告示。 杭州起义一举成功后,八方响应,随即各府相继易帜,浙江全省大定。其时,南京清朝总督据地势之险,顽抗死守。倘若南京久攻不下,武昌革命军就有被清军包围反扑的危险。必须早日攻克南京,故急电浙江,要求派军援助。 江浙革命党人决定组织江浙联军攻打南京,吕公望、童保喧、叶颂清等人商量,组织支队司令部,童保喧担任参谋处处长。他以重赏选募敢死队员,并与张国威亲自指挥炮兵轰击,摧毁城墙多处,步骑兵冲锋入城。全体将士前仆后继,奋不顾身,格斗12小时,突破清军最后防线,占领全城。南京的光复为中华民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再次立下汗马功劳的童保喧想功成身退,众人挽留,他坚决推辞。为国为民不为名,厚厚三十余万字的《童保喧日记》中处处闪烁着他心系百姓、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以及分析时事利弊的智慧、淡看功名利禄的通透。 在1919年五四运动刚起、新的革命曙光将现之时,童保喧溘然长逝于33岁风华正茂的英年。1923年,西湖边的宝石山下,建造了童公祠。光复会创始人章太炎亲自撰写《童师长祠堂记》:“少以干翮闻于军中,初举大义,君实为干魁,其后拒袁氏帝制,走其幸将,功亦第一。”对童保喧的短暂一生,特别对他的品德和度量,作了最好评价,充分体现出宁海人的硬骨头精神。 慈溪宗汉街道之名,是为纪念辛亥革命牺牲的烈士马宗汉。 马宗汉(1884—1907),原名马纯昌,字子畦,别号宗汉子,余姚柯东乡马家路人。1929年,余姚县政府为纪念马宗汉烈士,改柯东乡为宗汉乡。1954年,镇海、慈溪、余姚县境调整,宗汉乡划归慈溪。80多年来,虽然境域建置几经更迭,但“宗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浙案纪略》记载:“宗汉少慧,闻人诵岳鄂王词,欣欣若有得,曰:‘长大亦当如是。’” 15岁时,马宗汉入余姚达善学堂读书,知识渐开,见闻日广,看到国家被列强瓜分,人民遭受压迫剥削,对腐败的满清政府深切痛恨。此后,他结识了几位具有民族意识和气节的同学,纵谈国事,萌发了以推翻满清王朝为己任的志向。16岁时写下“世上英雄原不亏,雄才亦许常人为。如吾夙负平生志,当使声名千古垂。”以诗明志,展示他不寻常的抱负。 1902年,马宗汉考入浙江大学堂,开始接触革命思想。1904年,曾奉父命考取秀才,但以科举走上仕途,非其所愿,不久便离开县学,在三山蒙学堂教书。马宗汉勤奋执教,课堂上常以“亡国之痛、异族之祸”相砥砺。他自己购买反清书报,供学生传阅并散发乡里,激励民志,灌输新思想。执教恪尽职守,时间虽短,影响却大。 同一时期的绍兴人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别号光汉子),1903年留学日本,1904年在上海参加光复会,1905年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积蓄革命力量。马宗汉听闻后,即前去拜会,随即与陈伯平共同加入光复会,进入大通学堂学习。1906年1月,马宗汉随徐锡麟、陈伯平赴日本留学。三人对今后的革命活动作了初步设想。 日暮途穷的清政府于1906年9月发布上谕,宣布立宪,故作姿态,企图躲避革命风暴,缓和民意,分化革命。当时已回国的马宗汉一面撰文揭露其阴谋,一面与社会上层顽固分子公开辩论,针锋相对,鞭辟入里。其间,通过徐锡麟介绍,认识秋瑾,共同磋商革命起义之事。当时光复会有同志曾写信劝他再赴日本留学,马宗汉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认为革命必须在自己国家,“别国终究不是用武之地,我辈宗旨已定,自然坚持到底,死而后已,不怀贰心。” 1907年,已按计划捐得安徽道员、打入清政府内部的徐锡麟函邀马宗汉以襄助军务之名速赴安庆。行前,马宗汉对学生说:“吾此行不能灭虏,终不返矣!”即与陈伯平同赴安庆。这时,徐锡麟已升任巡警学堂监督,并与秋瑾相约起义之举,商定皖浙两省同时起事。马宗汉到达后,即投入察看地形、熟悉人事等准备工作。6月22日,马、陈二人奉徐之命,同返上海与秋瑾作最后磋商并采购武器。 7月5日,马宗汉、陈伯平赶回安庆,因巡警学堂毕业典礼改在6日举行,起义时间被迫提前。当晚三人紧急密议,决定次日先刺杀巡抚恩铭,再将其余头目一网打尽,然后率巡警生占领军械所。7月6日上午,毕业典礼开始,徐锡麟大声宣布:“今有革命党起事!”随即双枪齐发,向恩铭连击。同时,马宗汉与陈伯平冲入堂内,开枪猛射。恩铭于当日毙命。接着占领军械所,后被清军包围。战至下午4时,因众寡悬殊弹尽援绝,陈伯平战死,徐锡麟被俘。马宗汉越墙潜出,在群众掩护下躲入一口枯井内。清兵搜捕甚急,马宗汉不忍连累无辜百姓,从井内跃出,即被清兵捕获。 马宗汉在狱中备受毒刑,坚不吐实。8月24日,被惨杀在安庆监狱大门前,年仅24岁。 从辛亥革命先驱们振兴中华的夙愿到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思想内核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辛亥革命后,在这场革命中接受洗礼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继续探寻救国救民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点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 百年风雨百年潮,在来龙与去脉、往古与来今中思考我们脚下的路和眼前的天,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合格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