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0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喜迎世界粮食日——

守好“米袋子” 阿拉有“粮策”


古林镇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园区全景

农业园区收割场景

“粱桥米业”外景

北仑中心粮库

    仓廪实,天下安。

    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一年压满仓。丰收之季,喜讯传来——宁波粮食文化陈列馆列入第三批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标志着我市国家级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实现了零的突破。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事关宁波全市人民的饭碗,宁波的粮食是否安全、储备是否有保障,我们端在手中饭碗里的米是否是绿色的、营养的、健康的?在第41个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探寻粮食战线上的“粮食人”,且看宁波如何守好“米袋子”?

    

    单玉紫枫 章礼斌/文 市发改委供图

    

    ■现状:粮食实际需求与自给相差较大

    

    

    都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近年来,宁波粮食总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16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约在13亿斤,然而全市粮食总需求与实际的自产自给存在着非常大的缺口,缺口部分的粮食要从市外的省区市购入。

    与此同时,随着我市人口不断增长,新型城市化、工业化不断推进,人们对“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期盼不断增强,加上新冠疫情和国际上多种不安全因素相互叠加等,“粮食不安”预期增加,粮食储备压力增大。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宁波怎样才能把饭碗端得更稳?

    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的意识,严格执行国家、省粮食安全工作决策部署,自觉对标建设“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把粮食安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压实粮食安全责任。

    今年以来,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多次对粮食安全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并重,落实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和应急体系建设。为贯彻落实中央“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新要求,我市已将“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米袋子’责任”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

    

    ■藏粮于地,田野孕育新图景

    

    

    寒露过后,金秋的色彩愈发浓郁。在海曙横涨粮草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大片金黄色的稻穗低垂着头,微风下,阵阵稻香扑鼻。

    土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多年来,宁波深化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切实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措施,从严从紧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高质量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着力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强化主体责任,在全省率先调整县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每年由市、县、乡三级政府主要领导逐级签订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开展县乡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作为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参考。

    落实永农特殊保护制度。坚持“控增量、盘存量、促流量”。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结构、布局,实施增量与存量消化挂钩机制,8个区县(市)成功创建省级及以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数字最具说服力,我市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85万亩、新增耕地6.8万亩、实施耕地提质改造近3万亩、剥离优质表土近4万亩。积跬步,致千里,不论是耕地质量的提升,还是防治耕地退化,都需要在加强农田基础建设的条件下,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久久为功。

    与此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余姚市梁弄镇全域整治工程被评为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经典案例之一、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两山理论”优秀成果。

    

    ■藏粮于技,稻花香里说丰年

    

    

    让我们跳出宁波,来到千里之外的贵州。

    近日,在兴义市万峰林万福村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示范区,村民们趁着天气晴好,忙碌地翻晒着收割上来的稻谷。“每亩平均产量在600公斤到700公斤,远远超过我们当地主推品种,平均每亩增产80公斤到100公斤,可以说是大丰收啊。”兴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杨家伟兴奋地说。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高产的实现,离不开一位“功臣”——由我市科研人员自主选育的超级稻品种“甬优1540”。截至目前,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培育的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已有7个全国超级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750万亩,增产30亿公斤,增加效益70亿元,连续3年进入国内杂交水稻种业企业前十强。全市种业产值超过35亿元,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扶持、主体培育、科企融合,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去年,全市有4个早稻百亩示范方亩产超550公斤,22个晚稻百亩示范方亩产超700公斤。其中奉化区麦浪农场的“甬优1540”连作晚稻百亩方亩产最高达到801.79公斤,打破“浙江农业之最”。藏粮于技,正让广袤田野孕育新的丰收图景。

    与此同时,围绕规模种植和主体培育、粮食及种子收购、耕地地力保护等关键环节,我市实施一系列项目建设,挖掘粮食增产增效潜力,更多的新型农作制度得到了快速推广。

    最近,细心的食客发现了,连日来,不少生鲜超市公众号新增了“小青龙”货品选项,每每亮相,供不应求。如此受追捧的“小青龙”,又称红螯螯虾,是近年来海曙农业开拓稻渔共养项目选择的新品种,主要养殖于稻田边上的水渠中,与水稻共生共养,名唤“水稻+红螯螯虾”模式。

    海曙区建立了500亩的示范基地,如今龙虾稻米平均卖到10元/斤,仅大米的亩产值就超过5000元,小青龙亩销售额达9600元,扣除生产成本,亩均利润可达1.5万元/亩以上。

    

    ■粮食储备,推进提质增效

    

    

    走进甬江中心粮库,黑顶白墙的粮仓分列道路两侧,蔚为壮观。

    专门储放稻谷的7号粮仓内,数千吨稻谷堆得高达6米.随手抓起一把稻谷,粒粒饱满,清香扑鼻。

    甬江中心粮库负责人介绍,粮库总占地面积75亩,拥有仓房14座。总仓容可达4.5万吨,储存的粮食主要有成品大米、稻谷和小麦三个品种。为了有效延长粮食储存时间,长时间维持储备粮品质,甬江中心粮库采用智能化管控系统,借助高科技手段,实现粮食储备低损失、低污染、低成本。

    “以前,粮库管理都靠人工巡视,效率非常低,损耗率相对较高。”工作人员介绍。如今,在科技支持下,宁波各大粮仓的年损耗率降至0.1%左右,约为传统农户储粮损耗率的八十分之一。工作人员拿着手机,一个人就能够管好几个仓库。我们宁波是典型的粮食主销区,要确保粮食安全,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是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市把高标准推进现代化粮食仓储建设,构建以中心粮库为主体、综合库和收纳库合理配置的粮食仓储体系建设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夯实粮食储备基础,努力形成以原粮为主兼具成品粮、食用油储备功能,适度超前的粮食仓储设施体系。今年8月底,总投资2.75亿元、总建筑面积18495平方米、新建原粮仓容6.62万吨的宁波市白沙粮库迁建工程顺利开工建设,这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首个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开工建设将为我市建设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粮食储备设施、打造现代化粮食流通强市提供可借鉴的有益探索。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口粮消费品种的需求,宁波实现了优储适需,储备的品种和比例均大幅超过省下达的规定要求。为保障库存粮食常储常新,我市建立健全储备粮轮换制度,轮换任务执行时间以及轮换的库点、品种、数量、质量等级与计划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推进社会化储粮。依法执行粮食经营者最低库存标准,要求粮食加工、批发销售企业保持不少于上年度7天正常经营量的粮食库存。计划出台鼓励企业开展社会化储粮的相关政策,用3年时间,在全市规模以上大米和食用油加工企业逐步建立社会责任储备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粮食储备体系和机制,推进形成“官储”“民储”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全社会粮食储备新格局。大力倡导爱粮节粮社会新风尚,市妇联代表全市妇女和家庭发出“珍爱粮食,拒绝浪费,争当文明表率”倡议,彰显家庭、妇女在节粮爱粮活动中的独特作用。

    

    

    愿景与展望

    

    

    “十四五”时期,我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重要指示精神,统筹发展和安全,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以数字化改革为总抓手,全面加强储备管理、应急保供、产业发展、综合支撑、行业治理等能力建设,着力增强牵引力、调控力、保障力、支撑力,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宁波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着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夯实“三链协同”、开展“六大提升”,提高粮食收储能力、应急保障能力、行业监管能力、人才科技支撑能力。到“十四五”末,全市粮食储备更加安全、粮食供应链更顺畅、粮食收购政策更加完善、粮食产业发展质量更高、仓储设施布局更加合理、人才科技支撑更加有力、行业治理更加高效。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