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霜降将至,你还在“秋冻”吗

专家提醒:“秋冻”并不是简单地“挨冻”

    

    

    

    

    记者 陈敏 通讯员 陈君艳

    

    连日来,随着一场秋雨一场寒,甬城天气开启“速冻”模式。走在大街上,发现绝大多数市民已经套上厚衣御寒,但依然看到有一类人穿着单薄,甚至露着小腿,据说这是为了顺应民间谚语“春捂秋冻”。“秋冻”真的养生吗?记者就此采访了市中医院相关专家。

    怎样科学理解“秋冻”

    所谓“秋冻”,一方面是说秋季作为夏、冬的过渡期,气温凉爽,让身体适当承受一下冷冻,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锻炼耐寒能力,提高机体对低温的适应力,从而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从中医角度讲,秋季为收敛之季,人体阳气应随自然一起收敛,若此时添衣过多,会让皮表开泄,不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气的生长,也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

    合理适度的“冻”

    凡事有个度,“秋冻”并不是“挨冻”,我们不能把“秋冻”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秋冻”的初衷是为了提高人体对逐渐变冷环境的耐受性,但如果在气温骤降的晚秋,还穿着过于单薄的衣服,一味地苛求“秋冻”,使身体难以承受,便会适得其反,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秋冻”并非人人皆宜

    中医讲究“因人制宜”,认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体内的阴阳状态不一,因此“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如阴盛体质之人,不宜过冻,使阴气过度、阳气衰弱。老人、小孩或大病初愈等阳气虚弱者,更应注重保暖。此外,因“秋冻”需要接受寒冷刺激,患有某些冬天易发或加重疾病的人群也不适合“秋冻”。如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支气管炎、肺心病患者的防御功能较差,受到寒冷刺激后易加重咳嗽和喘息等症状。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遇到大幅温差时容易导致血管收缩,严重时还会诱发心绞痛、心梗、中风等。胃肠道疾病患者,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防护不当,容易旧疾复发或加重病情。

    这些部位“冻”不得

    即使“秋冻”,也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头、颈部、腹部、关节、脚这5个部位要特别注意保温。头为诸阳之会,为防风寒侵袭,秋季不宜晨起洗头,老人、小孩、偏头痛人群,出门最好戴个帽子。颈部受寒,不利于脑部供血,可引发上呼吸道疾患,可以适时围个围脖。足三阴经穿过腹部,任冲督三脉起于腹腔内,此处受凉将引起腹部经脉气血瘀滞不通,尤以保护神阙穴(肚脐)为要。若长期处于阴冷、潮湿的环境,腿部关节会因受风寒湿邪而出现发凉麻木、酸痛等不适症状,可加个护膝御寒。“寒从脚生”,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且脚部汇聚了全身经脉,因此寒露过后尤其要注重脚部的保暖。

    不要“冻而不动”

    “秋冻”不应只局限于秋凉少穿点衣服,还应从广义上去理解,如运动锻炼,运动可促使人体骨骼肌热量增加,新陈代谢加快,御寒耐寒能力增强。秋季运动宜在户外进行,选择清晨空气清新、环境安静优美之所,尤以晨间林荫道旁锻炼为宜,一方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接受室外冷空气的良性刺激。可采取早动晚静、动静结合的形式,早晨以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运动项目,如做操、打太极拳、登山,晚上则以静养打坐为锻炼的最佳形式。需要注意的是,秋季运动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运动量以周身微热为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