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吉晶 冬种是来年农业生产的第一季,关系到一年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眼下正值秋收冬种的关键时期,抓好生产至关重要。 专家表示,根据产业优势、冬季温光条件和生产习惯,通盘谋划生产布局。当前,要充分利用耕地“非粮化”整治后的田块发展冬种生产,按照宜粮则粮、宜油则油、宜菜则菜原则,合理制定冬播小麦、油菜及旱粮作物和绿肥等面积计划,预留部分早稻面积,稳定冬播蔬菜瓜果面积,有效遏制耕地抛荒,确保小麦、油菜和早稻面积完成省定任务。 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推进闲置土地季节性流转,发展规模化冬种生产,科学引导冬种区域化生产布局,构建特色化、专业化、基地化的生产新格局。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核心,积极扩种小麦、油菜和绿肥等作物,提高耕地复种率,以杭州湾、三门湾沿线滨海旱作区为重点,着力发展规模化蚕(豌)豆和冬季蔬菜生产;以低丘缓坡和近郊农地(园地)为增长点,鼓励利用边角地、新垦地、山坡地等资源,扩大马铃薯和市民喜欢的冬季城郊蔬菜生产,全面实现“绿色过冬”。 优化作物种植结构,这是冬种生产的关键一环。利用冬季光温水土资源条件,扩种适宜我市的优质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因地制宜发展市场适销对路且富有特色的鲜食蚕(豌)豆、小薯型地方品种马铃薯。 推广优质品种和实用增效技术。积极示范推广间作套种技术,努力增加种植效益。 加强农艺与农机融合,推广大(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和秸秆打捆回收技术,示范推广油菜机械播种、开沟、收获技术,积极探索油菜机械移栽,减轻冬种生产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推进冬闲田季节性流转,对冬季轮作休闲田鼓励开展深翻耕。 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创建一批冬种高产示范方,加强苗情动态监测,广泛应用各类适用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提升可看、可学的样板水平,增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重点推广“小麦(油菜、绿肥、马铃薯、冬季蔬菜)—单季稻”水旱轮作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粮食生产功能区复种指数和种植效益。 冬季降雨相对少、土壤干燥、劳动力较为充裕。对此,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抓住这些有利时机,组织开展农田基础设施修建和宜机化改造,加强田间排灌和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加快修复受损的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耕地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