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为烈士修遗物”团队和烈属陈荷珍合影 |
|
暑假期间,孙嘉怿给小学生们带来烈士的红色故事 |
|
“我为烈士来寻亲”宁波志愿者郑再非到烈属家中走访建档 |
记者 黄合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前言: 今天是抗美援朝纪念日。近来电影《长津湖》的热映,让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更加鲜活的模样,进入了更多普通人的视野。 一年之前,宁波日报报网就和志愿服务团队“我为烈士来寻亲”一起发起了“跨越70年,我为志愿军寻亲”活动,为志愿军烈士寻找亲人。一年过去了,这个团队有何新的变化?工作有什么进展?对于志愿军这个群体,他们又有什么话想说? 于是,就在上周,记者再次采访了该团队的负责人、“85后”宁波女子孙嘉怿—— 初心 步履不停,继续寻找和更广传播 “胖了好多,太忙了,压力也很大。”简简单单几个字,孙嘉怿调侃着自己的这一年状态。 年初,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重点报道,集中的曝光和热搜让孙嘉怿出了圈,不仅仅在烈属的圈子里,还有更多普通人也知道了宁波这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女子。 更多烈属慕名找到她,希望她帮忙寻找亲人;更多公益团队找到她,提出可以搞一些项目合作;还有很多宣讲思政课的活动,邀请她站出来作宣讲…… 这个曾经有点小个性的年轻女子,在生活里变得更低调了,她在社交媒体里的用词变得更加克制,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也总想到自己的身份,不给别人添麻烦。 其实,截至去年我们采访她,孙嘉怿一直没有在对外报道中用过自己的真名。她说,自己不希望成为报道的主角——毕竟是团队一起做的,自己只是其中一员。最终让她松口的原因,是希望能够通过报道扩大影响力,帮助更多的烈属。 毕竟,时间久远加上战争影响,很多先烈没有留下姓名,亲属也不了解,有的甚至无法找到安葬地,为烈士寻亲难度实在太大了。 比如,在寻亲的过程中,“时间”是最大的障碍。因为时间久远,很多当事人已经去世或迁居他地;很多名字和地址已经模糊或者误录;很多物件难以寻觅…… 比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缺乏关于这些烈士安葬地的公开信息。对于很多已经白发苍苍的烈属来说,无法找到自己的亲人,无法亲自去坟前祭拜,是一家人、一代人甚至一个家族的遗憾。 “你知道吗?在《长津湖》上映之前,我们说起‘冰雕连’、说起零下40摄氏度的战役,很多人根本没听说过;我们去一些村里打听情况,却备受质疑和猜忌……”回忆往事,孙嘉怿不由得感慨万千。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为烈士寻亲还是占据她日常生活的第一位。剩下的时间里,她带着这些故事走进一个个学校,走上一个个舞台。据不完全统计,作为海曙“小红曙”青春宣讲团的成员,她个人已开展了二十来场覆盖小学、中学、大学的宣讲活动,也讲“哭”了很多人。 “这些烈士后来有没有回到家?”“他们中有多少人牺牲了?”“我们以后可以怎样更好地纪念他们?”……今年在镇明中心小学举行的暑托班上,“10后”小学生们听课之后,噙着泪水向孙嘉怿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其实,跟我的想象比,孩子们对这些故事更感兴趣,大家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烈士的故事,不仅仅是长津湖,还有上甘岭,还有更多……”孙嘉怿说,“双减”之后她也将应需到更多学校送上这些红色课程,让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欣喜 念念不忘,国家层面有力支持推动 今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开通“烈士寻亲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烈士寻亲信息,接受烈属寻找烈士安葬地申请,收集烈士寻亲线索。 清明节前夕,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网信办发起了“为烈士寻亲”网络活动,向社会公布了100名长期无亲属祭扫的烈士信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为烈士寻亲活动。 对于孙嘉怿来说,这些都是让人倍感欣慰的事情。 4月3日一早,她便在新浪微博上更新:“国家队已经上线,如需要请到国家平台上登记,登记完之后也可以私信我们。不过还是要跟大家说一句:不是每一位牺牲的烈士都能被找到,也不是每一个烈士墓都一定会有亲属来祭扫,但是为烈士、为烈属尽一份心出一份力,也是我们青年一代满怀感恩之心的表达方式。” 志愿者团队没有经费支持,只是单纯利用大家的业余时间,输入信息、重新比对、查找陵园、拍摄照片、联系部门、查阅资料、翻译文字,这些办法比较“笨”,效率比较低,因此国家层面出手和推动,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更好的消息。 根据公开报道,退役军人事务部运用现代化手段和最新技术手段,开展烈士寻亲工作。在巩固全国烈士纪念设施数据校核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系统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烈士、烈属和烈士墓信息的互联互通。运用现代勘探和生物技术,开展失踪烈士遗骸搜寻,对新发现的烈士遗骸进行DNA提取和鉴定比对,提升烈士寻亲的成功率。 不仅如此,退役军人事务部研究出台关爱烈属政策,做好烈属祭扫服务,为安葬地不详的烈士就近在烈士陵园英名墙镂名,为不方便异地祭扫的烈属开展代祭扫、云祭扫服务,对长期无亲属祭扫的烈士墓持续做好日常维护和定时祭扫工作。截至9月中旬,相关平台共收到烈士亲属提出的寻亲申请1.4万条,网友提交的寻亲线索700多条。 值得一提的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也表示,欢迎全社会共同完善烈士信息,共同参与烈士寻亲;要联合社会力量,逐渐缩小范围,力争找到烈属,走完为烈士寻亲“最后一公里”。其实,在过去一年加入“我为烈士来寻亲”的志愿队伍中,很多是来自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陵园管理人员以及基层公安民警等等。 “来自国家层面的推动,让我们感到很欣喜,就是感觉我们这些年没有白忙活吧。”孙嘉怿说,相信来自国家层面、专业部门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的全国推广,肯定会给更多烈属带来好消息。 在相关部门和基层工作人员的配合下,“我为烈士来寻亲”的志愿队伍在过去一年里共帮助327个烈士找到了亲人,其中40%是志愿军烈士。很多地方,对于志愿军老兵和烈属的关怀,也比过去更多了,这些点点滴滴,也让这群年轻人倍感温暖。 期待 代代传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配合 电影《长津湖》上映那天,孙嘉怿一家三口早早来到电影院。看完全片,原地坐了很久,迟迟不肯离开。 因为,他们在等一个彩蛋,想着最后的字幕上,会不会滚动那些牺牲在朝鲜的烈士们的名字。 “还是有点遗憾的。听说还会推出电影《水门桥》?期待在类似电影片尾能够加上这些烈士名字,也算是对197653名客死他乡烈士的家属的一点点安慰。”孙嘉怿说。 “安慰”,这个词曾反复出现在她的表达之中。毕竟,逝者已矣,对于生者来说,来自这个社会的关注关心,以及那些烈士遗留下来的骸骨、信件、图像、证明,才是他们活在世上的念想。 这个暑假,孙嘉怿和宁波财经学院的大学生们一起发起了“我为烈士修遗物”的子活动。一次偶然的机会,孙嘉怿发现了这个坚持五年修复老物件的大学生团队,就想着为一些烈属再做些什么。 “已经过去近70年了,很多烈士证和证明信的纸张已陈旧泛黄,烈属们就自己用透明胶一点一点粘贴、捋平。他们也想塑封,但没有找到能够完成的地儿,也不知道怎么更好地保存……”孙嘉怿说。 还好,这群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努力克服去除透明胶而不损坏文书字体、防止字迹碰到修复药水变得模糊等困难,将没有折痕、没有缺口的烈士证明交到委托人手中。 “其实,这个活动一开始只是定性为暑期社会实践。但在过程中,我们真的备受感动,想想自己的幸福生活,更能感受到烈士对于国家那份毫无保留、清澈的爱。”团队成员之一、“00后”大学生李悦婷说。 不约而同,师生12人决定坚持把这个志愿服务项目做下去。他们打算,在一年时间里修复25件左右的遗物,在生者和逝者之间架起思念的桥梁。 与此同时,考虑到不少烈士特别年轻就牺牲了,连照片都没有留下,孙嘉怿就联系上了专业AI修复老照片的钟德广老师,借助技术手段再现烈士音容笑貌,让烈属们有机会与家人跨越时间空间,实现“面对面”重聚,帮助更多烈属减少一些遗憾、增加一份安慰。 这几天,孙嘉怿将把重新修复好、装裱好的相片,陆续送到陈忠根、毛阿根的烈属们手中,同时一并将大家的悼念和追思送给同样为了“大家”牺牲了“小家”的烈属们。 “我们还会叫上少先队员,走访这些志愿军老兵,听他们讲当年的故事;建议小朋友将自己的压岁钱拿出来,为这些志愿军爷爷和他们的亲属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事情确实不大,但我觉得这些是这代人应该做的。”孙嘉怿说。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197653”,这不仅仅是串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普通家庭对国家对民族的牺牲和付出。 我们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去年自己做过相关报道,我对于志愿军的认识,可能也就仅仅停留在“保家卫国”“抗美援朝”之类的口号上。 但是,当我走进这个群体,听到一个个故事,才真的感觉到那一代人为了我们国家所做出的巨大牺牲。 那份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是扎根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里的,也是扎根在以集体主义、家国情怀为代表的爱国主义之中的。 还记得去年采访时,遇到一名耄耋之年的宁波籍志愿军战士邵振国,1951年他赴朝鲜参战时,年仅17岁。聊起当年战争中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邵老记忆犹新,他坚定地说,“我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国家需要我,我必须挺身而出。” 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 我也记得,邵老说的那一句“狭路相逢勇者胜”。那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确实凭借着勇敢和精神,在那场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战役中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身后的家人、家乡和民族,他们甘愿牺牲一切。 历史是用来铭记的,无论是苦难、教训还是精神、传承。没有团结一心的人民作后盾,没有强有力的精神为支撑,就不可能有“奇迹”,也不可能有“复兴”。这个道理,放在任何历史阶段、任何时代背景,都是颠扑不破的。 前几天,联系去年采访过的烈属陈老。老人正在锻炼身体,笑呵呵地说,希望疫情过后能够不用坐轮椅,亲自走到父亲在朝鲜的墓前,跪下,磕几个响头。我听了他的话,不由泪目。 真心希望,有更多烈属能够等到亲人的音讯,能够有机会亲自走到远在他乡的亲人墓前,撒下一抔家乡的土,说上一声:山河已无恙,国富而民强。 如果大家有寻找志愿军烈士的诉求或者知道相关线索,欢迎发送邮件到809947021@qq.com。有机会的话,这件事,我们还会继续做下去。(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