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深度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0月25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我们照亮彼此的世界

我市探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同伴同行”社区康复模式

▶对新辅导员开展培训。


立夏日,“同伴”们一起拄蛋。
任峥 制图
重阳节,“同伴”们一起登山。

    

    

    

    

    

    

    

    

    

    

    记者 陈 敏

    

    台下坐满了观众,台上的侄子小强手拿话筒,淡定地主持着节目……看着鄞江中心卫生院吴姣红医生特别发过来的活动现场视频,海曙区鄞江镇的厉女士不由喜极而泣。她从不曾想过,一年前她还在为患过精神分裂症的小强操碎了心,一年后的今天,小强不仅参加了工作,能够自食其力,现在居然还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主持节目了。“是‘同伴同行’挽救了小强!”

    “同伴同行”即“同伴支持”,是宁波市于2018年引入的针对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的一种社区康复模式。目前,全市参加“同伴同行”的有858人,他们中很多人像小强一样,得益于“同伴同行”,迎来了自己的新生活。

    

    “同伴同行”助力他们回归社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在1亿以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超过1600万。据宁波市精神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市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超过4万人。

    精神障碍具有病程长、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患病人数逐年增多等特点,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对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因病致贫、返贫现象频发,少数患者还会出现冲动和伤人行为,甚至导致肇事肇祸事件发生,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同伴同行”是基于社区基础的一种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服务模式,2013年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率先引入国内。其核心理念是“曾经面对、遭遇和克服不幸及灾难的人们能够为面临同样境遇的人提供有用的支持、鼓励、希望,甚至成为良师益友”,起到康复榜样作用,进而帮助病友改善功能,早日回归社会。简单来说,“同伴同行”就是由经过筛选、评估和培训的康复良好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辅导员)在社区为其他病友(同伴)提供服务。

    我市于2018年引入了“同伴同行”项目,市心理卫生协会和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组建了以精神科医师、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工师、公共卫生执业医师等为主的专业团队。2019年在慈溪、奉化两地先行试点,去年在全市10个区县(市)铺开。

    在推动“同伴同行”的过程中,我市实行专业引导与志愿补充相结合,建立了宁波市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同伴支持行动团队,囊括医师、护理、康复、心理、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发展家属、社工、居民骨干等志愿者,各地为患者开展活动提供场地,搭建社区康复平台,初步形成宁波特色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通过前期广泛宣传及招募,目前已有858名患者参加“同伴同行”活动,其中具有相对较高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沟通技巧的146人还被培养成为辅导员。

    吴姣红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去年6月,鄞江镇成立了“它山同伴屋”,开始启动“同伴同行”活动,目前有16名同伴、4名辅导员。活动以室内或户外团体形式开展,结合疾病管理主题、功能训练主题、健康生活主题,严格按照流程,定期开展活动,每次1-2小时。今年,“它山同伴屋”已组织开展“同伴同行”活动24次,立夏拄蛋、游览建岙革命基地、它山堰春游、学唱手语歌、一起看电影……每次活动,由两名同伴辅导员搭档进行,一位负责带领,一位负责协助,同时进行观察和记录。

    

    191个同伴找到了工作

    

    

    坐在记者面前的小强,面带微笑,阳光帅气,谈笑自如,如果不是事先知道他是“它山同伴屋”4名辅导员中的一个,你根本想不到他曾经是个精神障碍患者。

    “他是其中变化最大的一位!”吴姣红告诉记者,她是看着他一步步蜕变过来的。

    由于家庭原因,上高中时,小强不幸得了精神分裂症,家人将他送入康宁医院接受治疗。出院后的小强很是自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他不愿出门,更不愿与人打交道。吴姣红还记得第一次到小强姑姑家去动员他参加“同伴同行”活动的情景,那天,他冷冷地瞥了一眼吴医生,便一脸麻木地走了,连个招呼也没打。

    

    但是很快,吴姣红发掘出了小强身上的优点,拥有高中学历的他会写文章,智能手机玩得很溜,之前当过快递员,还在酒吧当过服务员,所以脑子很灵活。吴医生决定把小强培养成一名辅导员,每次组织活动,吴医生都让小强帮忙策划、购买东西,让他负责一一通知、动员其他同伴前来参加活动,还让他负责打理微信公众号。受到重用的小强脸上露出了多年未见的笑容,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不仅成了每次活动的骨干力量,还在多次联谊活动中主持节目。如今的小强不仅学会了自己做饭、洗衣,还成了一家企业的工人,拥有了自己固定的收入。

    在“同伴同行”活动中,一个又一个的“小强”找回了自信,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慈溪龙山镇东渡村,阿凤曾是远近闻名的“疯子”。这个可怜的女人,先是患了精神发育迟滞症,智力低下,讲话都讲不清楚;2018年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一天到晚蓬头垢面地在村里四处游荡,碰到村民就指着乱骂,病情严重时半夜起来跑出家门。社区医生刘超群告诉记者,阿凤参加“同伴同行”活动后开始喜欢和大家在一起,脸上也出现了笑容,眼神越来越清明,还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后来,碰到村民,她会主动上前跟人打招呼。更让人惊喜的是,她喜欢上“同伴同行”组织的刺绣活动,如今还成了“同伴同行”刺绣小组的优秀成员。看着一身干净、精神抖擞的阿凤坐在屋子里,安安静静地刺绣,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村民们都不敢相信,这就是原来那个疯疯癫癫的阿凤。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参与“同伴同行”活动的425名同伴中,已有191人参加工作,占比达44.94%。

    

    呼唤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宁波市康宁医院防治科科长王玉成说,社区是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生活和治疗的重要场所,只有社区服务不断发展完善,社区康复与医院治疗有效地衔接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连续的、全面的服务。而“同伴同行”是基于社区基础的一种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服务模式,是打开精神障碍患者心门的有效方式。

    尽管“同伴同行”在宁波开展才两年多,但收到的成效令人振奋。从追踪情况看,成效主要体现在:

    其一,减少患者疾病复发次数,降低精神疾病医疗支出。去年425名参加“同伴同行”活动的患者,既往有过复发的患者135人,参加“同伴同行”活动后疾病复发0(0-1)次,显著少于参与活动前2(1-3)次;疾病花销方面,参与活动后治疗疾病每年花费金额1500元(840-3000元),显著低于参与

    

    活动前的2000元(1000-5000元)。

    其二,提升患者自尊水平,提高其家庭生活满意度。项目专家组对患者在参与活动前后分别进行量表测评,结果显示,患者自尊水平较参与活动前有部分提升,生活满意度显著提升。

    其三,参加“同伴同行”活动提高了患者人际交往能力,助力患者回归社会。

    尽管“同伴同行”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精神卫生服务领域的特殊性,“同伴同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

    精神卫生服务队伍仍需完善,目前精神心理服务专业人才队伍仍然短缺,尤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防人员不足、技术水平不高,且流动性大,无法满足基层精神心理卫生的服务需求;部门协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巩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涉及民政、残联、卫生等部门,需要部门之间通力协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此外,社会对精神(心理)障碍的偏见依然严重。群众普遍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很强,部分患者或家属不愿参与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不希望被身边人发现自己或家人曾经患病,这也是广大基层医生在开展“同伴同行”活动中碰到的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认为,相对其他疾病,精神疾病容易被我们忽视。其实,精神健康也是全民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同伴同行”活动恰好填补了曾经的空白。精神疾病患者也是我们的家人亲友,他们更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