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沪上众声喧哗 甬人长盛不衰

——《说宁波话的上海人》读后记

    车厘子            

    

    宁波出版社近期连续出版了《走读宁波》《宁波人》《江城印记:宁波帮与武汉近代建筑》《说宁波话的上海人》四本新书,集中在第七届浙江书展上亮相。我一眼就相中了这本《说宁波话的上海人》,既因为装帧设计合我“眼缘”,也因为题材内容我感兴趣,更因为作者是我久仰的名记者,水准有保证。

    书作者沈轶伦,是《解放日报》记者,上海市作协理事,专注于人物报道和城市题材非虚构写作。毛尖为该书倾情作序《十个人,十座浮桥》——这大概是我读过的毛尖众多的文章里最亲切可感的一篇。她在文中盛赞“沈轶伦是上海最好的文化记者”,并指出“这本书就讲了其中十个宁波籍上海人的故事”。其实此书细读来,岂止讲了十个宁波籍上海人的故事,应该是十多个宁波籍上海人及其家族的故事。只是书分作十个单元,每单元取一主标题,各附一上海地标及一二关键人物的名字,依次是“含着银勺出生的人 上海总商会旧址 严幼韵”“从复旦大学俯瞰叶家花园 叶家花园 陈尚君”“万竹街往事 南市 孙重亮”“从外滩绘出世界 北京东路转角 陈逸飞 陈燮君”“愚园路上的阿姨 愚园路 徐锦江”“江水漫过董家渡 董家渡 李良荣”“光明邨的风与味 光明邨 马尚龙”“宁海路上的老灵魂 宁海路 舒悦”“张家宅的海上新风 张家宅 邹逸麟 邹振环”“从银楼里走出的大小姐 银楼 裘索”。

    这些关键人物,都是早期上海滩宁波帮的后人,也是当代的名流贤达,各有成就。若仔细去分析上述人物的知识背景,不难发现其中读书种子居多,更与沪上第一学府复旦大学渊源深厚:严幼韵是复旦大学第一届女学生,陈尚君既是复旦毕业,又为复旦教授,徐锦江也是复旦毕业,李良荣同样是本校毕业的复旦教授,邹逸麟与邹振环更是叔侄同为复旦教授,传为佳话。这个现象凸显的不仅仅是宁波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品性,还可以进一步佐证宁波人“商而优则学”的传统观念。“初代”宁波帮迫于生计往往经商为业,但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他们更愿意让自己的后人读书进学,跻身文化阶层,方是家祚绵长之道。

    说到“初代”宁波帮,和所有研究宁波帮的著作一样,这本书也不可避免地提及最早的宁波帮里那些杰出的领军人物,例如严幼韵的祖父严信厚,“被称为中国近代企业开拓者之一,宁波商帮的开路先锋”;在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的研究室,推窗可见沪上著名私家园林叶家花园,花园的名字源自首任主人叶澄衷,“当年上海华商首富,宁波商帮的领袖人物”;裘索的曾外祖父应贤三,“上海银楼业翘楚”。

    宁波帮头面人物在上海滩呼风唤雨、长袖善舞的传奇故事,固然是普通人神往不已的谈资,而《说宁波话的上海人》一书的亮点还在于,不仅将老底子的宁波帮大人物“故事新说”,同时也观照了在沪宁波籍小人物的事迹,提炼出他们身上同样可贵的闪光点,让读者在非虚构写作的模式中,为平凡人不平凡的脉脉温情而感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曾有个把自己一手带大的象山阿姨(保姆),作者认为,“徐锦江讲的无数传奇、许多历史名人的故事,都不如这一个没有姓名的宁波女帮佣的故事令人动容”,她的忠诚和守旧,她的谦逊和仔细,“是另一个层面上的言传身教,深深印刻到被她抚养长大的男孩身上,连同徐锦江父母身上的谨慎、守序、自抑,成为支持他日后做事的核心准则”。复旦大学教授、博导李良荣,至今仍与在北仑乡下老家务农的童年玩伴文信交好,尽管他们当下的社会地位看似悬殊,李良荣却难忘文信曾经远胜于己的宝贵品质——幼年时两人一起在家附近的河边钓鱼,李良荣先钓到一条大鲤鱼而兴冲冲捧回家,文信后钓到更大的鲤鱼而坚决放掉。李良荣不解地问,文信回答:“这是合作社养的鱼,不能拿回去。”作者点题,“漫漫岁月,道路不同,但一地的文化基因不改。不论身处何处,境遇是好是坏,若无这份慎独和自律在心中,宁波人又怎能受人尊敬,并长长久久立足”。

    看完这本小巧的新书,我大致明白了,在五方杂处的繁华大都市上海乃至全球,宁波人何以能在众多的地域群体中脱颖而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