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今年重阳节,宁海县老年公寓投入使用。这家养老公寓是个综合体,总投资4.5亿多元,总建筑面积6.8万多平方米,拥有床位1498个。该养老公寓采取“公建民营”模式,引进国内康养服务综合运营商上海九如成集团,负责日常运行,提供专业的医疗、康复、养护、颐养等服务。 不用列举数据,用心观察和感受一下,就可以知道,我们的社会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变老”。我常坐公交车,有一个强烈感受:公交车起步明显变慢了。原因就是,坐公交车的老人增多了,上下车慢,坐稳站牢也慢。 人老了,手脚不灵便了,甚至疾病缠身,由谁来照顾、该如何养老,是个大问题。一些农村老人,子女多已进城,收入不多,养老金不高,养老问题尤其严峻。“养儿防老”的传统,在思想观念更新,特别是家庭结构呈“421”倒金字塔的压力下,越来越难应验,相当多家庭子女没能力承担照管老人的重任。人老了,找家养老机构,接受专业化照护,子女只需要时不时探望一下,免去看护的苦累,这对老人好,对年轻人也好。 数十年来,政府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角色,大体经历了从“政府包揽”到“政府缺位”,再到“政府回归”的变迁。政府包揽模式下,政府承担决策、购买、服务、监管等各种职能,市场、社会组织、社区等其他主体多被排斥在外,造成负担重、效率低等弊病,难以为继。“政府缺位”是说,养老服务向社会化、市场化转型,政府逐渐退出,仅保留针对特定群体的养老供给,鼓励大部分老年人向市场购买服务。政府退出了,市场、社会组织等却没能充分“补位”,养老服务供不应求矛盾突出,这时候,便迎来了“政府回归”。 养老,既是个人的事、家庭的事,也是社会的事、政府的事。对养老问题,政府不能撒手不管,但公共财政有限,也不可能大包大揽。市场经济是个好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养老服务如果全让市场去解决,收费过高必定会让一些人“老无所养”。提供养老服务,还是要“两条腿”走路,让公办养老机构和民营康养机构并驾齐驱、互相补台,发挥各自优势。 修建养老机构,投资大不说,先得有地,而拿地不是件容易的事。民营企业或社会资本办事,首先算“经济账”,像几年能拿到地、几年能建好房、几年能收回成本、几年能赚钱等。一圈算下来,觉得拿地难、投资大、周期长,往往会知难而退。政府提供养老服务,如果“大而全、小而全”,财政压力大不说,也容易产生投入大而效率低、服务差等“国营化”、官僚化弊端。这时候,政府出面把前期工作做完,建好养老机构,再引进专业化机构运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目前,宁海力洋、一市、前童等地的9家敬老院实现了“公建民营”,全县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率达到61%。床位费、护理费、餐费实行的是物价部门核定的政府指导价,每人每月1500元到3500元。政府不给补贴,服务企业要通过经营性收费赚钱,最该做好的就是提高服务质量、塑造服务品牌,吸引更多老人入住。这样的探索,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各做自己最容易做、最擅长做的事,追求的是“1+1>2”(至少是1+1=2)的效果。 说“公建民营”在蹚新路,不是否定政府和社会力量自建自营养老机构,而是说,应该鼓励和发展多种形式共存的养老体系,形成“各展所长,竞争发展”的格局。既然是“公建民营”,找哪家民营机构运营,便不是哪个部门或领导说了算,而是面向市场,公开招标,让有能力者竞争上岗;说“民营”养老服务更专业、更到位,只是理论上的,到底好不好,得由被服务的老人或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认定,政府要做好监管。不然,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自说自话”,不仅不能发挥各自优势,还可能造成更大浪费,甚至引发腐败。“公建民营”,除了大型的、集中式的养老机构,也可以建一些小型化、卫星式养老机构,供就近的老人享用。这样,既能引进和培育一批小微型的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也能解决村镇和社区一些人的就业问题。 有人说我们“未富先老”,有人说“未备先老”,还有人说“未康先老”。不管怎么说,我们的社会“老了”是不争的事实。是该把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摆在突出位置,抓紧行动,多想办法,让每位老人都能享受有保障有质量的晚年生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