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鄞州区彩稻种植基地 |
 |
宁海驻海头村第一书记徐奇锋(中)在菊花培育基地商量发展计划 |
 |
横坎头村党委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
记 者 黄 合 通讯员 勇祖轩 本版图片由市委组织部提供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是新发展阶段广大党员干部的新使命新担当,如何把握机遇、提升能力、展现作为,既是政治责任,也是能力检验。 今年6月,市委组织部专门出台“八项措施”,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过硬大局意识、过硬责任担当、过硬能力本领、过硬作风形象,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各地党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在基层的鲜活实践中贡献了不少好做法、好探索、好经验。 共同富裕,路在脚下。就让我们沿着宁波的乡村里舍、楼宇商圈一路走,看看发生在这块热土上的共富故事。 ■走好共富路,党建是核心 金黄的银杏,火红的枫叶,深秋的四明山穿上了五彩的新衣,给人一种别样的静谧和美感。 “目前,我们与三河村党组织分别组建党建联盟,成立工作专班,由我担任党建联盟负责人,同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帮扶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到个人,推广横坎头村党建经验做法,谱写东西部共同富裕的新篇章。”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说。 他提到的三河村,地处四川省大凉山深处的高寒山区,过去是典型的彝族聚居贫困村,2020年刚刚实现了脱贫。自从结对协议签订以来,横坎头村在党建引领、数字赋能以及产业协作等方面对其开展帮扶,助力村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帮助当地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据了解,余姚市目前正采用6个引领村加3个带动村的“6+3”模式,创新组建红锋共富联盟党委,坚持示范带动、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总结形成系统体现先锋引领、党群连心、排除万难、爬坡过坎的“锋领过坎”工作法,加快形成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的规模集聚效应,走出一条红色党建推进革命老区共同富裕的新路。 走好共富路,关键看支部。通过党建引领,能够更好地整合辖区资源,释放组织能量,给基层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组织力、凝聚力、生产力。 在慈溪,继续延续着党建引领乡村片区组团发展的乡村共富模式。自2019年以来,当地已培育片区79个,覆盖当地所有行政村,落地发展项目195个,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到1.64,比上年缩小0.04。 匡堰镇南部片区将山上、山腰、山下的村庄集成打造成“春品新茶、夏尝杨梅、秋可登高、冬能赏雪”的精品旅游带,预计今年经营性收入增长50%;崇寿镇傅家路片区整合空闲集体土地,兴办三农培训学校,积极发展培训产业,联动引入农产品展销、农家乐、精品民宿等业态,带动村民增收…… 在党建引领下,慈溪针对用地、资金、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难点堵点问题,出台精准破解政策,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的乡村发展扶持资金,以构建片区发展联系机制为抓手,通过资源共享、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共育、项目共抓,做大做强片区优势产业,从而推动各村优势互补、共富同频。 同样正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努力探索的,还有面对乡村点面强弱不均、资源有限、发展受限等瓶颈问题的鄞州区。为了更好地突破固有的短板,鄞州系统构建全域党建联盟,创新组团式片区化发展模式,切实推动城乡深度融合、乡村全面振兴。目前,该区已建立37个党建联盟,覆盖三分之二行政村,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村超百万、三成超千万”。 一方面,针对发展较为滞后、经济底子薄弱、社会矛盾较多的弱村,以发展领先的中心村、经济强村的党组织为龙头,每个强村与3至5个弱村结成党建联盟,分享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经验。目前,鄞州以湾底村等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的中心村为龙头,组建11个以强带弱的党建联盟,有效带动薄弱村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按照产业链功能互补原则,将产业相近或者互补的乡村组建成党建联盟,实现产业链式发展、抱团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助推共同富裕。目前,该区已统筹环湖五镇康养产业、滨海三镇海洋产业、红色乡村农旅产业等发展布局,组建12个产业联盟。依托全区50余个红色基地,组建红色联盟,串联拥江揽湖滨海特色资源,带动片区乡村农旅产业年增收1000余万元,2021年该区获评中国最美文化休闲旅游名区。 ■走好共富路,机制是保障 红色跑道、绿色山村、碧色湖水,位于江北区的云湖畔,一派风光美景。 附近的4个小村庄在“一张蓝图”的指引下,统筹编制环云湖区域发展规划,建立一套机制,快速实现“摘帽消薄”,村集体可用资金均超50万元,近3年农民人均年收入每年递增10%。 培育“一批典型”强引领,建立“一套机制”保运转,编制“一张蓝图”明目标,配强“一班人马”聚合力,办好“一项产业”增收入,盘活“一片空间”提信心,搭建“一个平台”比实绩,管牢“一方平安”赢口碑…… 江北区以党组织共建为纽带,开展“八个一”片区组团行动,通过建立全域党建联盟,打破村域限制,统筹片区内资源要素,走出了一条“片区协同、组团发展”的新路子,还入选了全国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 其中,当地建立了党建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村+村”“村+机关”“村+企业”等多种联建方式,实现组织共建、产业共兴、人才共育、文化共融、生态共生、区域共治。依托农村工作者服务站,对村干部实行“选聘分离”和职业化管理,出台“履职保障十条”,激励和保障村干部放开手脚干事创业。 不仅仅在江北,奉化区同样将目光瞄准了长效机制这个关键。通过发展联动、项目共建、机制革新,奉化区积极引导100家企业长期结对88个经济薄弱村,健全“共享性”机制,确保发展成果“全民享、重公平”,让更多人民群众感受到发展的红利。 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关心帮扶机制、深化管理监督机制,奉化将长效化推进党建引领“村企结对”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明确结对项目通过市场化运作合理分配盈利,确保群众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劳动有薪金、产业分红有股金的多渠道增收;明确凡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必须通过党建联席会议提议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 2018年以来,88个原经济薄弱村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总额从结对前的149万元增加到1050余万元,增长幅度高达605%,村民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长25%。去年,奉化100家结对企业累计开展公益活动230余次,帮扶困难户1630余户,累计服务群众5万人次,发放慰问物资近2000万元。 在象山,全面深化提升推广一系列基层治理的制度方法,建强基层村社的党员干部队伍,规范基层民主议事模式,以阳光治理为抓手,带领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巩固共同富裕基层基础。 比如,深化提升“村民说事”制度,象山有序推进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工作,同步指导开发“村民说事e说通”系统和“村社e决策”系统,着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法治智治“四治融合”的治理机制。同时,深化完善“包村联户”“擂台比拼”等做法,全面推行村社书记工作交流会制度,引导村社干部奋勇争先、担当干事。 在海曙,立足“楼宇企业第二办公室”定位,推动政策宣传、政务服务、共驻协商、组织发动、困难帮扶“五进”楼宇,为辖区内41幢楼宇企业提供各类“店小二”式服务,助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商圈发展新动能。 其中,“红色议事会”平台由商圈综合党委牵头,组织楼宇物业公司、企业职工代表、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商圈网格长等定期开展议事说事,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凝聚思想共识,破解疑难问题。去年以来,累计协商解决高空抛物责任归属、楼宇公共区域侵占问题30余个。 ■走好共富路,人才是支撑 艺术振兴乡村,难的是村民对艺术理念的不理解。这个夏天,宁海县前童镇大郑村第一书记蔡圣洁忙着天天走访村民,了解村民需求,阐释改造思路,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确立艺术振兴乡村的思路,让小山村的艺术提升之旅走得更为顺畅。 在宁海,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这件事,已经持之以恒做了6年。4批209名“第一书记”驻村带队伍、谋发展、推项目、抓治理,助力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至30万元,成功创建省级特色精品村23个,30个村获评省级3A级景区村庄,位居全市前列。 乡村发展,特别是薄弱村要发展,靠的是人才,是思路,是理念。宁海县突出分类定村、择优派村、对口派驻的模式,聚焦矛盾多发、经济薄弱、项目攻坚、精品提升等4类村庄,按照“党政干部到难村、经济干部到穷村、政法干部到乱村、技术干部到产业村”的原则,将机关中层核心骨干派到一线扎根。 对于这些“第一书记”来说,定目标、比业绩、找差距,都是任职期间的题中之义。按照组织要求,推行驻村住夜、走亲连心等7项制度,要求“1月晓户户、3月户户晓”,同时也要求每个“第一书记”强班子、谋发展、破难题、抓治理,帮助后进村完成攻坚整转任务,形成“三心走亲”“三绩赋能”等10余个驻村工作法,为蹲点村的发展带来满满生机和活力。 在北仑,这里将最具活力和朝气的群体——青年调动起来。自2019年2月提出建设“青年北仑”以来,北仑净增常住青年人口5.56万人,青年人口占比提高3.7个百分点,成为全国首批“全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试点区”,目前正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以引领、发展、关爱青年“三步行”,为北仑发展注入青春之力,共绘城市美好未来。 聚焦就业创业这个青年最为关注的热点,北仑建设青年创业创新大厦、青年智创园等工程,打造集引智、交流、助创等功能于一体的千人青年商务楼宇,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加大引才工程对青年双创人才的项目扶持力度,还升级优化青年公寓和青年公租房租赁补贴政策实施细则,将青年公寓购房补贴款的50%纳入首付,同步实行青年职工个人医保账户家庭共济,减少青年人的后顾之忧。 “北仑是一片创新的热土,为青年人才搭建了实现梦想的舞台。”所屾是一名从北京来的新北仑人。2015年,他从英国利物浦大学硕士毕业后,作为创业团队核心成员来到北仑创办人力资源企业,“近年来,北仑区推出一道道‘青年和人才服务大餐’,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公司成员平均年龄27岁,有30%以上是硕士学历。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建设,我们年轻人责无旁贷,将努力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在楼宇集聚的镇海区,每栋楼宇都吸纳由企业物业代表、网格员和街道社区、政府部门联络员组成的“楼宇议事会”,配强楼长、楼宇网格员、党建专员、经济发展专员“一长三员”,楼长由楼宇党支部书记“一肩挑”,打造竖起来的“业委会”。 借助楼事“找、议、办、评”的闭环机制,建立“楼信通”企业数据库,开通网上“楼事问答”,主动收集问题,镇海区借力优秀青年群体和企业员工,共同为区域治理建言献策、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为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人才支撑、夯实基层基础。 相关内容欢迎关注 “宁波组工”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