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记忆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0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热昏”和“大雨伞”

    

    

    赵淑萍            

    

    小时候,最怕打针吃药,当然,有些“药”例外,比如,专治感冒咳嗽的酸酸甜甜的梨膏糖和枇杷膏等。一讲起梨膏糖,老宁波就脱口而出“小热昏”。年轻人不解了,“小热昏”是什么?它和梨膏糖有什么关系呀?

    宁波话中,发高热、说胡话叫“发热昏”。此前梨膏糖往往是卖家自己熬制的,他们到处兜售,用说唱来招徕顾客。一面小锣、三块毛竹板是最简单的乐器,他们站在一条长凳上开始说唱,“一枝冰雪吊梨膏,二则要用桂圆熬。山楂麦芽能消食,四君子能把小虫消。上用五香花露飘,下有六味味道好。七星灶里生炭火,八卦炉中等梨膏。九枝陈皮能开胃,十味中药共煎熬……”唱得还很押韵。然后就编唱趣事或新闻,插科打诨,幽默戏谑,惹得观众发笑。说到关键时刻,就拉开架子上摆着的盛梨膏糖的木箱,开始叫卖。有时候,他们在说唱中流露出对世道的不满,怕被警察找麻烦,就自贬为“小热昏”,即发烧说胡话,“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大家不必当真。

    苏浙沪一带,在热闹的集市、大规模的庙会上,都有“小热昏”的身影。渐渐地,“小热昏”成为一种曲艺谐谑形式,后来,还到专门的娱乐场所唱长篇。长篇,既有《火烧红莲寺》《顾鼎臣》《孟丽君》《八美图》《济公传》等古代题材的曲目,又有《啼笑因缘》《黄慧如与陆根荣》《枪毙阎瑞生》等现代题材的曲目。民国以来,涌现出不少著名的“小热昏”艺人,如杭州的杜宝林、俞笑飞、安忠文、徐筱安和无锡的周福林等。

    旧时,在宁波城隍庙的大香炉旁,有艺人唱“小热昏”。他们唱英雄豪杰的故事,唱趣闻逸事,孩子们听得入迷,以致有耽误上学的。且有两位“小热昏”明里争锋,暗里较劲,少者能唱传奇大篇,老者则唱地道的宁波故事,各有粉丝。据说,这老者就唱过《王瑞伯》。坊间流传着的王瑞伯的武侠故事,是不是也起源于“小热昏”呢?宁波学者张如安回忆,他对坊间传唱的王瑞伯的武侠故事颇为神往,因为年龄小,故事情节记不全,但由此埋下了探索的种子。大学期间,他借到一本陈乃乾编的《黄梨洲文集》,读到其中内家拳大师王征南的传记。绝大多数人认为王征南就是王瑞伯,但张如安经过多方考证,认为并非同一人。由此再追溯到内家拳创始人张松溪,他在《四明文征》中发现了沈一贯撰写的《搏者张松溪传》。1988年,他在《体育文史》中发表了《内家拳大师张松溪生平辨误》一文,澄清了一些历史事实,为后来四明内家拳的再兴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持。

    宁波一些热闹的大街上也有“小热昏”。70多岁的许孝涌老人,在他的随笔中曾回忆小时候在半边街上所见的一幕,“‘小热昏’卖梨膏糖又是半边街的一景。只要‘小热昏’把糖摊摆好,周围就马上站满听众。‘小热昏’立在一根凳子上,把他听到的看到的信口拈来,变成生动有趣的话题,讲得那么深刻,讲得那么令人发笑。人群中不时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谁也不愿离开。每当最精彩的时候,他就刹住话题,兜卖‘梨膏糖’,说是能治百病。生意好极了……”

    据查证,宋元时期宁波已有“说诨话”,这样算来,“小热昏”应有四五百年历史。由于形式幽默,内容丰富,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和小调,故深得人们喜爱。如今,杭州“小热昏”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首批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录。宁波的“小热昏”因艺人多来自外乡,流动性强,所以传承者寥寥无几。

    旧时的集市或庙会是很热闹的,三教九流汇集一处,测字看相、耍刀弄枪、挑眼虫捉牙虫、补碗钉碗、吹糖人、捏面人……还有那游方牙医,称“大雨伞”。他们推独轮车游走各处,行医时撑一顶大雨伞,既做广告又遮阳避雨。“大雨伞拔牙齿”,小孩子一看到这顶大雨伞就怕。其实,这“大雨伞”的创意挺好的。后来,摆摊买卖或提供便民服务的遮阳伞、遮阳棚不知是否受此启发?

    “小热昏”和“大雨伞”等,这些职业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现在一听到这个,年轻人一脸茫然,而在老宁波的脑海里,却浮现出一幅旧日的市井风情图,还有那酸酸甜甜的童年记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