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华 近日,部分市民反映被限制进京管控措施“误伤”,影响了行程安排。11月2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在新闻发布会上,对由此给市民造成的不便和影响深表歉意,并建议市民可以通过线上渠道了解或反映问题。收到申诉信息后,有关部门会立即启动申诉复核机制,逐人开展数据核查核验。存在异常情况的,将于48小时内向申诉人反馈结果(11月2日央视网)。 当前,我国疫情呈现出多点散发的趋势,虽然每天的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总人数很少,但由于点多面广,防疫仍然面临较为复杂的形势。在此背景下,重点城市出台相对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不仅无可厚非,而且理应如此。 然而,管控措施有时难免会出现“误伤”。尤其是,当前防疫高度依赖于个人旅居史、行程等产生的大数剧,而数据产生既可能有较长延时,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避免错漏。比如,“健康码”虽然在防疫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但它毕竟是新生事物,该赋“绿码”时没有赋“绿码”,进而影响当事人行程,这种现象难免出现。新闻中,正是由于人机不符、数据误差等原因,部分市民才被限制进京管控措施“误伤”,不得不改变行程。 必须看到,受“误伤”的人不太多,若以抓大事不问细节的处事风格来对待,这部分人的利益很容易被忽视。尽管在防疫大局面前,“小我”显得不太重要,个人作出一些牺牲,似乎可以理解,但北京市并没有忽视这部分人的心声,不仅认真倾听,而且还深表歉意并采取积极措施。 这样处理,在过去的防疫过程中并不常见。在此前的防疫过程中,一些地方“一刀切”的防疫管控没少“误伤”民众。比如,简单地制定“一律不准”规定,让一些正常活动也受到影响;以防疫之名,让原本可以提供的服务暂停,等等。防疫早期,由于经验不足,屡屡出现“误伤”民众现象,即使在防疫已积累了丰富经验的现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一人确诊全城红灯”等现象。事实上,防疫举措绝非越严越好,不应该完全忽视个人的正当需求,而应该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民众生活的干扰。 孤立地看待北京市这次的做法,似乎没有多么特别之处,但放在整个防疫过程当中进行比较,就显得十分可贵。认真倾听被防疫管控措施“误伤”人员的心声,为他们建立申诉复核机制,畅通其救济渠道,尽量减轻损失,应该作为防疫的重要环节。此务实之举,将给防疫增添不少人情味,也必然会赢得民众的广泛肯定和善意回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