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潮生东海 激荡同频“新天地”

写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之际


宁波东部新城。

浙江创新中心。







宁波舟山港。

杭州湾跨海大桥。

    深秋时节,橙黄橘绿。东南形胜,今更胜昔。

    “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使之成为我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三年来,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正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在中国经济这片大海中激荡更为壮阔的浪潮。

    身为长三角南翼“龙眼”的宁波,能为长三角贡献什么?一体化又给宁波带来了哪些改变?今天,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之际,我们回望来时路,梳理宁波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小小“故事会”,从点滴间一窥长三角一体化的“宁波路径”。

    

    记者 单玉紫枫 通讯员 叶翔

    供图 市发改委 本报图片库 

    

    开放 下好“先手棋”

    

    

    11月2日,在宁波南部商务区,新成立的中基商贸有限公司里,记者意外见到了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商巴西JBS集团的中国代表汪玮。原来本届进博会上,JBS将与中基商贸签订价值10亿美元的动物蛋白订单。

    世界500强,登门拜访一家宁波新公司,张口就谈10亿美元大订单? 

    “这家公司说新也不新,‘血统’非常‘老外贸’。”宁波商贸集团总经理杨茂印笑道。今年9月,商贸集团携手宁波最大的外贸公司中基集团,共同成立中基商贸有限公司。希望发挥双方优势,向国际供应链上游延伸开拓各类进口主副食品的直供渠道,建立部分品类国际供应链体系,有效提升对宁波市场的应急保供能力。同时深化我市对外开放合作,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海外货源地。

    换言之,进博会开始前,宁波人就提前锁定了10亿美元级“超级大单”!

    这样的故事,在宁波的开放叙事中,其实并不鲜见。三年来,敢为人先的宁波,始终把下好开放“先手棋”,作为一体化“突破口”,在协同发展中不断注入新动能。

    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便是一大见证。去年9月24日,浙江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实现扩区,杭州、宁波、金义三大新片区集体挂牌。一年多来,宁波片区砥砺前行,在浙江四个自贸片区中,不仅实现了GDP最高、进出口总额最高、税收最高、签约项目开工率最高、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最快的“五个最”,还形成了多项可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宁波通过加速推进“两区”(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和宁波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成果,弹奏出“1+1>2”的最强音。

    其中入选突出集成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有4项,分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口散货重量鉴定监管互认、长三角区域不动产登记一体化通办、长三角进口商品放心消费维权跨区域协作机制及长三角自贸区以企业为单元税收担保创新机制。同时,强化长三角地区城市在中东欧跨境电商拓市、进口商品分销渠道建设等方面合作,牵头成立长三角跨境电商联盟,为长三角跨境电商产业的加速发展、集聚发展和高质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潮生东海,海纳百川。

    

    产业 共绘“大蓝图”

    

    

    “研发测试在上海,生产基地在宁波,应用场景则遍及全球……”在宁波理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婧眼中,21万平方公里的长三角,就是企业的产业链和生态圈布局的中转站。

    几年前,谁都想不到,一系列打破国外垄断的人工智能诊断核心算法,会在“错位”中诞生:宁波理得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不仅为企业留住了国内稀缺的智能算法人才,还吸引不少长三角地区的科技项目入驻孵化,进而转移到宁波产业化。如今,公司已完成智能体温贴片、数字心肺音采集、可穿戴式血氧指环、肺活量计等产品的研发。

    跳出宁波看宁波,长三角正相互协同,连链成势。

    眼下,甬江科创大走廊已经亮相两年多,从“全球生产网络”到“全球创新网络”,大走廊正让宁波“科创高地”建设进一步融入长三角协同创新发展,促进高校及科研院所、创业者、跨国公司紧密互动,全面参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甬江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近2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瞄准多项“卡脖子”技术,力争打造世界级的创新策源地。

    从甬江科创大走廊带来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到全市在长三角布局的数十家高水平科创中心、沪甬科技合作成果推介洽谈会……深度融合的“一体化思维”已经成为宁波的高质量发展思维。《沪甬两地产业合作目录》和《宁波市推进沪甬产业合作工作方案》密集发布,杭州湾新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茁壮成长,积极承接长三角区域重大产业合作项目,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慈溪分区、余姚漕河泾产业园先后落地,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上海创新中心等一批“科创飞地”启动运行,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复旦科技园浙江(创新)中心等在内的24个沪甬合作项目签约,并成功举办了沪甬科技合作成果推介会、2021全球技术转移大会、第一届长三角数控机床产业创新论坛暨产业链现场对接会、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杭州湾新区专场赛暨首届沪甬联合现场赛等。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以全面推进“246”万千亿产业集群建设为主要抓手,聚焦做大做强自身产业“长板”,着力全面融入长三角产业创新生态,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取得积极进展。12个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出台,集群培育全面实施;石墨烯、磁性材料应用技术、智能成型技术3个升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质性运营,制造业创新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企业梯队培育效果显著,其中全市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4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2家,21家企业列入省级“雄鹰行动”培育库,全市制造业“大优强”企业培育工作全面启动;成功举办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长三角片区)建设工作座谈会暨2021年浙江省两业融合“一地一站”巡回宣传宁波站活动,宁波市发布的两业融合数字化场景,正在成为长三角区域两业融合发展链条上的探索先锋;杭甬签订深化数字经济全面合作协议,阿里巴巴宁波中心成功落地,“1+N+X”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发展势头良好,5G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数字经济赋能先进制造正在提速。

    

    营商 三年“三级跳”

    

    

    11月1日,一则“硬”消息在宁波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万企同评,宁波营商环境全国第五!

    在2021中国(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论坛上,全国工商联发布《2021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报告显示,根据回收的覆盖全国各行业的大中小微民营企业69120份样板显示,宁波得分排名全国第五(直辖市未参与排名),连续三年位于全国第一方阵,与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间点几乎“神同步”。

    还记得《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发布时,宁波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8位,位于杭州之后、重庆之前,当年的排名就上升了10位。作为我国重要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宁波的发展恰是得益于良好的营商环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工作,持续推动宁波营商环境改革突破。

    2018年,宁波出台了民营经济19条,营商环境80条,新一轮降本减负10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23条等多项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突破性大的营商环境优化举措,旨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民营企业发展打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宁波高质量发展。

    一晃到了今年,宁波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已经出到了4.0版,覆盖面更广、创新要求更高,同时针对难点、堵点、痛点组织开展集中攻坚行动,组织区县(市)先行先试,保持标杆,争先进位,全力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

    对标上海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迭代升级营商环境政策体系1.0版至4.0版;推进与长三角区域“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协作机制;深化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同步在自助终端机上线“一网通办”事项139项;推动人才、数据等要素市场化,自2020年9月,从宁波大市外迁入72797人,其中长三角地区迁入35686人,占迁入总量的49.02%,同比增长30.9%。

    宁波市持续探索,在浙江全省率先上线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同步发放基础上,通过电子签章,实现企业登记全流程办事。企业码核心功能易查询、易沟通、易服务与“甬易办”深度融合,移动端上线甬政帮享、甬企诉求等21个应用。“甬易办”上线惠企惠民政策1060条,发放兑付金额129.58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创建工作,全市47个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累计取消各类证件(证明)55013件。搭建长三角数字化金融风险监测平台,入选一体化典型案例。全国首创“移动微法院”,并经最高法院向全国法院推广应用,办理案件超过450万件,用户超过655万人。宁波市还大力推行企业注销“一件事”一网通办,创新成立宁波市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全国首创“易跨保”金融服务方案。与上海保交所合作打造“甬e保”全国健康保险数智服务应用,已服务长三角1100万市民。

    

    交通 “阿拉”甬相连

    

    

    人声鼎沸,摊位绵延。与渔火交相辉映。

    舟山沈家门开夜排档的李大姐,早已习惯一拨拨的宁波客人跨海前来,连夜赶回。“这在大桥开通前是没有的。这些年排挡生意稳中有升,因为自驾车多,客人回去带海鲜的多了。”说到这里,她情不自禁地憧憬起了将来,“再过几年,跨海高铁一通,宁波到阿拉舟山只要半个小时,生意肯定还要红火!”

    李大姐心心念念的高铁“梦”,因着2019年8月的甬舟一体化推进会,已渐渐照进了现实。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推进会:宁波与舟山两地四套班子“一把手”悉数到场,14个对口部门间签署了14份重点领域合作协议,以及甬舟铁路等8个重要项目协议,可谓雷厉风行。

    如今,东海之上,甬舟铁路海上段先行段已开工建设,两座“阿拉”城市共同期待一场“深情相拥”。同时,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一期二期加快建设,三期工程深化前期,杭绍甬交通一体化正在加快形成。

    交通互联,好消息接踵而至。去年4月,《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发布,其中36次提到宁波,释放了很多积极信号。比如规划建设南通经苏州嘉兴至宁波铁路、宁波至舟山铁路、宁波至象山铁路、宁波西站,提升宁波—舟山等枢纽国际服务水平,推进宁波慈溪站、宁波栎社机场站等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完善宁波—阜阳等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强化合杭甬、沪甬等城际运输通道功能……尤其是把宁波市民一直期盼的沪甬跨海铁路,首次标注在规划附录的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网规划示意图中!

    港口功能继续做大。宁波舟山港连续12年保持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正在积极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主动融入长三角港口群。宁波栎社机场三期工程建成投用,四期扩建工程正在开展前期谋划,预计今年旅客吞吐量将突破千万大关。

    路网的布局也在进一步优化。目前,宁波正在加速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前瞻谋划宁波西枢纽,向外推进沪甬跨海通道、甬台温福高铁、杭甬高速复线等一批重大项目,对内新建谋划甬台温高速宁波段扩容、甬金衢上高速及连接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打破区域交通瓶颈、助力重点区块发展。

    面向未来,宁波正在打造一个更加强大的全面融入长三角的交通网络。着力构建多样化、高效率的综合立体运输大通道,有机衔接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打造宁波至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至长三角核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宁波城区的“半小时交通圈”,力争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实现与上海的直连互通、与杭州的城际通行、与舟山的同城一体、与台州的甬台相向。

    阿拉宁波,阿拉舟山,阿拉上海……交通互联,阿拉长三角!

    

    生态 共建“大花园”

    

    

    不为环境,何以建筑?

    这几天,宁波城展馆里开启了一场特别的路演。为了推广瑞士作为可持续发展可靠合作伙伴的形象,瑞士驻上海总领事馆主办“瑞士可持续建筑路演”系列主题活动,选择长三角的四个城市,常州、宁波、苏州和南京举行路演。如今,来到宁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一科学论断的诞生地长三角,一幅现实版“千里江山图”正徐徐铺开。

    从三江口出发,畅游宁波“精特亮”。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国际传播大使、知名自媒体“宁波玉米六角”运营者Stephen Demarsh与央广网、一点资讯、搜狐新闻的媒体记者、网红达人,参观艺术赋能的城杨村,走访南宋石刻公园、打卡韩岭古市,把宁波新近打造的东钱湖精品线路好好体验了一番。

    “这两年,感觉宁波的生态文化旅游做得越来越有特色,快成上海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了。”Stephen Demarsh说。

    深耕长三角、对接大市场、走向国际化。在宁波旅游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长三角是重要的基石,而其中,上海的桥头堡作用举足轻重。近年来,宁波与上海的旅游互动除了游客互送之外,还加大一体化宣传推广的力度。2018年以来,宁波、上海携手,相继走进海口、北京和天津,举办文化旅游推介会,成为长三角南翼创新合作的“金三角”。

    此外,借助2022亚运会的契机,宁波入驻杭州亚组委推出的“智能亚运一站通”数字观赛服务平台上,推出“海洋运动线”“最美海岸线”“海曙江北风景线”三条宁波特色线路。通过宁波旅游节、“海丝之路”文旅博览会等节展平台,推广亚运文旅产品。并协同上海自驾俱乐部举办“迎亚运·百车自驾游象山”等活动积极融入长三角旅游。

    “融入长三角、深耕长三角,首先要找到宁波旅游的精准定位。”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邱金岳说,宁波希望以生态为底色,一手牵着“海丝”,一手牵着“中国大运河”,从构建宁波文化旅游国际化的四梁八柱入手,打造文化+大格局。

    聚焦大花园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截至今年9月,宁波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4.9%,与2018年同比提高8.1个百分点。80个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为85%,水质功能区达标率为96.3%。13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新增持证危废利用处置能力131万吨/年,总处置能力235万吨/年,处置能力全省第一,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无害化率和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民生 共享“同城化”

    

    

    11月,宁波便利共享的公共服务开始密集地进入央媒视野。11月1日,先是《人民日报》刊发城市因人而美,聚焦宁波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市探索经验。紧接着,当晚,央视《新闻联播》出现了席地而坐的天一广场、关爱“新宁波人”的镇海骆驼街道,称宁波像绣花一样精雕细琢城市文明。

    “刷卡成功”,每一天,这样的提示音会透过宁波的交通系统设备无数次响起。得益于第三代社保卡“一卡通”服务,宁波市民的出行变得更轻松。但就此止步吗?宁波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9月27日,在国家4A级景区中国港口博物馆入口,浙江、江苏、安徽、上海三省一市组成的长三角社保“一卡通”调研组,手持各自区域的社保卡,刷卡入园。长三角所有城市的社保卡都能在宁波48家运营中的景区使用,由此实现了“一卡在手,同城待遇”。这在全省尚属首次。这也正式宣告了长三角社保卡跨城应用在宁波“解锁”了新功能。

    随着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越来越多“同城化”举措,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给长三角居民带来“不是同城,胜似同城”的感觉。

    如今,家住海曙的王女士已经习惯了,带着孩子来到上海就医,诊毕后就可以用自己在宁波的社保卡直接刷卡结算。“一刷卡,几千块的报销数据直接跨省跑,很方便。”王女士说。

    据相关部门统计,自从2018年,宁波成为首批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异地结算试点城市,三年以来,宁波已累计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疗机构344家,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超6万人次宁波参保人在省外住院就医直接结算,结算医疗费超17亿元;4.1万人次外省参保人员在宁波住院就医直接结算,结算医疗费6.4亿元,越来越多参保人员享受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便利。

    不只是景区、医疗,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写意”里,宁波立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各部门齐抓共管,在一体化发展中共绘民生共享“工笔画”。

    宁波分别与上海、杭州、舟山等地签订教育合作协议,加强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科技、师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交流,浙江大学五位一体校区等项目加快建设,福山正达、上海世外等教育集团在宁波合作办学;着力突破人才流动区域障碍,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社保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和落户便利化举措;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今年4月在前湾新区开园,出台“先锋八条”人才合作专项政策,成立沪甬人才科技双创基金,建立总额10亿元人才创业专项支持资金;上海仁济医院全面托管杭州湾医院,派驻上海专家队伍150余名,宁波市民不出大市就能享受上海高端医疗服务;在全国首创“移动微法院”,彻底颠覆传统诉讼模式,使“手机上打官司”成为现实。2019年11月11日,最高法院确定宁波两级法院为全国法院唯一的移动电子诉讼试点;沪杭甬旅游“金三角”、浙东唐诗之路加快打造,杭甬亚运会场馆联动等,在文旅体等领域加深合作;与此同时,联合开展跨区劳动保障联动机制,与上海、江苏、安徽等地分别签订《劳动保障监察合作协议书》,与上海闵行区、安徽阜阳市签署劳动人事争议协调仲裁合作框架协议……破梗阻,解难题,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正加速融合。

    

    

    ①宁波聚焦大花园建设,图为东钱湖绿道。

    ②在宁波就医的外地患者用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③位于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的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外景。 

    

    滚滚长江东逝水。画好“同心圆”,融入长三角,过去三年,宁波用实际行动交出了高分答卷。相信未来,宁波脚下的每一步,必将与一体化的终点紧紧相连。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