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0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暖回甘的美好日常

——品读文珍的《三四越界》

    蔡体霓            

    

    平常的日子,都是有滋有味的。经常路过的沪上桂林公园,近来桂花满园,一缕若有若无的暗香牵你回头。近旁的书店,推门进去,还是那样的安静。翻翻书,恰合心意的,就收回家去了。

    本书是文珍的第一本散文集。腰封上有句话看来是作者喜欢的,她说:“只想听一夜风吹浪打船身动静,看舱内一灯如豆,温一壶酒,吃两只蟹,再和好友有一搭无一搭,说几句闲话。”她是得过老舍文学奖与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自谓“三四”,除经济学上著名的“三四定律”之外,亦有再三再四越界创作之意。作者原本擅长小说,跨界到散文,写了9篇如小说般曼妙曲折的风物文章。她还会画画,手绘了30多幅温暖回甘的美好日常画面。这些画点染一二句话,即是有温度的场景,如“有时觉得下班后可以沿着夕阳下的倒影一直走到云上去。”有一幅青蛙状的镜子图画,配文如是:“陪伴了我整整十年的青蛙镜子,与其说我认识它,不如说它认识最初的我。”作者在日常生活里,稍加留意,就将诗意与趣味融为一体。

    书中那些文章的标题,像《抽屉》《镜子》《楼梯》《花》《船》《书》《灯》《雨》,再简单与平常不过了。文中的段落,犹如电影中的镜头,从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一一掠过,可见她拥有洞悉世事的敏锐观察力。还有那些人情里的暖,传达得讨人欢喜。谈及灯,她说,人都有机会把自己变成一盏灯,终其一生,便是将一点微光从一双手传递到万千只手的过程。还说,沿途便可以替无数陌生人照亮,至少也能看清自己脚下的路;如此心随念转,迎风添蜡,又生新焰;灯花中间,被偶然炸开的一点点希望、热暖、友爱与光辉,这就是“灯”。

    作者生于湖南,长于广东,现居北京,而她对于江南所着的笔墨却是不少。有一幅画,如此记录:“2015年5月14日。杭州满觉陇去往火车站的路上,途经西湖,见断桥。”在《雨》中又述:“梅子黄时雨偏多。今年最后一次遇雨,是去奉化雪窦寺。没有伞,差不多一整天,都疾步行走在时大时小的雨水里,看江南四月的水意渐渐染绿了东南佛教丛林的名山。”在《船》一文里,作者其实就写出了自己的性情。她说,看张岱《夜航船》与友人相约将来某日同去坐船,最好是江南水乡的乌篷船,有船家摇橹可听见桨声咿呀的那种。船行一夜,最多只从扬州到镇江,或者金陵到姑苏。最好有雨,最好无灯。倘若话题一时不能为续,便各自看往江阔云低的河心,未始没有“独钓寒江雪”的意趣。总而言之,坐船就是为了做梦。这些惹人浮想的文字,向往之余,亦觉愉快,山水成了她所写文章的生活背景。

    秋来了,在《花》里,她道,第一要说的,当然是桂花。这种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谓李清照大概也喜欢这种花,所以写过一句“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这“酝藉”两字更是有情,有引而不发的含蓄。还说:“爱玲戏说人生三恨,‘海棠无香’可与‘鲥鱼多刺’‘红楼未完’并举,可见花香的重要。”而花香之中,大概也没有比金桂更受人们喜爱的,香气在诸桂中最盛,且开在一年中天气最爽朗的初秋。

    一年一度,桂树上那些细小金黄的花朵簌簌地落下来,落处皆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