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稻成熟季的多谷村景(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
|
任新村村口一景 |
徐雪英 天高水浅,叶落红飞,秋天的田野里,风吹稻浪,片片金黄,令人喜悦的晚稻季又到了。 考古发现,1万多年前,人类已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粮食的生产者。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稻谷堆积层显示,约在7000前宁波一带水稻栽培已成一定规模。几千年后的今天,水稻仍是这块土地上最重要的主食庄稼。宁波境内也因此产生数量不少的稻系地名,诉说着劳动人民的不易。 一 举一组想象力十足的象山稻系地名,它们多以浸浮在茫茫东海上的岛屿或礁石得名。这些名称因形而生,给咸湿湿的大海,增添了不少陆地农耕情趣。 象山东屿山南有稻蓬山,距大陆最近点1.04公里。小岛面积约0.06平方公里,岛形圆而高耸,基岩多裸露,零星长有黑松及低矮禾草,尤以白茅为多。远远望去,犹如海上漂着一朵稻草蓬,故名“稻蓬山”,当地渔民又讹称“道蓬山”。小岛北端还有一大礁,形似母鸡,当地渔民称鸡娘礁,因此小岛亦名“鸡娘山”。 象山南端老爷门水道中间有稻秆蓬礁,介于涨扒礁与大甲山之间,海拔12.5米,面积2400平方米。岛呈圆形,岩石嶙峋,顶部土壤贫瘠,长有少许禾草,岩缝间有少量灌木,远望也像一小撮稻草蓬,故名稻秆蓬礁。稻秆蓬礁西南约80米处还有一干出礁,干出高度才5.4米。礁形又尖又小,因近稻秆蓬礁,故名“稻穗礁”。 象山乱礁洋南缘还有南、北稻秆礁,都伏于洋面之下,属于暗礁,礁石细长形似稻秆,因此得名。和南、北稻秆礁可以对应的是里、外稻桶礁。二礁位于檀头山大王宫村东部,都为明礁。外稻桶礁干出高度1.3米,礁石孤立,瘦骨嶙峋,如一只不小心漂浮到海中央的稻桶,故名。里稻桶礁干出高度约4米,礁形亦如稻桶,又与外稻桶礁相应,故名“里稻桶礁”。里、外稻桶礁上首另有一礁,礁石形如稻床,1985年标注时命名“稻床礁”。 二 再看一组期望值满满的村落稻系地名,它们多属稼收野平的远畴小村。耕田而食的当地农人,期盼丰收,并把这份愿望化成地名,让自己的丰收期待有了永恒的力量。 鄞州云龙有多谷,村民主姓任,南宋末年从任家横分房迁此发族。因村落地处田畴广袤的宁横平原,当地人希望多收谷,常丰收,因此给村庄取名“多谷”。2004年多谷与任家横合并,易名任新村。现在的任新村洋楼齐齐,绿坪茵茵,一幅现代精致村落模样,周边大片农田里也仍耕种着海一样的黄澄澄稻谷,和“多谷”旧名依然十分相称。 镇海贵驷有徐家堰,亦名谷丰。传清初徐姓最早从余姚陆埠杨徐村迁堰旁始居,故名徐家堰,俗称徐家堰头。堰北曾有街,后成徐家堰市。市集逢“一、三、五、七、九”开市,到抗战时仍颇为繁盛。1955年,当地组建谷丰农业合作社,因此易名谷丰村,现恢复旧名。村中有建于清代的后丰林庙,坐北朝南,做工考究,雕刻精致,以汉代苏武为祀主,是镇海区级文保单位。 徐家堰村不远处还有禾丰村,以1955年组建的禾丰农业合作社而名。这些带着粮谷大丰收愿望的名称,反映出那个激情燃烧年代人们对未来的殷殷期许。 同样充满期许意味的还有禾家桥和积稼桥。禾家桥位于奉化方桥,以村内禾桥而名。禾桥原建于别处,后圮毁,1928年邬姓村民把其移建到村中,希望从此禾黍丰收,又给新桥增添一字改称为禾嘉桥,现“禾家桥”即由此谐化而成。积稼桥位于江北慈城,也以村内小桥而名。积稼含五谷丰登、年年有余之意,也谐称七家桥、积家桥。据《顾氏丁簿》记载,顾姓居此已30余世。 三 最后讲一个令人伤感的稻系故事地名,虽为传说,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些海上奔忙人的艰辛和不易。 象山南韭山岛中部有一个海湾,口宽0.6公里,面积约0.235平方公里,却有一个奇怪的名字——燥谷仓。《象山县地名志》解释,海湾以湾内燥谷仓山洞而名。燥谷仓山洞位于海湾西南,洞宽6至7米,高20余米,深约10米,顶部有一个巨大的开口,光线可以直接射入。因山洞呈方形,形如谷仓,又有阳光直射,故名燥谷仓。山洞外壁悬如刀削,洞口刻有“仙岩”二字,洞内刻有“逸仙洞”三字,故又名仙岩洞。 但当地百姓另有说法,认为洞名来源于一次海难。说从前有一帮南洋商人驾船去南韭山,经过这个海湾时,风暴骤起,白浪滔天。商人们赶紧搬东西上岸,可只搬完粮食,船就被风浪卷走了。商人们只得钻进岩洞,耐心等待过往船只搭救。肚子饿打算做饭时,却发现慌乱之中谁都不记得拿火柴。一段时间后,有人上岛,发现洞里躺着十具遗骸,尸骨旁叠着一袋袋大米,岩壁上凿着十个大字:有米三百石,饿死燥谷仓。从此,人们就称这岩洞为“燥谷仓”,海湾也由此得名。 和燥谷仓相似的还有韭山列岛的积谷山,位列群岛东南端。岛上有峰圆耸挺拔,其巅稍平,形若仓廪(粮仓),故名积谷山。宁波、舟山等地渔民也喜欢称其为将军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