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海丝”文化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写在“2021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开幕之际


保国寺

永丰库

天童寺

上林湖

保国寺大殿藻井

永丰库出土龙泉窑炉

天童寺万松径

上林湖荷花芯窑炉

汤丹文 摄

    为进一步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由宁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文物局、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办公室联合主办的“2021年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联席会议”,于11月12日上午在我市召开。

    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是传承千年、延续至今、历久弥新的经济贸易之路、技术传播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平友谊之路,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的开辟,极大地增进了历史上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中国是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4月,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广州、宁波、南京共同发起,24个城市共同签署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章程》(以下简称联盟),在海上丝绸之路保护、研究、申遗、传承等方面达成共识。2019年5月,澳门、长沙加入其中,联盟成员扩大到26个。联盟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成员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公约及联盟章程,开展相关保护、管理、监测、展示等工作,并保持及时的沟通与协作。

    联盟的成立,有效调动了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保护、传承、利用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积极性。目前,26个城市基本上都成立了工作机构,形成了长效保护机制。广州、宁波、南京、福州、北海等地还建立了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研究机构。在立法保护方面,广州、南京、宁波、福州、北海、漳州、江门、丽水等地已制定公布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对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在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推动下,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基础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古老的遗产正在展现喜人的新姿。广州、南京、宁波、福州等地已完成重要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修缮、环境整治工作,其他城市也正在加快步伐。各地遗产点周边生态环保趋势向好,景观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联盟内部跨区域协作意识显著增强,跨区域合作增多。近年来,联盟组织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城市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先后举办了“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和“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

    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是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财富,研究、保护、利用好这些遗产,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国际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面对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联盟城市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开展相关遗产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未来,联盟城市将齐心协力,为落实“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再添新的助力,力争书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的华章。

    

    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活化石”

    

    

    宁波滨临东海,地处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段,优异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东亚板块内核心港口的独特地位。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宁波历史的主脉络,更是宁波这个港口城市的灵魂,它推动着宁波从陆地走向江河,走向海洋,走向世界。

    ■“海丝”历史源远流长

    纵观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宁波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是“历史悠久,绵延不断”。宁波的海洋文化基因代代相传,持续不绝。最新发现的井头山遗址表明,距今八千多年前的宁波先民已经开始主动适应、积极利用海洋。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同样富含海洋元素。商周时期,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上交通已然成为当时主要的出行方式。战国时期,越人在今余姚江边建立了宁波最早的港口——句章港。东汉晚期,水晶、玛瑙、琥珀、玻璃等舶来品已陆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入宁波,越窑青瓷等也已远销海外。唐代,宁波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与交州(今属越南)、广州、扬州并称为当时四大港口。宋代,宁波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并一直延续到元代。全国各大窑口的瓷器,杭嘉湖地区乃至全国的丝绸、茶叶,种类丰富的商品源源不断地通过大运河汇集到宁波,再从宁波销往海外。明清时期,因朝贡贸易与海禁等的影响,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不复宋元时期的辉煌,但依然是东亚板块内的核心城市,是中国对日本列岛进行贸易的唯一合法港口。鸦片战争以后,宁波被迫重新开埠,成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由此迈向新的历史阶段。

    二是“河海交汇,港通天下”。始于春秋、成于晋代的浙东运河,连接了7世纪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宁波也由此成为中国大运河的南端终点。通过运河系统,宁波得以与全国的交通主干网络相连接,大运河入海口与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在宁波合二为一,不仅极大扩展了宁波港口的辐射范围,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货物来源和广阔的内地市场。

    三是“面向韩日,兼及南洋”。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宁波在历史上一直是涵盖日本列岛、朝鲜半岛的东北亚交流圈的主要支点城市,是中国与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进行往来的主要窗口,甚至一度成为官方确定的唯一合法港口。此外,宁波又通过南方的泉州港、广州港与东南亚及更远的地区进行贸易和往来,使宁波借助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走向世界。

    四是“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内涵丰富、多元,涵盖了商品贸易、科学技术、文化交流、宗教传播等各个层面,同时通过源源不断地输出,深刻影响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建筑、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从而有力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融。

    ■“海丝”遗产多彩绚烂

    在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中,宁波先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经调查,宁波现存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遗产67处,其中:港口与贸易类16处、城市建设类16处、文化交流类22处、海防设施类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其他26处。

    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论证,并严格对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求,最终于2016年确定宁波最具代表性的四处遗产点入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遗预备名单:

    一是以元代永丰库为代表的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宋元时期,宁波设置有市舶司(务)、市舶库、高丽使馆、永丰库等机构,以管理日益繁荣的海外贸易。根据相关记载,永丰库创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止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其间一直是宁波重要的官方仓储,主要职能是“收纳各名项断没、赃罚钞及诸色课程”,与海外市舶贸易相关的赃罚以及税收都会运到永丰库存储。永丰库遗址发现了大量文物,特别是出土瓷器中汇集了宋元时期诸多著名窑系的产品,如龙泉窑、德化窑、景德镇等等。这些出土器物,与元代中后期从宁波出海去东亚贸易的韩国新安木浦沉船中发现的瓷器形制特征、部分瓷器上的“使帅府”公用字样,以及铸有“庆元路”的铜权等,都可以相互印证。

    二是以上林湖越窑遗址为代表的大宗贸易物品生产遗址。瓷器一直以来都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大宗贸易物品之一,越窑青瓷则是其中之一。越窑兴起于公元2世纪,至9-11世纪达到鼎盛,南宋中期停烧,延续时间长达千年以上。越窑产品以青瓷为主,多为日常生活用器;晚唐五代时所烧制“秘色瓷”一度为御用贡器,代表着越窑制瓷技艺的最高水平。唐宋时期,越窑青瓷行销海外,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乃至中东、非洲等各地的各类遗址中都有越窑青瓷的出土,东南亚海域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印坦沉船、井里汶沉船等也都发现有越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随着青瓷的外销,制瓷技术也传播到海外,如朝鲜半岛就根据越窑青瓷的烧制技术创烧出了高丽青瓷。

    三是以天童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的对外传播。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宁波繁荣的佛教文化也借助往来的商船传播到海外。日本等地的僧人在宁波登陆,前往天童寺等著名寺院学习,宁波本地的僧人也东渡日本,带去包括佛教在内的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天童寺、阿育王寺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日本僧人千光荣西从天童寺带去了临济宗禅法,被称为日本的“禅宗初祖”;永平道元从天童寺带去了曹洞宗禅法,天童寺因此被称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日本“画圣”雪舟等曾在天童寺担任首座。天童寺高僧兰溪道隆是前往日本传禅的第一位中国禅僧;无学祖元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佛教文化,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学的发展。

    四是以保国寺为代表的建筑技术的对外传播。伴随着佛教教义的传播和人员的往来,承载于佛教寺院建筑之中的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传至日本列岛及朝鲜半岛等地,对日本及韩国的佛教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建筑遗构之一保国寺大殿,具有典型的宋代南式厅堂建筑特征,作为江南地区完整的宋代木构佛寺建筑孤例见证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技艺沿海上丝绸之路在东亚板块内传播的历史,在建筑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突出的标志意义。

    ■保护利用走在前列

    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的统筹领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的专业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宁波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夯实基础工作。颁布实施《宁波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办法》,从法律法规上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对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建立定期督查通报联席会议制度,构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长效机制。稳步推进申遗点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展示提升、监测等工作。

    二是深化价值挖掘,提升展示水平。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日本东京大学等中外研究机构开设合作,深度挖掘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内涵和价值,完成研究课题十余项,出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回顾》《二十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集粹》《丝路万里存此库》等学术专著。在深化价值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陈列展陈体系。2017年12月,上林湖越窑遗址被授予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上林湖越窑遗址博物馆同步建成开馆;宁波博物馆、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等持续推出“CHINA与世界”“丝路走廊”“走进西域”“匠筑东方”“木石漂海”“港通天下”等主题陈列,引发较好社会反响。

    三是有效整合资源,加大传播力度。积极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宣传立体化格局,通过群众活动、媒体推广、网络宣传等多种形式,构建多方位、多领域、多形式的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遗宣传工作新格局。宁波先后获选“东亚文化之都”,承办“第十五届亚洲艺术节”,举办“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海丝之路(中国·宁波)文化和旅游博览会”“国际海丝港口论坛”“海丝音乐节”“中国(宁波)海丝国际戏剧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鄞州创意设计大赛”,推出“海丝文明”号专列等。此外,还策划开展了各类宣传活动,建立了世界遗产保护志愿服务队,举办了海丝故事大赛、海丝文化研学、海丝旅游推广等多项宣传活动。

    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路还很漫长,申遗的过程也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除了因保护状况较好入选的4处史迹点之外,我市还有许多同样具有重要价值的“海丝”遗产亟需重视与保护。在国家积极建构海洋文明体系、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当下,传承与弘扬“海丝”文化,无疑是宁波城市文化建设的最佳选择。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港口之一,宁波将在科学保护“海丝”遗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丝路精神,打造丝路形象,强化与联盟城市合作,共同推动海丝跨国联合申遗,发挥文化遗产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实现和平、共享、交流、互利的美好愿景。

    

    文字:王赤洲

    图片:除署名外,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