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家路村综合“智慧”室工作人员通过智慧屏了解全村情况。(严科 董惊鸿 摄) |
|
▼村干部介绍谢家路村数字治理相关情况。(顾奕君 董惊鸿 摄) |
|
▲谢家路村数字乡村服务中心。(顾奕君 董惊鸿 摄) |
近日,笔者走进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一个集综合“智慧”室、村民客厅、数字乡村服务中心于一体的“智治”管理闭环区让人耳目一新。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这是该村正在着力打造的“小板凳”工作法2.0版本,如今该村的垃圾暴露、占道无照经营、机动车违停、河道漂浮物、水位越界等情况均能实时监控并预警提醒。数字赋能,智慧治村,让该村入选日前公布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 记者 董惊鸿 实习生 顾奕君 余姚市委报道组 劳超杰 党建引领,智慧平台提升管理效率 谢家路村位于余姚市西北部,区域总面积6.08平方公里,常住在册和外来人口8000余人,如何全面有效管理,是个不小的难题。 早些年,谢家路村利用“小板凳”工作法搭建起干部与群众的连心桥,党员干部深入农户家,与群众同坐一条小板凳,面对面听民声、问民情、议民事、解民忧。“小板凳”工作法得到中组部等肯定,在全市推广。 随着近些年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上疫情管控需要,谢家路村开始积极探索智慧治村的新模式,推出党建引领的“小板凳”工作法2.0版本。 在“小板凳”1.0时期,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单一,无法与群众实时交互并第一时间处置群众的反馈意见。今年,谢家路村搭建“红锋泗门”智慧党建平台,围绕高频民生事项,搭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指尖驿站”,鼓励群众通过手机及时上传图片、音频、文字等,一键报忧喜、谈看法、提意见,党员干部则可一键反馈解难题,确保党员联户更便捷快速。 谢家路村第六党支部青年党员陈建权在走访中了解到,村民对辖区一块因权责不到位而出现管理真空的地带颇有微词,陈建权立马在“红锋泗门”智慧党建平台上反映该问题,随后流转到村里卫生线(绿化)负责人手中,并确定将派专人负责定期清理杂草。“事情这么快得到处理,让我没想到,也让我积极性提高了,最近又根据村民反馈上报了一个建桥的提议,已经在落实中。”陈建权表示。 谢家路村还将原有的4个网格细分为12个微网格,每个网格450人左右,网格长竞优上岗。总网格长严周辉工作时间一直带着专用的工作手机,每天会打开“红锋泗门”智慧党建平台,查看流转来的任务,还对村里的企业、出租房、沿街店铺、住宅、市政交通设施、占道情况等开展安全检查,在平台中上报检查情况。 如今在该智慧平台上,226名党员联户1277户,上报各类事件971件,各类意见建议317条,已解决其中310条,满意率97%以上,打破了党群联系的时空界限,使村级管理更加扁平、开放和高效。 此外,谢家路村将每月10日固定为“村民说事日”,除了在小板凳说事亭面对面交谈,村民还可通过视频直播、语音交流等方式与村领导班子、网格长共同讨论村内大小事务。 一网统筹,满足多场景智治需求 笔者在谢家路村的“数字大脑”——综合“智慧”室看到,这里集中了“红锋泗门”智慧党建平台后台、e宁波管理、出租房智能化管理、河道保洁及泵站云管理、平安村居、一键呼叫等子平台和智能设备,实现了“一屏知村情,一网管全村”。 其中,针对2020年疫情防控中“管控基本靠人、处置基本靠喊、排摸基本靠跑”等精准化管理不足问题,“平安村居”一期工程将村内480余户家庭庭院监控画面接入村综合“智慧”室,配备对讲呼叫设备及两辆全域巡逻车,向群众提供免费“看家”服务。目前该系统累计发现问题16起,处置及时率100%。 “智慧”室负责人阮银土回忆,去年底的一天上午9时许,90岁的村民严幼姑在自家庭院中不慎从轮椅上摔下来,无人发现,情况紧急。阮银土从监控中看到后,马上用对讲机“一键呼叫”联系巡逻车,3分钟就赶到现场,及时将老人送医。 主动引入社会资本,为全村650余套出租房安装智能门锁,也是谢家路村智治的创新之举。 谢家路村党委委员严科介绍,该村外来务工人员多,人员构成相对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村庄面积又大,单纯依靠网格长等人员进行检查,难免有漏网之鱼,且效率低下,安装智能门锁后,外来租户均需上传身份、工作、家庭成员情况等信息,并通过智能门锁管理APP缴纳房租、水电费等,方便了公安和村委会精准管理。 “我们正开发相关的数据库软件,以完善村庄数据库,内容涵盖党建、村庄内房屋、人员、租房、商铺、企业、道路、河道等基本信息,并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社会数据和公共数据的融合利用,夯实智慧大脑之基,为村内各项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严科说。 闭环管理,延伸数字化管理触角 如果说综合“智慧”室是村“数字大脑”,那么村民客厅和数字乡村服务中心就是数字化管理的触角,它们一头连着大脑,一头连着村民,形成事件处理的全闭环。 村民客厅是接受村民投诉和反映情况、村综合“智慧”室流转、上级政府流转、小板凳说事亭反馈等各类事项并进行分类梳理的地方。“整个过程分为收集、梳理、分发、跟踪和反馈五个环节,全部采用数字流方式进行,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严科说。 村民客厅工作人员翁维娟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各个反馈渠道收集需要处理的信息。11月8日一早,她收到了第四前哨支部书记杨玉华发的信息,称受7日晚上寒潮大风影响,戚家路江边有几棵桂花树被吹倒,请求处理还附上了照片。翁维娟将事件划拨给卫生线(绿化)相关负责人,并制作成流转单上传给村党委书记杜海军审批,审批后将文件共享至钉钉群并@相关负责人。很快,事情得到解决,相关负责人在文件上标示完成并上传照片作为凭证。 下班前,翁维娟打电话给反馈者询问其对处理结果满意与否,在得到对方肯定回复后,在文件上做了“满意”标注。“如果对方不满意,我会退回,要求相关部门重新处理。”翁维娟说,进入闭环处理的事项按照要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认真落实,否则将被标黄甚至标红警告。从今年8月31日至今,该平台已处理了六七百件群众关心的事项。 谢家路村数字乡村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户口迁移、建房审批、医保、社保、老年证办理等100余项农村高频次事项的一站式办结服务。据了解,去年该中心还添置了2台智能化自助终端,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触网”效果不理想的特殊群体,现场配备了指导专员,手把手教学。 村民客厅和数字乡村服务中心这些触角收集的村情民意,最终会将处理结果在小板凳说事亭等反馈终端传达给村民,形成闭环管理,使各类需求矛盾得到快速有效的满足和化解。 截至目前,谢家路村数字乡村服务中心、村民客厅累计办理各类涉农民生事项5475件,服务接待村民7300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