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鼓励企业加快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首台(套)引领宁波制造迈向高精尖

东方电缆的深海脐带缆打破国外垄断。(唐严 摄)

    

    

    

    

    

    记者 殷聪 通讯员 陈跃进

    

    1个国际首台(套)、18个国内首台(套)以及51个省内首台(套)产品……近日,市经信局一口气公布了70个2021年度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

    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不光有东方电缆、健信核磁等“老面孔”,也有天控五轴数控、尚进自动化等一批新兴企业。它们不仅是宁波企业聚焦核心技术攻关的见证,也是宁波装备制造加快迈向高精尖的缩影。

    

    国际首台(套) 将实现零的突破

    

    

    

    在此次公布的首台(套)名单中,由宁波健信核磁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1.5T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获得院士级专家的认可推荐,并在年度首台(套)产品评审、复核中一路高分闯关,即将成为我市获得认定的首个国际首台(套)产品。

    “能够被推荐为国际首台(套)产品,说明我们的产品已超过其他国际巨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有液氦、少液氦阶段的跟随并跑,到无液氦阶段实现超越领跑,健信核磁总经理姚海锋有些兴奋。他告诉记者,GPS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可能只意味着全球定位系统;对于医用超导磁体制造业企业来说,GPS(即通用电气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则是企业需要努力攀登的“三座大山”。

    据了解,超导磁体对于核磁共振仪来说,就像是汽车里的发动机,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零部件,约占整机成本的60%。此前,超导磁体一直被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三大巨头垄断。“在有液氦超导磁体领域,国内起步比欧美晚了20多年。可喜的是,经过不懈努力,健信核磁在2018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罗民兴认为,在新兴的无液氦超导磁体领域,国内外处于同一起跑线。经过8年的技术沉淀,健信核磁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成功研制“1.5T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完全摆脱了对液氦的依赖,已实现技术领先,成功超越“三座大山”。

    据介绍,相比于有液氦超导磁体,无液氦超导磁体采用全固态传导模式,既有超导磁体的高性能,也具备永磁体易维护的特点。原先,核磁共振仪如遇到停电或设备故障时,液氦容易挥发,使用维护成本高、维修难度大,不易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应用。而无液氦的核磁共振仪则完全摆脱了对液氦的依赖,无需维持较高的磁体内部压力,更不用担心液氦挥发问题,不仅维护费用明显降低,设备的安全性也将大幅提升,有利于推广使用、造福人类。

    “就像是相机从胶卷时代迈入数码时代,无液氦超导磁体能够全面替代有液氦超导磁体。”姚海锋说。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目前每年的核磁共振仪销售量约4000台,随着无液氦时代的到来,核磁共振仪也将迎来全面的更新换代。

    目前,健信核磁的“1.5T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已实现批量生产,待下游核磁共振仪生产企业拿到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健信核磁将迎来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国产核磁共振仪也将加快向高精尖迈进。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健信核磁的销售额已突破3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预计全年销售额突破4亿元。随着“1.5T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的批量生产,健信核磁将进一步扩大产能,并加快全球布点,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加速延伸。

    

    首台(套) 渐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鼓励企业研发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加快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产品)攻关突破,是宁波培育新的增长极、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除了健信核磁,此次新认定的69个国内、省内首台(套)产品同样也已成为宁波高端装备加速发力的新引擎。以中大力德为例,该企业的RV减速器2015年被列入省内首台(套)产品,其自主研发的谐波减速器今年又成功入围省内首台(套)产品。

    作为机器人的灵魂,减速器需要具备高精度、高负载率、高寿命、低惯性、精确定位等“十八般武艺”,极具技术难度,是真正的高精尖产品。此前,减速器市场被日本哈默纳科、纳博特斯克两大企业占据。其中,哈默纳科是谐波减速器行业龙头,纳博特斯克是RV

    

    减速器行业龙头,两家公司占据了全球工业机器人减速器约70%的市场份额。

    中大力德在国内实现了RV减速器及谐波减速器的工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打破了国际品牌在国内机器人RV减速器领域的垄断。正是凭借不断的自主创新,中大力德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7.42亿元,同比增长36.4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6909.66万元,同比增长14.89%。

    宁波海天集团首台锁模力6600吨、容模量50立方米的超大型精密注塑机,解决了中国航空航天、军工制造等行业超大型精密构件的“卡脖子”难题;东方电缆研制的大长度海洋脐带缆,摆脱了对国外深海油气勘采领域核心装备的长期依赖;宁波奥崎仪表自主研发的核电硼加热系统,被纳入中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核电技术体系,打破了国际巨头近20年的市场垄断;天生密封件的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C形密封环,产品实现替代美国进口……

    市经信局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认定320个首台(套)产品,其中国际首台套产品1个、国内首台(套)产品54个、省内首台(套)产品265个。有34家企业拥有两个及以上首台(套)产品,占首台(套)企业数量的15.6%。宁波巨神制泵实业有限公司和宁波蓝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均拥有5个首台(套)产品,高居各企业榜首。

    

    培育高端装备产业 发展沃土

    

    

    

    宁波正处于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是宁波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推动力。事实上,早在2007年,我市就出台了《宁波市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界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在国内率先开展装备首台(套)产品认定工作,重点领域涵盖重大关键及成套设备、数控装备、船舶修造、新型仪器仪表、节能环保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气专用设备、物流设备、模具以及机电设备及机械基础件等。

    “在2013年、2015年以及2020年,我市又进一步扩大了首台(套)的应用范围,将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领域重大技术装备纳入首台(套)认定范围,并增加了对国际首台(套)的认定。”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为引导企业加快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项目、产品)攻关,被认定为国际、国内首台(套)产品,企业可获得最高100万元补助,省内首台(套)产品可获得最高50万元补助。

    2017年12月,我市又启动了智能装备首台(套)保险补贴政策,借助保险杠杆效应,激励企业研发、使用首台(套)产品。去年,随着新一轮首台(套)保险补贴政策实施,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据悉,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可获保费补贴300万元。

    “有了保险兜底,公司新产品研发变得更有底气。”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励勇日前告诉记者,作为首批投保宁波智能装备首台(套)保险的企业之一,天生密封件加快了核级静密封单片的研发速度,良好的市场回报,加上积极的政策引导和风险兜底,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研发创新热情。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天生密封件、鑫高益、东方电缆3家企业的7个项目获得中央财政首台(套)保险补偿资金1225.28万元,投保装备价值5.11亿元,涉及保险金额5.11亿元。自2017年实施首轮保险补贴政策以来,全市有132个首台(套)装备产品累计获得市级财政保险补贴资金741.12万元,投保装备价值3.09亿元,保险金额3.09亿元,涉及保险金额926.64万元。

    借力首台(套)保险这一“助跑器”,部分产品成功突破市场化初期推广应用瓶颈,越来越多的首台(套)产品迅速获得市场认可,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弘讯科技的SANDAL控制系统、博信机械的高强精密压力机、新容电器的高比能高压金属化聚丙烯脉冲电容器等产品,销售数量实现成倍增长,销售超越市场预期。

    “首台(套)保险打破了传统的保险补偿模式,通过保险背书帮助研发企业推广应用首台(套)产品,既提高了用户单位对产品质量

    

    保障的预期,也能大幅降低研发企业后期维护成本,从而激励企业加快首台(套)产品创新突破步伐,助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随着培育环境进一步优化,宁波高端装备产业也已迈上新的台阶。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市高端装备产业实现增加值1042.3亿元,同比增长16.7%。

    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以高端装备为基础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断涌现,数据显示,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29.5%,新产品产值率达34%。以高端装备产业为突破口,宁波正朝着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制造强市加速迈进。

    成功入围省内首台(套)产品后,今年力劲科技完成了9000吨超大型压铸单元的全球首发。(殷聪 摄)

    中科莱恩的全自动漆包线包装集成系统在2018年被评为省内首台(套)产品。(徐能 摄)

    借助首台(套)政策,宁波高端装备产业不断发力。(殷聪 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