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生在镇海安远炮台聆听道德模范张兆虎讲述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历史 |
|
小学生参观朱枫烈士纪念楼 |
|
蛟川双语小学孩子们走进镇海海防历史纪念馆进行沉浸式体验 |
|
青少年在张人亚党章学堂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
|
北仑学校通过研学方式,组织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事迹 |
|
学生们参观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码头 |
记者 蒋炜宁 通讯员 胡艳 杨阳 文/摄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持续奋斗。一方面,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另一方面时代环境多元激荡,急需廓清学生思想迷雾,校准价值航向。 如何才能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学校必须对这一时代命题做出积极应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这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饱含深刻的教育意义,正是助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甬城各所学校纷纷挖掘资源,充分发挥特长优势,牢牢守住“红色根脉”,为青少年学生注入红色基因。 汇聚红色校园之力 唱响思政课“主旋律” 在镇海中学美丽静谧的校园里,有着28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一届届朝气蓬勃的年青学子,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感受着厚重历史,传承着红色基因。 将红色基因熔铸在“第一课”。在“英烈伴读”红色长廊,红色特工朱枫、隐蔽战线英雄张困斋、爱国志士柔石等英烈事迹荡气回肠,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校长寄语,围绕“爱国主义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百年奋进党史教育”等主题,引导学生不忘初心,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校“每一堂课”都是思政大课堂,学校融合高中语文、历史、地理等各学科教学,开设思政校本课程,《海防重镇的历史演进》《近代抗侮护国战争史实》《党建星火传承》《当代国际政治风云》等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欢。“纪念‘一二·九’运动系列活动”“国家公祭日我悼念”“朱枫楼前成人礼”等活动,促进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校长致辞送谏言、教师发言祝成长、学子感恩展未来……用红色梦想激励即将走出校门的每一个孩子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虞成龙校友在高考结束后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韩新叶等20余名师生也相继作了器官捐赠登记。疫情期间,校友和在校师生积极捐款捐物,该校被评为全省抗疫先进集体。“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镇海中学学子的价值观。 位于宁海的柔石中学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学校先后建成柔石像、柔石亭、柔石纪念碑、柔石文化室等建筑设施,这些都成了该校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依托。在柔石像前举行悼念活动,为柔石文化室增加影像播放设备,新增柔石相关书籍200余本,建立并完善图书借阅制度和图书漂流制度;在校园中增设红色文化宣传橱窗;设立“青春向党”校园广播站,由学生会主导,定期播送革命故事、红色歌曲,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柔石中学开设了柔石革命文化主题的特色选修课程,引导学生了解柔石所处的时代特点、文学成就以及他的思想品格。在柔石故居纪念馆,柔中学子听解说、读史料、看壁画,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回顾柔石先生革命斗争发展的历程,重温烈士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挖掘本土红色资源 厚植爱国情怀 鄞州区大嵩江畔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咸祥中学积极挖掘红色资源,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学校选择了第一次浙东农民暴动旧址罗浦暴动纪念碑、宋朝海防历史名村横山村、宁波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沙文求烈士故居、鄞州区人才爱国奋斗红色教育基地等,作为学校研学的基地。 恩格斯说过,“只有热爱家乡,才能热爱祖国。”作为中共首部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母校——北仑霞浦学校,依托人亚母校、人亚故里这些独特的红色资源,有序推进“人亚学堂”红色研学的课程实践。406班学生开展“平凡的伟大”研学,聚焦张人亚的学生时代,获取相关信息,在收集资料中建立起对张人亚的初步认识。 五年级下册的道法书中提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与现在的生活相距甚远,孩子们在感悟革命者精神方面有较大难度。为此,海曙中心小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场馆课程。该校在宁波教育博物馆,开展红色教育。最安静又最心潮澎湃的莫过于教育英烈组的汇报展示,学生以数据统计图的形式,罗列了抗日战争时期宁波教育英烈的数量、党员身份、牺牲时的年龄和时间等,发现这些革命烈士大都二十几岁献身革命。这一刻,学生和老师内心激荡的不仅仅是对教坛英烈的敬意,还有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 只是把学生带到场馆走走看看,还远远不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们把自身融入波澜壮阔的历史潮流,将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显然,这些英雄人物逐渐走进了学生们的心里。 海曙区李兴贵中学向孩子们发起了征集传家宝的号令,短短数天共征集到143件红色传家宝,有纪念章、像章、日常费用记录本……每一件传家宝背后都蕴含着动人的红色故事。 702班周臻毅同学的红色传家宝是“外婆的党费记录本”。泛黄的纸张记录的缴费信息,见证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忠诚和党性自觉。707班郑安其同学的红色传家宝是一张承载着外公参军记忆的部队老照片。各家各户的红色传家宝讲述着一段段温暖感人的故事,传递着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值得永续传承、世代发扬。学校将遴选出来的100件红色传家宝陈列展示,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深受教育。 在行万里路中 根植红色基因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余姚红色文化深厚,以余姚梁弄为中心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 余姚中学用“模拟长征”来破解思政教育难题。该校“模拟长征”40公里远足活动开始于2013年,学校相关人员结合余姚地形和长征地形,设计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线路。尽量融入长征的元素,如将班级的队伍按照红军的编制进行整编;学生穿着红军制服;沿途播放和演奏长征革命歌曲;纪念证书里编入长征革命歌曲,到达梁弄烈士陵园举行纪念仪式;到达终点举行签名和会师仪式。 参加“模拟长征”的大多为高二学生,行进的线路要走9小时以上,让学生体验长征的艰辛。600余名学生早上6时30分出发,一开始心情激动,斗志昂扬,但3个小时后,两腿酸痛,有的脚上已经磨出了水泡,有的双脚肿胀;后面还有近6个小时的路程,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到达烈士陵园,举行纪念仪式,学生们深深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宁波中学的重走抗战内迁之路的研学已连续开展5次。这所百年名校在抗战炮火中辗转鄞州胡家坟、嵊州太平村、嵊州玠溪村、磐安大皿村,有着一段流亡办学的艰难历程。 在嵊州太平村,研学小组成员参观了一座祠堂,抗战时期这里是宁中办学场所;在嵊州玠溪村,当地村民把自家房子腾出来给宁中师生住,而师生们每天早起就把铺盖打包,做好“随时搬迁”的准备,体会到抗战时期师生们“存死的心,走活的路”的信念与勇气。 在磐安大皿村,村民们亲切地说起宁波中学在当地办学的故事。这段历史在这个小村庄代代相传,参加研学的孩子们为母校的奋斗历史感到自豪。 当年,宁中内迁途中招收很多当地学生。如今,通过开展研学活动,宁中加深了与抗战时期内迁办学地的联系,并开展反哺活动。5年前,宁中在双峰乡小学成立宁波中学赵仲苏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时至今日,已经捐赠万余元及近一万元的文体用品、书籍材料等。这些捐赠钱物来自学校每年春季的爱心义卖。此外,师生们以书信交流、寄送物品等方式与内迁办学地部分学生建立长期的结对关系,已经持续了5年。 如今磐安县大皿村已经在筹建宁波中学磐安内迁纪念馆,红色根脉越扎越深,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