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去日已远 翰墨寄深情

——记宁波籍山水画大家徐英槐

《赤壁夜泛》局部

《三峡记游》局部

徐英槐为观众在画册上签名
(陈青 徐良 摄)

徐英槐(左)在展厅拍摄作品(陈青 徐良 摄)

    

    

    

    

    

    

    陈青 徐良

    

    今年秋天,著名中国画家徐英槐再次回到老家,参加宁波美术馆举办的“博观·游履——徐英槐捐赠作品陈列展”。开幕式结束后,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拿起手机拍摄展厅里挂着的画作,“宁波是我的出生地,我到外面后忘不了宁波,把这些画捐给宁波美术馆是应该的,希望能对年轻画家有点帮助。”浓浓乡音中带着浓浓的感情。

    2013年,徐英槐暌违宁波55年后首次回故乡举办画展,在宁波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此后,他先后三次无偿捐赠作品给宁波美术馆,最近一次在2019年,共计12件。本次展出的即是这些捐赠作品,包括《三峡记游》《赤壁泛舟》《壶口瀑布》等佳作。这些作品集中创作于2011年至2012年,多是描绘祖国的大江、峡谷、岩壁、瀑布等自然景观的巨幅画作,磅礴气势,袭人眼球,超大的尺幅体现他驾驭大画的能力和深厚的艺术根基。

    

    浙派山水画代表人物之一

    

    

    徐英槐出生于1937年,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科,为著名山水画家陆俨少先生的高徒,曾受教于潘天寿先生。

    浙江中国画界有集体创作的传统,“莫干山创作组”“两江(新安江、富春江)创作组”到后来的“三江创作组”——这些创作组的存在与发展,见证了浙江中国画走过的历程。徐英槐曾是“两江创作组”骨干成员之一,也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画院一级美术师。

    作为浙派山水画代表人物之一,徐英槐以坚实的传统功底与广泛的生活经历,从艺50余载,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作品清新雅正、意境悠远,画中的笔墨或细腻湿润或磅礴大气,画面既含局部的淡雅精细,又兼整体的错落有致。无论是宏幅巨作还是斗方小品,均深厚充实并洋溢着清新的气息和现实生活的魅力与美感。

    《黄山迎客松》曾印发500余万份,成为徐英槐家喻户晓的代表作。为纪念兴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1995年,徐英槐与童中焘、孔仲起、卓鹤君合作而成的《长江万里图》,是101幅“中国三峡百景图”中最大的一幅。《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徐英槐的又一代表作,借词人感怀,写山水幽情,景物空灵,玩味无穷,曾蜚声日本,为藏家所钟情。

    山石、树林、云水、亭榭,徐英槐的山水画笔精墨妙,意境深远,闪耀着文人画艺术的灿烂光辉,作品被国内各大艺术机构争相收藏。一位日本著名艺术家曾说,徐英槐的水墨山水,具有中国画传统的功力,其内中秀逸出来的高雅清新的格调,蕴含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著名艺术评论家余洁在《一个可观可游的山水画世界》一文中写道:徐英槐的山水画创作,以扎实的传统技法为基础,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文学、历史、美学等中国文化的生命内涵,他创造了一个既清新淡雅,又苍润峻厚的艺术天地。

    徐英槐是一位“知”“行”合一的艺术家,几十年来在从事山水画创作的同时,潜心于画理和画法的研究,对中国绘画史上一些似曾定论的观点和问题,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并运用到绘画创作中,陆续出版了《徐英槐山水画集》(一、二、三、四册)、《中国山水画谱》(合著)以及《山水画起步》《中国山水画史略》《中国古代山水画家董源》《听风堂文集》等专著。

    “本人系山水画者,原无写书想法。数十年来的山水画创作,不免要翻阅一些古代画论或画史方面的著作。每有所阅,总是欣喜与感慨并存,盖因论述精博,读后对创作多有补益;亦因某些记载上的错误,或因作者的随意发挥而产生种种认识上的矛盾,使人困惑不解。因此,常有纠其谬误,使之清源正本的想法。”在《中国山水画史略》的前言中,徐英槐这样表达创作初衷。他还说,中国古代绘画论著文义精深且所及广博,纠误所涉范围更广,为此望而却步,犹豫了两年不敢动笔。

    可当再读绘画论著时,他发觉疑点愈积愈多,纠误的想法亦随着疑虑的增多而更觉迫切,“于是阅读有关经、史之作及古代各种笔记,着手从事写作。”

    从1995年起至1998年仲夏,徐英槐陆续完成对“日月山形图”“大同殿画壁”“关于李成的功名”“南北宗说”等十余则疑点的澄清。同时,他发现,中国远古绘画本已存在原始山水画及山水画的局部形态,并发现山水画从人物画的配景中脱离出来,独立成为一种新的画科,得益于道家学说的盛行,即“老庄炽盛,山水乃滋”。

    《在中国山水画史略》中,他又自远古社会至清末,对山水画的发展、重要画家的绘画作风与艺术成就等,作了全面阐述,并提出了很多新观点。

    著名艺术评论家余洁认为,从徐英槐的著作里那些考证翔实、证据确凿、思辨合理的论析中,可见他精于画史、画理和画法的研究,从中体现出他的真知灼见与非凡才气。他的这些对中国山水画的研究成果,显然不是一时的,而是长期以来对中国山水画研究与探索的结果。

    徐英槐以十余年之功完成的理论专著《中国山水画史略》,史实与说理交融,总结与创新并举,嘉惠于一代又一代学子。文艺评论家、中国美院客座教授曹工化在评论徐英槐的画论与画作时感慨:徐英槐是“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真正知识分子──也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情怀。他对于中国画与中国文化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可推卸也不想推卸的责任感。

    “画画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博观·游履——徐英槐捐赠作品陈列展”开幕式现场,甬上书画名家来了不少。著名画家陈承豹说,徐英槐老师的成就很高,现场看到的大画画得很到位,“他深入生活,中年七上黄山,九赴雁荡,走遍五岳,历经万水千山;晚年老当益壮遨游北美、西欧、北非、大洋洲等地的10多个国家,拓宽了山水画创作的视野。徐老师传统功力深厚,不仅重视生活积累,还能融合各种流派的特长,自成一派,风格明显。”

    徐英槐在致辞时说:“山水画创作是一项需要长期磨练、不断攀登、很辛苦的工作,需要苦练基本功,要跑遍名山大川,要读万卷书,也就是董其昌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他说,对于读万卷书,有的人可能不解,不理解读书对山水画创作的作用。“山水画可贵之处在于要有画外意境,不读书,意境就出不了,更出不了好的意境。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潘天寿和陆俨少老师共同要求我们,画画是次要的,读书是主要的,读好书、多读书才能画好画,才能出山水画的意境。”

    大学时代,潘天寿和陆俨少两位大师“不要只是画画,还要多读书,这样你们将来才不是一名画匠,而是一位画家”的话语,对他影响很大。在画画之余,徐英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尤其是多读中外名著,思想境界不一样了,画画的构图、意境也不一样了。”

    求诸实境,行万里路。“博观·游履——徐英槐捐赠作品陈列展”上的作品,都是徐英槐造访之后创作而成。“这些作品的创作地点我都到过,不是凭空涂抹的。譬如画《黄山迎客松》,我到过黄山7次,对黄山很熟悉。我到过长江三峡,当时的三峡气势很雄伟,景色很秀丽。我还到过赤壁等地。”

    此次展出的作品多是描绘祖国的大江、峡谷、岩壁、瀑布等自然景观的巨幅画作,磅礴气势,袭人眼球。超大的尺幅足以体现他驾驭大画的能力和深厚的艺术根基。“寻山”“问道”“放舟”“溯源”四个版块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以求在山水豁达间,溯源民族文化,悟得人生真谛。

    著名艺术评论家余洁认为,形成徐英槐独特画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有很好的文学修养,特别是对古文的痴迷,他对唐诗、宋词颇有研究,在文、史、经、哲方面,都下过很大功夫,尤其是对《尚书》等,痴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纵观中国绘画史,文人画历经唐、宋、元而至明、清,蔚为大观,成为中国文化的最高峰,代表着整个中国的艺术精神,因为只有品德才学极高的文人才能成为优秀画家。“读万卷书以求得广博丰富的学识修养是徐英槐成功的关键。我们完全可以说,徐英槐的画是一种高品位的纯正文人画。他不但是一位诗书画俱精的文人画家,而且开创了一个画理与画法相结合、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传统表现现代的山水画世界,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家。”余洁说。

    心怀故乡三次捐赠画作

    徐英槐是一位心系桑梓、慷慨回馈故乡的“阿拉宁波人”。2013年,他第一次在宁波美术馆办个展,带来的是艺术家的谦逊和真诚。“我离开宁波已经55年了,一次回乡,一次激动,宁波实在变得太快太美。异乡虽好,但毕竟是异乡,一山一水总觉得没有宁波亲切、美好,因为她是我的故乡。”他说,自己决定向家乡作汇报时,担心业务能否得到乡亲们的认可。“而今我年逾古稀,打量以后的艺程,恐不如以前能从容以对,于是坦然处之,不计佳拙,将现有的都付诸壁上了。”

    为了第一次回乡展,徐英槐历时两年精心创作了80幅山水画。“除诗意画外,所绘多是我曾到过的地方。中国画要创新,但创新后还必须是中国画,这就需要有坚实的传统功底与广泛的生活经历,即饱游名山大川。此两者是我五十余年来的基本生活内容,或可谓不计寒暑,无所懈怠,但性情愚钝,不尽如人意。”

    这位对家乡有着不可磨灭情感的艺术家,小时候生活在鄞州云龙镇前徐村。故乡的山水给了他创作的源泉,他画了很多关于家乡的作品,“光是关于‘天童’这一题材的作品就数不清了”,徐英槐激动地表示,“人过七十,当不会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似尚有余热可用,这也是我画展的希望所在:通过画展,求得乡亲们的批评意见,以资再造。”那一次展览,徐英槐向宁波美术馆捐赠了作品《湖上人家》,画的是东钱湖湖景,并钤印“鄞东后学”。

    今年的“博观·游履——徐英槐捐赠作品陈列展”,是他在宁波美术馆的第二次个展。开幕式上,徐英槐回顾了在浙东中学(今宁波四中)、效实中学求学,美院毕业后分配到都锦生丝织厂画中国画等经历。“宁波是我老家,在外忘不了宁波,一到宁波觉得很开心,宁波培养了我,我应该回报宁波。”徐英槐说展出的作品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自己垂垂老矣,已经力不从心了,“希望这些作品对青年山水画作者有所借鉴作用,也希望宁波能把青年画家向外推荐”。

    徐英槐三次捐赠作品给宁波美术馆,目前馆内藏有他的25件作品。宁波美术馆学术典藏部主任孙周说,徐先生最早的捐赠应该在宁波美术馆开馆时期。“当时宁波市有关部门组织宁波籍的浙派画家如童中焘、孔仲起、徐英槐等,去东钱湖、鼓楼、月湖、天一阁等地写生,创作了一批作品,徐英槐老师有两件作品。”

    说起徐英槐在“博观·游履”展上亲自拿着手机拍摄画作,孙周表示,展出的作品,如《黄山登道》《黄山迎客松》《西南记行》《雁荡小龙湫》《三峡记游》《赤壁夜泛》《壶口瀑布》等,或高4米多,或宽近5米,属于超大画作,装裱后挂在展厅,有的是第一次以全貌与观众见面。“甚至也是徐老师自己的‘第一面’,因为家里展不开这么大幅的作品,所以他有点激动。徐老师是一位特别低调的艺术家,他的捐赠是无偿的,当时连展览、表彰都谢绝了。去年,宁波美术馆再次跟他商讨是不是举办一次展览,徐老师终于答应了,同时要求不要太隆重。”

    宁波美术馆馆长张维萍说,在宁波美术馆目前的收藏体系中,宁波籍艺术家的作品是基础,这其中的许多作品由作者捐赠。徐英槐先生为夯实这一收藏体系的根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举办徐英槐先生的个人捐赠作品展,是为弘扬他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展现他浓烈的爱乡情怀,感谢他积极支持家乡美术事业发展的大爱之举,激励公众参与到宁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热潮中来,为推动实现全市人民普遍达到精神自信自强、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的目标奉献才智。”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