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看视频 |
记 者 张凯凯 通讯员 钟 鑫 陈杨榀 在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科创这部“发动机”一经启动,便从未停歇——近日,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成功获批“精密电磁控制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填补了我市电磁精密控制技术省级科研平台的空白。该中心将依托研究院磁悬浮装备中心进行建设,瞄准碳达峰碳中和所需的高效节能装备,以及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的磁屏蔽关键技术,为“十四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落户宁波短短3年多时间,一项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企业。无论是科学研究的“最先一公里”,还是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这一科创策源地,正源源不断向宁波、浙江、长三角乃至全国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澎湃能量。 研究院落地的“宁波速度” 2018年3月,宁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约共建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 仿佛拔节的春笋、离弦的利箭,自此,地方与学校“心相通、势相聚、力相合”,共同“跑”出研究院落地的“宁波速度”。 同年5月,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注册完成;6月,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揭牌,6个创新研究中心建设正式启动。短短几个月时间,地方和学校共同组成的筹建人员全部到位,开办经费拨付到账,筹建人员住宿、临时办公用房、交通等后勤保障迅速落实。 2019年3月,为6个创新研究中心定制的4.8万平方米新建实验科研用房在梅山岛全面动工。一年后,5.2万平方米的教学生活用房开工建设,今年3月,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正式入园。 这样的效率,不由得让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何莎由衷感慨:“真可谓‘政通人和’!” 在“宁波速度”的带动下,研究院创新“引擎”动力澎湃。按照“边建设、边运营、边攻关”的决策,北航研究团队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实现了从挂牌到出成果的跨越。新型复合材料、智能协同制造、新能源汽车、精密仪器、机载机电系统……宁波制造业提质升级的“策源地”在此诞生。 “北航校训是‘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而宁波是‘知行合一’精神的发源地,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的诞生,从一开始就蕴含着双方理念和文化传承的共鸣。”何莎告诉记者,北航具有高端技术策源优势,宁波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需求互补、使命一致的双方,必能保持蓬勃的发展速度,碰撞出更为璀璨的火花。 空天之梦照进现实 “明年,由我们创新研发的两性柔性传感器件,将搭载火箭前往中国空间站,为卫星表面温度传感提供技术支持。”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特聘教授李宇航告诉记者。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中,“促进宁波产业转型和培育航空航天新兴产业”这一发展愿景分外清晰。空天之梦,正随着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的落地扎根靠近现实,路径也愈发清晰。 在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房建成院士的带领下,研究院团队正在研制目前世界上角动量最大的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为我国未来大型空间站提供保障。而此前,团队成员已采用高精度磁悬浮支承技术和高速高效电机驱动技术,将惯性执行机构的摩擦力矩和振动减小了两个数量级,并且延长了寿命。 “目前,我们已集聚各类人才264名,承担市级以上项目近30个,申请发明专利130余项,授权9项。未来,更多‘宁波制造’的核心技术,有望应用于中国空间站。也会有更多技术脱胎于航空航天领域,为群众带来高品质生活。”副院长虞刚刚说。 王华明院士领衔的高端工模具中心、徐惠彬院士领衔的轻质材料中心、闫楚良院士和向锦武院士领衔的飞行器与动力中心、郑志明院士领衔的高精尖制造中心、房建成院士领衔的磁悬浮装备中心、焦宗夏院长领衔的先进机载中心……随着6个高标准实验室的建成投用,眼下,一支支高端团队携项目纷至沓来,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的创新策源力极速攀升,创新步伐也愈发坚定。 聚焦航空航天发动机轴承材料及表面技术、高性能低成本先进轻量化材料应用和高纯靶材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和成果转化;聚焦长航无人机、微小型飞行器、智能共形传感技术、新能源与新动力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六大创新研究中心的未来科研方向于普通人而言晦涩难懂,但不可忽略的是字里行间隐约透射的星海之光。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接到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的需求后,整整一个月,研究院高端工模具中心的博士后齐士杰“泡”在企业生产一线。从材料、结构设计的角度定量分析模具开裂、漏水原因,厘清模具局部特征损伤机理,研究大型结构件开裂的预测方法……服务企业的一年多时间里,齐士杰真把论文写在了一线。 截至目前,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累计走访了130余家宁波企业,在技术服务、成果转化、项目课题联合申报、人才培养、联合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已签订各类项目合作合同30余个,与吉利集团、宁波旭升、宁波柯力、宁波圣龙汽车、菲仕电机、浙江华塑、九胜科技、宁波臻至等行业龙头、单项冠军及“小巨人”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 成果转化是研究院的主要定位。广拓“最后一公里”空间,越来越多创新之种扎根宁波产业,以才智浇灌,开花结果。 “我们常说,底盘减重1公斤,汽车减排10公斤。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当下,汽车轻量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院工程师王磊指着铝制的汽车前副车架介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研究团队通过材料、工艺、装备、产品“四位一体”研发,最终成功实现了铝制车架减重10%的突破。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高飞、郭伟博士与吉利汽车、菲仕电机、杜亚电机等宁波龙头企业合作,以算法、传感设备等方面的创新,实现高端装备可靠性监测和智能运维;万凯迪博士牵头开展面向无人机、小型客机的氢燃料发动机研究,为尚处萌芽期的宁波氢能源新兴产业“储能”…… 经研究院、企业、地方政府三方通力合作,研究院可以便捷地同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与中小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合作期间,研究院还可以派科研人员进驻企业,为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支持,真正赋能地方发展。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作为宁波市“栽树工程”结下的硕果,研究院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国际交流”方面持续发力,为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