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2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凉山三河村——

“红色根脉”绽新枝

——宁波横坎头村、凉山三河村的共同富裕实践

热烈日作

黄彭勋(右一)

李 凯

黄科威

12月1日,横坎头和三河村通过视频连线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三河村村民跳起了达体舞。

扫描二维码,观看本次全媒体策划更多内容,欢迎大家在专题留言,为共同富裕支招。

    横坎头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心所在地,曾是一个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比较低的经济薄弱村。这些年,依托红色旅游、绿色资源,横坎头村真正走上了全面小康道路,获得“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2020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超1000万元。

    三河村位于四川大凉山深处,平均海拔2520米,此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2户共816人,一度“穷得让人心痛”。如今,依托独特自然条件,三河村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上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全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8年的4615.5元提升至2020年的11245元,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今年5月,在新一轮东西部对口协作中,横坎头村与三河村“结对”。

    

    

    

    

    

    

    

    11月30日,寒潮裹袭下,四川大凉山飘起了雪花。

    “这个弯是进村必经之地,视线停留时间长,是放置广告牌的好地方。”通往三河村的垭口上,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对村党支部副书记洛古有格说,“这是我们和横坎头村的第一个合作项目,一定要选好位置。”

    眼下,正是彝族新年,但李凯他们仍加班加点勘察选点,在风雪中干得热火朝天。

    

    一条暖心路 点亮共富灯

    

    

    

    走进三河村,表达感激和赞美的“习总书记卡莎莎,彝家新居瓦吉瓦”标语在青瓦黄墙的新房上尤为醒目。

    三河村老百姓“一步跨千年”搬进新居,心中充满感激。“2018年2月11日,总书记和老乡围坐在火塘边,为脱贫攻坚把脉问诊,坚定了大伙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李凯说,乡亲将总书记走进村庄的那条路叫作“黑拱噶”,也就是“暖心路”。

    三河村有条暖心路,横坎头有座家书馆。

    “‘15年前到你们村的情景我都记得,我一直惦记着乡亲们’,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村里传达,大家听到这一句时,流下了幸福的眼泪,大家把与总书记往来的书信称为‘家书’。”横坎头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说。

    “横坎头是浙东抗日根据地中心所在地,很多游客专程来参观家书馆、浙东区党委旧址群,这是发展红色旅游最为宝贵的财富。”今年10月,洛古有格来到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迫不及待地将“成功秘诀”和盘托出。

    “三河村建好了村史馆,照片和实物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记录了总书记对彝族山寨的关怀。”洛古有格赶紧介绍。

    赓续红色血脉,发展红色旅游。“暖心路、村史馆、家书馆,不只记录脱贫历程,更是给我们的精神加满油,点亮奔向共同富裕之路。”微信里,黄科威对李凯说。

    一块广告牌

    搭建共富桥

    “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这是总书记给我们指引的方向,横坎头村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和科威大哥讨论最多的是发展项目。”李凯告诉记者。

    无论多晚,只要有新的想法或建议就会第一时间联系,他们的微信成了“热线”。

    横坎头位于四明山腹地,三河村地处大凉山深处,曾经都是贫困村。“横坎头率先发展以樱桃为代表的小水果产业,依托红色旅游资源,逐步发展水果采摘、农家乐、教育培训等产业。‘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总书记给横坎头的指引也完全适用三河村。”黄科威把横坎头的小康“锦囊”告诉了李凯。

    如今,三河村也种植了草莓、云木香、花椒、冬桃等特色农作物。“3年后预计可实现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还能带动采摘游和农家乐等产业。”李凯信心满满。

    三河村已是四川乡村旅游重点村。“我去三河村时发现,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蕴藏着大商机。”回宁波后,黄科威召集村党委成员展开头脑风暴,“横坎头出资,在三河村竖起广告牌,打通‘客流’转化成‘真金白银’的渠道。”设想一传到凉山,就有企业前来接洽广告投放。

    思路决定出路。广告牌不只是一个商业项目,更是一次理念冲击。“如何用市场化手段将资源变现,东部‘老大哥’带给我们的是震撼。”李凯感慨。

    12月1日,在两地村民见证下,两村通过云签约方式成立合资公司,双方将在党建共建、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以及人才培训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推进产业强、村民富、新村美。

    一句励志话

    托起共富梦

    “要培养本地人才,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总书记在三河村殷殷嘱托。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

    在横坎头,咖啡吧、民宿、电商和教育等产业,都由年轻人经营。“共同富裕,从‘励志’破题,让有想法、有闯劲的年轻人加入乡村振兴。”这是横坎头村“90后”党员黄徐洁想对三河村年轻人说的话。黄徐洁在德国拿到硕士学位后回到大山里,开起“升级版”农家乐。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洛古有格是三河村仅有的几名大学生之一,辞职回乡养殖乌金猪。“辛辛苦苦供你读书,就是希望你走出大山,你却跑回来养猪!”当时他母亲气得直哭。如今,洛古有格不但是村里的致富明星,还成为共同富裕的带头人。

    “三河村将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打造彝族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李凯说,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人才是“短板”。

    三河村求才若渴,横坎头雪中送炭!明年初,8名彝族青年将来横坎头工作学习。“晚上在红村剧场表演彝族歌舞,白天售卖凉山农产品和工艺品,闲暇时和村民交流水果种植技术,这是两村之间人员、文化、商贸和技术的一次全面交流。”邱民波说。

    “去横坎头学习的人选已基本确定,他们会带回来新技能、新理念,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洛古有格说。

    前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历史的转弯处,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横坎头村和三河村从未如此有力量,如此有信心。

    

    

    

    火塘边,小小梦想已燎原

    

    

    

    

    

    

    初冬清晨,雾凇漫山遍野。三河村阿基社幼教点辅导员热烈日作特地调了半天班,搭车翻过道道山梁,准备和远道而来的记者,好好唠一唠“总书记家访”的往事。

    “那天,我是站在门口迎接总书记的。”她骄傲地对记者说。

    热烈日作今年25岁。18年前,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的左下肢。没过几年,父亲又不幸离世。为了生计,母亲节列俄阿木常年在外打工,把她和弟弟交给了奶奶。后来,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她安上了义肢,还到成都龙泉驿红十字卫校上学,成了三河村少有的“文化人”。

    2018年2月,在自家的火塘边,当总书记和乡亲们围坐在一块拉起家常,年轻的热烈日作被一种热烈的气氛鼓舞着、振奋着,她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梦想:“想回到村里幼教点当辅导员,教孩子学好普通话,养成好习惯。”

    热烈日作没有想到,自己的小小梦想,不仅赢得了总书记的“点赞”,还无意间成为总书记开出的“脱贫药方”的引子,“总书记说‘要培养本地人才,引导广大村民学文化、学技能,提高本领,还要移风易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像火塘一样温暖,激励着热烈日作不断前行。2018年4月,她顺利通过了县教育局考试,在三河村当上了一名兼通彝语和汉语的幼儿园辅导员。热烈日作笑着说,她教孩子说普通话,从简单的问好到唱儿歌、学写自己的名字……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更多彝区的孩子受益,成为点亮大凉山未来的新希望。

    火塘边的故事还在延续。“现在家里生活好了,妈妈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她还通过了民宿管家培训,等着疫情结束到横坎头村去交流学习呢!”热烈日作说。

    

    

    宁波横坎头村——

    水库畔,百丈农家成“网红”

    

    

    

    

    

    

    初冬,百丈水库的清水顺流而下哗哗作响,阳光温柔地洒进百丈农家的餐厅。“你们要的点心来啦!”百丈农家的负责人黄彭勋端着油盐麦果进来,一桌客人的目光齐刷刷转向他手中的盘子。

    百丈农家是“浙东红村”的网红农家乐。“这条路真的走对了。”黄彭勋妻子陈三妹告诉记者,“村庄发展红色旅游,我们跟着沾光,生意越来越好。”

    2003年,横坎头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当时的村党委书记张志灿找到黄彭勋,“你妻子厨艺那么好,你们回来开农家乐吧。”想起村里闭塞的交通、泥泞的小路,黄彭勋摇摇头。

    2006年,张志灿第三次去请黄彭勋。彼时,随着横坎头村发展小水果产业,樱桃、杨梅挂满枝头;浙东区党委旧址也修缮一新,游客纷至沓来。“我正要找你,我想回家开农家乐。”黄彭勋的转变水到渠成。

    红色旅游给农家乐带来客源,百丈农家依托绿水青山走上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我们只用梁弄当地出产的蔬菜,果蔬从田头到桌头,用不了几个小时。农家养的土鸡、百丈水库的鱼头、四明湖的鱼虾,都是客人必点的。”黄彭勋感慨地说,百丈农家的发展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好的例证。

    为提高知名度,黄彭勋继续在“特色”上做文章。百丈农家推出了油盐麦果和忆苦思甜汤。能吃苦也会动脑筋的一家人,原本靠外出打工赚取微薄收入,如今靠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年收入几十万元。

    “共同富裕,就是要党员带着群众干,党员做给群众看。”如今,横坎头村有7家农家乐。已经71岁的黄彭勋筹划农家乐的升级版,为村民探索新的致富道路。

    

    先富带后富,制度来开路

    

    

    横坎头村与三河村跨越千山万水,开启结对帮扶、共同富裕新征程。横坎头村作为先富起来的代表,拥有丰富的经验与资源,但要从一开始就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有条不紊地开展协作。

    首先,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制度优越性,特别是发扬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横坎头村也曾贫困过,但正是村党支部坚强有力、领导有方,团结带领广大村民走出了一条立足自身的先富之路。横坎头村要将基层建设的经验带到三河村,探索一条党建引领、东西部协作的新路径。

    其次,要探索建立因地制宜的协作制度。横坎头村可以转移到三河村的合作资源与项目虽然多,但最重要的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绿色发展、生态致富的总经验下,复制、转移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民营经济的先进经验,建立、巩固股份合作制等先富带后富的制度体系。

    最后,要全面建立多方位的激励制度。结对协作、共同富裕,关键在人。横坎头村和三河村要探索建立科学的激励制度,激发两地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吸引广大年轻人参与到这场先富带后富、同走共富路的伟大实践中来。

    (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农贵新)

    

    先进变共进,特色要鲜明

    

    

    近年来,横坎头村与三河村在总书记的亲自关怀和指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两村携手共进,践行共同富裕,是推动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积极探索。

    总书记给横坎头确立了“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的发展方略,我认为完全可复制到三河村。总书记到三河村走访,让大凉山成为人们向往的红色之地,可以打造展示脱贫攻坚成果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基地。三河村群山环抱,夏季气候凉爽、冬季云遮雾绕,具备打造避暑康养胜地的潜质。这里还有冬桃、花椒、圆根、土豆、苞米和牛羊,绿色农特产品资源丰富。

    从产业协作的角度来看,横坎头村和三河村,一个温暖湿润,一个冷凉干燥,两地的产业类型各不相同,互补性非常强。三河村可以突出“人无我有”错季牌、“人有我特”特色牌和“人有我优”品质牌,将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盛夏季节不能生长的喜凉性蔬菜和高海拔地区晚季节水果销售到包括宁波在内的东部沿海地区。

    (四川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推广研究员 杨挺)

    

    

    今年热播剧《觉醒年代》火出圈后,有人问有续集吗?网友答:你此刻的幸福生活便是续集!

    何其有幸,我们正亲历这精彩续集。在三河村采访,村民节列俄阿木的新居和曾经住过的老房子是必到“打卡点”。3年前,正是在节列俄阿木家的火塘边,习近平总书记为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开出了良方。

    如今,火塘温暖依旧,彝寨气象一新。曾经清一色的简陋土坯房,摇身变成了青瓦黄墙的新院落;颠簸难行的山路,翻整修建为平整宽阔的沥青马路。更有那些看不见的,观念在变、习惯在变、风气在变……

    今昔对比,三河村“穿越”的不仅是时空。站在共富路的起点,山海双村对接,互学互鉴背后,更多的精彩,还在继续。

    

    

    “苞谷饭”

    

    

    VS

    

    

    “油盐麦果”

    

    横坎头村和三河村,虽隔着千山万水,但资源禀赋相近,横坎头在致富路上迈得比较早,三河村第一书记李凯有很多问题向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请教。

    

    听说横坎头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今年仅接待团队就超过千个,直接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0多万元,带动全村农家乐、民宿、农场增收百万元。怎样用好红色资源,让乡村旅游旺起来?

    

    把村里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和优渥的生态环境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实现村民就近就业创业,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去年,村里着手组建横坎头村新农村开发有限公司,建立横坎头村游客服务中心,整合17家旅游商户成立“红村互助发展联盟”,打造“景点+村庄”全域景区。今年,来村里的游客有望达到100万人次。

    

    油盐麦果这款登上人民日报头版的特色小吃,为横坎头村的特色产品打响了名号。我们三河村也有很多彝族美食,比如苞谷饭。咱们怎么让苞谷饭也红起来?

    

    “实现共同富裕,产业是核心。”打响擦亮四明红村的旅游品牌,我们的做法是围绕红色文章,讲好红色故事,继承红色精神。油盐麦果是70多年前新四军战士的果腹之物,经过工艺改良,变成了农家乐的网红产品。围绕红色旅游和水果种植两大支柱产业,村民从事农家乐、民宿、农家点心制作和水果种植采摘,让口袋“鼓了起来”,去年横坎头村的人均收入已突破4万元关口。

    

    现在来三河村参观考察的人很多,但大多是下车看看,一两个小时之后就走了。如何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让游客留下来,在这方面横坎头村有什么好做法?

    

    有红色景点参观,有生态水果采摘,有民俗风情体验,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我们还开办红村剧场,以市场化手段引进灯光秀、表演等旅游项目,丰富游客的夜生活。此外,稳定常态化的游客非常重要,我们打造教育培训产业,开发推出红色教育培训和新农村观摩体验等红色研学观光项目,破解周末人流汹涌、平时门可罗雀的难题。

    

    宁波日报记者 何 峰 张正伟 单玉紫枫

    凉山日报记者 钱 栩 张 祺

    美编 毛雪娇

    摄影 徐 能 陈斌荣 邱锐钧 钟 源 洛古有格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