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深度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2月0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业研学 营造乡村的一道别样风景


孩子们在位于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的新希望初新营地参加研学活动。

位于宁海胡陈乡国叶村的儿童之家户外营地。

认养菜地渐成时尚。

    

    

    

    

    

    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田佳琦 奚越 

    

    岁末年尾,盘点一年的收成,归本农场除了种植水稻产生的直接收益,还有同样来自土地的间接收益——“归本小农人”研学项目。

    今年,位于鄞州姜山镇的归本农场依托政府相关部门,开发以农业为主的劳动研学课程。“归本小农人”连接学校、农场和营地,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劳动研学和大学生劳动实践场所,打造农业劳动体验式成长平台。

    据统计,归本农场今年累计接待学生1万多人次,“归本小农人”研学项目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归本农场负责人、全国农村优秀创业创新带头人汪琰斌颇有感触地说:“从职业农民到研学项目的再创业者,我看到了农村广阔天地蕴藏的大好前景。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走入田间地头,体验劳作之辛苦,分享农民丰收的喜悦,农业研学之路必将越来越宽广。”

    

    走进乡村,亲近自然

    

    

    绿叶菜是怎么生长的?小番茄有哪些品种?近日,在宁海越溪乡绿色城堡家庭农场的共享农庄里,学生们拿着纸和笔,在田园中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在绿色城堡家庭农场,学生们可以参与自然学堂,认领一块地种植作物。该农场还注重结合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开展种植、采摘等多种劳动实践,邀请本土专家开设农耕教育研学课程,让孩子们感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依托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当地特色产业,越溪乡以绿色城堡家庭农场、南庄村等为核心,打造农业研学基地。未来,越溪乡将把“研学教育”+“乡村振兴”的模式辐射开来,挖掘“全国最大的景观式滩涂与海水养殖基地”特色,传承渔耕文化,打造“越韵渔耕”的自然研学基地,推动“研学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在浙东红村——余姚梁弄镇横坎头村,有一处占地面积61亩的新希望初新营地。营地依托当地浑厚的红色文化基因和自然生态风貌,为青少年提供沉浸式教育。目前,新希望初新营地已形成以实践教育、成长体验等为主的课程体系。自今年7月建成以来,该营地举办了百余场活动,涵盖劳动教育、综合实践等10多个主题,接待了宁波及周边地区的客流5000余人次。

    上个月,来自奉化锦屏中心小学、江口南渡小学的300余名小学生走进奉化莼湖街道缪家村,体验一次别开生面的风筝研学之旅。缪家村是远近闻名的“风筝村”,风筝墙绘、风筝雕塑、风筝博物馆……走在村中,到处能看到五颜六色的风筝。发展青少年研学游,是缪家村深耕文旅产业的第一步。目前,缪家村已成为奉化区级中小学研学基地,今年上半年接待学生4000多人,全年预计近万人。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研学”如今已成为一个热词。研学是课本知识的有效补充,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探索真理,得到更加多元多彩的发展。

    

    农业研学“牵手”乡村旅游

    

    

    事实上,宁波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融合起步较早。

    滕头村很早就建立了奉化区中小学研学实训基地,本区中小学生定期到滕头村进行研学。

    江北半樸园以半浦学堂为依托,针对小学生研学开发了系列课程。之后,位于江北的达人村和位于海曙的半山伴水,以田园研学、自然教育为特色建立了研学营地。

    中国的农业生产蕴藏着古人伟大的创造和高明的智慧,有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农业研学是研学旅行的新形式和新内容,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支撑与载体。

    近日,由宁波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承担的课题《宁波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研究》结题。课题主持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朱岚涛认为,农业研学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够拓宽乡村旅游服务的范畴,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延伸农业的服务链、市场链与产业链,另一方面能让下一代对“农业、农村、农民”有更深的认识,不忘“本”、不忘“根”,为未来乡村振兴及共同富裕播下心灵的种子。

    业内人士表示,乡村旅游活动的丰富需要多样性的农业研学产品来支撑。宁波具有丰富的滨海农业基地、现代农技、传统农俗及农业文明资源,农业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古村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它山堰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河姆渡稻谷种植遗产等传统灌溉、农业水利遗址类型多样。而从市场角度来说,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客源能够相互流动,实现共享。乡村旅游客流可以通过农业研学产品引流得以转化,从而有效带动游客多元、多点消费。

    此外,宁波乡村资源丰富,有大量闲置的空心村、房屋,废弃的厂房、小学校舍,空置的文化馆及家风馆,这些资源均可以“蝶变”为研学基地、研学学校及研学综合体,不但能美化乡村环境,而且能为乡村旅游增添新的载体和空间,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

    调查显示,目前研学旅行的对象八成以上为3岁至16岁的人群,以在校中小学生为主。约3/4的家长了解研学旅游,其中80%以上的家长表现出让孩子参加研学旅游的意愿。新一代父母教育观念的革新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为研学旅游市场带来强劲的发展动力。

    

    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融合刚起步

    

    

    尽管起步较早,但不可否认,当前宁波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融合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融合顶层设计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设施设备共享性不够、研学产品结构单一、研学市场流动性不强等问题,融合的深度、宽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当前宁波有几十家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研学教育营地,按照研学营地及研学基地的要求,一些现代化农业庄园、乡村旅游点、研学基地一次性接待300人的能力远远不够。受到土地及政策限制,一些研学基地和乡村旅游接待点的停车场地、公共交通输送能力不足。

    农业研学课程体系缺失。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立的初衷,是通过参观、体验和实践,对参与者进行身心兼顾的教育与培训,从专业化教育课程转变为综合性教育课程,从单一性教育课程升华为多元化教育课程。研学的核心产品应该是课程内容,目前宁波与农业相关的实践基地大多本质上还是“多旅少学”。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系统、专业、特色的研学课程体系,没有实现“游”“学”结合。

    农业研学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与宁波本土文化有效结合的特色、复合型乡村研学产品较少。我市的农业研学实践项目大多偏重于农业生产和田园风光体验,受商业思维影响,缺乏农业理论层面的系统性阐述,很难将研学实践的内容提升到乡村振兴大视角的战略高度,乡村振兴主题也很难在研学实践过程中科学、系统地展现。

    另外,宁波虽公布了十大特色研学旅行线路,但关于农业研学及乡村研学的线路较少。农业研学实践项目经营单位多采取“单打独斗”的形式,缺乏对农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加强顶层设计,拓展融合路径

    

    

    专家提出,要把农业研学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纳入区域发展规划体系中来。以农业研学及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与子规划的编制、实施为抓手,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宏观指导。以慈溪滨海农业、象山滨海渔业、宁海滨海乡村、奉化滨海农业小镇等为支撑,完善农业研学接待系统、服务系统、生产系统、营销系统,构建以农业生产、农业文化、农业科技、农业文明、农业节庆为特色内容支撑的长三角著名的滨海农业研学目的地。

    整合资源,彰显滨海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特色。深入挖掘滨海农业资源,形成主题化研学营地、品牌化研学项目、特色化研学线路。突出彰显“海上牧场、河姆农耕、四明乡村、滨海田园”四大主题特色,融入地方文化、乡情乡貌、社会风俗、乡村历史、非遗文化,形成“农耕、渔牧、佳田、归乡”四大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研学项目体系。以项目为支撑,形成一批环境优美、氛围浓郁、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的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小镇、综合体、营地或基地聚集区。

    提升设施,打造宁波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共享品牌。推动农业研学基地、营地设施改造与提升,促进乡村旅游与农业研学设施共建、共享,打造多样化、沉浸式、体验式的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场景。提炼宁波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品牌IP,构建宁波“达人村”“半樸园”“河姆渡”等农业研学IP。以品牌活化、品牌共建、品牌共享为抓手,增强宁波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

    引导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规模聚集。优化各区县(市)农业研学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布局,形成差异化、特色化产业融合集聚空间。以海曙、奉化、余姚为中心,强化区域农

    

    业资源与乡村资源的整合,重点打造以自然教育、农业研学为特色的乡村研学融合聚集区;以浙东运河文化带为依托,整合姚江农耕文化中心、临山葡萄产业基地、慈溪杨梅采摘基地、牟山湖、运河古镇、河姆古渡等,重点打造农耕文明遗址公园、现代农业公园等,形成集农业研学、观光、度假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带;依托象山、北仑、宁海等海洋渔牧资源,重点以渔业生产考察、渔文化博物展览、耕海牧渔体验为内容,打造海洋渔业研学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带。

    朱岚涛认为,农业研学导师是农业研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很多农业研学项目具有科普的性质,需要结合农业、文化、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等科学知识进行讲解,并加强趣味性,吸引学生互动参与。要根据农业研学课程的实际需求,促进理论与实践、专兼职教师队伍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养成教育。同时,加大农业研学人才战略储备,规范研学导师及农业研学导师的认定与评定标准,鼓励宁波一些高职、本科院校试点开设研学专业,做好农业研学人才的战略储备。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