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影导演兼编剧应云卫 (1904-1967) |
 |
电影编剧兼导演林杉 (1914-1992) |
 |
电影演员兼导演舒适 (1916—2015) |
 |
中国人几乎人人会哼“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图为林杉编剧兼导演的电影《上甘岭》(1956年)中的一个镜头。 |
 |
应云卫导演的最早版本《八百壮士》(1938年)。“八百壮士”是个炙手可热的大片题材,曾被数次翻拍。 |
 |
舒适戏路特宽,正反角都能演。《红日》(1963年)中的张灵甫,也许是“文革”前银幕上最为成功的反派形象。 |
 |
王文娟、徐玉兰主演的越剧电影《追鱼》(1959年)。应云卫执导的《追鱼》首次将这两位越剧明星推向银幕。 |
竹潜民 ■三部电影、三位电影家、同一个故乡 1957年,初中生的我,看了电影《上甘岭》。这是一部妇孺皆知的国产战争大片,其插曲《我的祖国》,更是传遍中华大地的角角落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是谁创作了这部艺术珍品?银幕上标出第一编剧兼合作导演是“林杉”。 1960年,高中生的我,看了越剧电影《追鱼》。这部神话片,利用特技手段,拍得如幻似真,深深吸引了观众。主演是上海越剧界名角王文娟、徐玉兰,《追鱼》是她俩的第一部戏曲艺术片。但这仅仅是她们小试牛刀,真正让她们大红大紫的是两年后的越剧电影《红楼梦》,王文娟和徐玉兰分别饰演林黛玉和贾宝玉,由此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那么,首次将这两位越剧明星推向银幕的是谁呢?银幕上标出《追鱼》的导演是“应云卫”。 1963年,大学生的我,看了根据长篇小说改编的故事片《红日》。片中引人注目的是“一号反派”国军将领张灵甫的塑造,没有像以往的影片那样从外形上予以丑化,而是“反角俊扮”,银幕上的张灵甫外貌英俊儒雅、风度翩翩,内心却刚愎自用、冥顽不灵。打下涟水城后,他身披黑斗篷,与下属在宝塔下留影,是何等的不可一世;然而好景不长,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华东野战军包围,他负隅顽抗,最后被击毙在山洞里。全片将这个少壮派名将的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以致很多年后连张灵甫的家属也接受了这个形象,认为演员演得很好。那么,是谁塑造了这个反派一绝呢?银幕上标出饰演张灵甫的演员是“舒适”。 在三个不同时期看过的三部电影,让我记住了三个电影艺术家的名字。殊不知,多少年后我才知道,这三位艺术大家竟同根同源,均是宁波江北区庄桥人氏,都得到了姚江水的滋养而成长起来的。 庄桥离宁波市中心仅五公里,历来是甬北的一个繁华集镇。镇的中心有一条庄桥河流过,由北向南,全长五公里,流至南面的李碶渡注入姚江的湾头地段。姚江和庄桥河的水,孕育了世世代代的庄桥人。在这个不算大的集镇里,涌现出很多知名人士,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的文化艺术界名人,如文艺理论家、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的邵荃麟,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人物穆时英;而著名电影人应云卫、林杉、舒适的原籍,分别为庄桥的应家、李家和舒家。 宁波原本就是电影家的聚集之地,如北仑区的张石川、张鑫炎,镇海区的邵氏兄弟、胡苏、陈逸飞,海曙区的袁牧之、徐桑楚、干学伟,鄞州区的桑弧、乔奇、王丹凤等,都是中国电影史上有地位的名家,但他们的原籍或出生地分散在县、区的各乡镇、街道,像应云卫、林杉、舒适这样重量级的三位电影家,都出自江北区那个小小的庄桥街道,堪称奇迹。 ■一条小河、一列火车、一股白烟…… “每当我回忆童年,常常会在脑际闪现一幅朦胧的画面:在我家乡的一条小河边,母亲淘米,洗衣服,两三岁的我,坐在她身边顾自玩耍。一列火车在不远处风驰电掣般地驶过,一股股白色的浓烟向母亲和我袭来……这是幻觉,还是记忆?” 一条河、一条铁路、一列风驰电掣的火车、一股股白色的浓烟……这不是一个个电影镜头?这不是一组组田园风光的蒙太奇组合? 晚年的林杉,回忆在庄桥李家村度过的童年岁月时,深情地写下了这段话。1974年初春,他与弟弟一起回到三岁随家迁上海后从未回去过但又不断思念的故乡,找到了出生时的老屋,倾听亲切的宁波乡音,“我驻足村头,忽然发现前面有一条小河,附近还有一条铁路。我不由喜出望外,原来长期在我脑际闪现的那幅画面,并非幻觉,而是我最早的记忆!” 如此看来,说庄桥河水孕育了林杉最早的电影梦,应该是说得通的。不仅是林杉,应云卫、舒适也与家乡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庄桥究竟是一片怎样的沃土,能孕育出数位电影名家?今夏的一天,我来到庄桥。这里早已与市区连成一片,没有了林杉记忆中的乡村景色。庄桥公交站下车后,穿过马路首先看到的是思源公园,是专门纪念庄桥的革命先辈的。宣传窗里,除了烈士的照片、事迹介绍外,还有庄桥著名文化人的版块,其中就有应云卫和林杉的图版。我顿时觉得,故乡人民没有忘记自己杰出的儿子。再往里走,是2008年落成的庄桥革命历史纪念馆。庄桥街道负责文化工作的邬老师和纪念馆工作人员汤老师接待了我。通过他们的介绍,我对庄桥三位影坛闻人的了解更加清晰起来。 三人中最年长的是电影导演兼编剧应云卫(1904-1967),他出生于上海。父亲早逝,辛亥革命后为避战乱回到故乡应家村读了三年私塾,其间接触到民间说唱艺术滩簧,十分迷恋。1915年回上海求学,20年代末即在上海艺坛崭露头角,抗战期间转战武汉、重庆,后回到上海,从戏剧界到电影界、从舞台到银幕,逐渐成为著名的戏剧家、电影家。应云卫一共导演了13部故事片,至少有3部在中国电影史具有相当地位。一是我国第一部全片配上音响效果的故事片《桃李劫》(1934年,袁牧之、陈波儿主演),将一对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从壮志豪情到彻底毁灭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毕业歌》,很快传遍神州大地,至今传唱不止;二是抗战大片《八百壮士》(1938年,袁牧之、陈波儿主演),讲述的是1937年11月国军团附谢晋元率八百将士誓死守卫四行仓库的事迹;第三部是描写抗战期间蒙汉人民团结一致抵抗日寇入侵故事的《塞上风云》(1940年,黎莉莉、舒绣文、吴茵等主演)。为了拍摄沙漠外景,应云卫率领摄制组从重庆出发长途跋涉经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接见,成为抗战文艺史上的一段佳话。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应云卫主要在戏曲片领域大显身手,除《追鱼》外,还拍摄了周信芳主演的《宋士杰》《周信芳的舞台艺术》和盖叫天主演的《武松》,为两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留下了艺术珍品。应云卫十分喜爱家乡的戏曲,1963年专门为上海静安区堇风甬剧团导演了甬剧《半把剪刀》,使剧团进京演出获得成功。 电影编剧兼导演林杉(1914-1992),原名李文德,3岁随父亲离开庄桥李家村后在上海长大。林杉走上电影之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他少年时代就参加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活动,进过监狱,小小年纪差不多就成了职业革命家。抗战胜利后到山西从事革命戏剧活动,担任过吕梁剧团团长等职。1949年到北京后,调到中央电影局电影剧本创作所,从事电影文学剧本创作,当年即以马烽、西戎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为素材,完成电影剧本《吕梁英雄》,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生创作了12部电影剧本,其中11部拍成影片,除《上甘岭》外,还有一部堪称经典的《党的女儿》(1958年,林农导演,田华主演)。林杉先后担任过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大众电影》主编等职。 电影演员兼导演舒适(1916-2015)要比他们年轻几岁。19世纪中叶,舒适的爷爷这一辈离开庄桥。舒适出生于北京,4岁时随父母到上海。虽未见舒适与故乡直接联系的记录,但作为舒家人,他与自己的家族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庄桥舒家名人辈出,舒适的八叔舒鸿是中国体育界的老前辈,1936年柏林奥运会首次将篮球列为奥运会项目,他就执法篮球赛场,被誉为“中国篮球第一哨”。舒适受八叔影响,从小喜欢运动,热爱体育。 舒适1938年在上海孤岛时期进入光影世界,一辈子在银幕上扮演了60多个角色,曾与著名女星舒绣文、胡蝶、周璇等演过对手戏。不过吾生也晚,到1960年前后才看到他自导自演的古装戏《林冲》(1958年)和主演的体育题材的《水上春秋》(1960年,谢添导演)。笔者对舒适印象深刻的除了他扮演的张灵甫形象之外,还有在“文革”初期引起轩然大波的《清宫秘史》(1948年,朱石麟导演)中的光绪皇帝形象。片中他将这个敢于放眼看世界、希望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于水火之中,但又慑于慈禧权势而畏缩不前的年轻皇帝塑造得入木三分。影片最后,身为皇帝的光绪,竟无法保护自己宠爱的珍妃(周璇饰),眼睁睁看着珍妃被扔入水井。尽管《清宫秘史》在“文革”期间作为“坏影片”被批判,但舒适塑造的光绪皇帝形象,仍让观众动容,并为之洒下同情之泪。 ■实地寻访、印迹依稀、后继有人 了解了三位电影名家与家乡的渊源之后,我提出去应家和舒家看看,邬老师欣然允诺,开车先带我去了最远的应家。这里的街道纵横交错,一排排楼房整齐矗立,小区名为“应嘉丽园”,据说庄桥一带的拆迁户大都住在这里。因不是繁华的商业区,也少见人,我就没有走近,只是远远地拍了一个镜头。 接着到了舒家。公共汽车的“舒家站”还在,但站牌周围已是一片空旷,只有现代的高架路耸立在那里,延伸得很远很远。原来,因为造高架路,舒家人的祖居之地已经没有了一丝过去的痕迹。我取了一个中景,将今日舒家摄入相机中。 车上,邬老师告诉我,庄桥街道与这些名家的家属或后裔仍保持着联系,每年春节都会寄贺年卡拜年。但邬老师又不无遗憾地说:“三个村现在都没有行政村建制,甚至没有留下老房子,拆迁重建时顾不到老的东西,待想到需要保存一些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接着,她又喜盈盈地告诉我:“不过,我们庄桥的电影人后继有人……” 原来,舒适与夫人慕容婉儿的外孙高鑫,如今已是颇有成就的影视演员,在《情深深雨濛濛》《北平无战事》《战长沙》《琅琊榜》《都挺好》等名剧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我对其他电视剧不熟悉,但对《都挺好》中那位始终处于尴尬状态的中国式长子苏明哲还是留下了深刻印象。 还有一位电影演员知名度更高,她就是在《亮剑》中扮演田雨的童蕾。童蕾是庄桥童家人,在宁波长大后进入影视界。她在电影《风雨十二年》中扮演宋庆龄而出道,因在《青春之歌》中扮演林道静而获得第七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观众喜爱女演员奖。虽说迄今为止,这两位明星的成就尚未达到三位前辈的高度,但是,谁能估量他们的未来呢? 邬老师将我送回思源公园,说李家就在对面,房地产开发商在这里建了几个楼盘,村民因此都发家了。我向她告辞,穿过马路到了李家村一带,这里早已是通衢大道、车水马龙。往左走几步,即见到一座桥,庄桥河从桥下往南流去。我琢磨着,林杉记忆中家乡的一条小河应该就是在这里。因是林杉电影梦起的地方,我不由放慢脚步,仔细端详了一番。我走过一个名叫李渡湾的小区,进入一条小路,到了庄桥河与姚江的交汇处,即称之为李碶渡的地方。因属于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我无法直接走到岸边,只能在隔离带外张望。阳光普照,树影摇曳,庄桥河流过最后一段水程,融入宽广的姚江。因接连造起了湾头大桥、华辰大桥等,渡口已经成为历史陈迹,而风乍起吹皱的那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却见证了当年李碶渡的存在,也诉说着庄桥的今昔:这里历来是甬北的一个重要渡口,当年慈城、庄桥一带的出行者,包括应云卫、林杉、舒适,抑或他们的先辈,都是坐小船经庄桥河到李碶渡,又踏着姚江的波浪,从李碶渡启航,从此走向大千世界。梦起姚江,心泊光影,他们最终泊在上海、北京或长春,泊在电影世界里,在那里圆了一个银色的梦,并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了一席之位。 老底子的舒家村消失了,但舒家的地名还在;老底子的田园风光已经成为一个传说,但应家、李家地盘上的应嘉丽园、李渡湾小区都在;应云卫、林杉、舒适驾鹤西去了,但庄桥自有后来人,高鑫、童蕾一代将会延续先辈的光辉;三位艺术家创造的光影艺术,包括《桃李劫》《八百壮士》《追鱼》《武松》《上甘岭》《党的女儿》《清宫秘史》《红日》等,也将永远彪炳中国电影史册,激励一代代庄桥乃至宁波人。 (本版图片由竹潜民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