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文精神观照下的宁波书法史

——读陈磊的《游目瑰翰——宁波书法史》

    

    

    

    

    

    

    汤丹文            

    

    一年多前,“碧血丹心:纪念沙孟海120周年诞辰书法篆刻艺术大展暨学术文献展”在北京举办,当时,笔者躬逢盛会。

    记得那次活动的主事者是沙老的学生、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先生,他是宁波人。而来自沙孟海书学院、活动具体操办人之一的陈磊,也是这本《游目瑰翰——宁波书法史》(下称《宁波书法史》)的作者,同样来自宁波鄞州。

    陈磊属于“85后”,年纪不大的他写了一本《宁波书法史》,但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陈磊曾就读历史专业,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的书法系,在台湾地区的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读博士。除了搞学术研究,他还参加国内外各类书法展并得奖,曾在东京的上野之森美术馆举办过个人展,这几年又参与了一些书法策展活动。

    在宁波,像他这样有历史书写的底子、书法实践与理论兼修的研究者,应该很少。他为我们清晰地梳理了宁波书法史的脉络和源流,而在书中不时迸发的感悟和理论上的思索,更让我们窥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宁波的书法何以聚沙成塔,成就了千年辉煌。

    在宁波书法史上,曾经出现虞龢、虞世南、林逋、张即之、丰坊、姜西溟、梅调鼎等灿若星辰的名字。而笔者认为,在当代,宁波人对中国书法事业最有贡献意义的,恐怕就是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先生于1963年共同创设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开创现代高等书法教育先河。在这些先生中,潘天寿、沙孟海就是宁波人。而中国“书坛泰斗”沙孟海,培养出了像陈振濂等这样中国书法界的中坚力量。就连中国书协现任主席孙晓云也与宁波有着不解之缘:她的外公,是她“承家传、习书画”的启蒙者,就是祖籍宁波的金石书画大家朱复戡。

    在陈磊看来,“宁波书法拥有太过辉煌的过去,但其实背后是三家四家湮灭千家万家的历史,是一声不吭的大规模淘汰。”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或书家,能在书法史上留存下来?陈磊无疑是用人文精神的标尺特别是以是否“以手写心”来衡量的。

    书法有三种境界,得其形,得其神,得其真。而书法家除了书法技艺的传承创新,也应该有所学,有所思,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心思。这也是陈磊在写作《宁波书法史》时最为关注的。他甚至在前言中直接指出,“当代书家不仅需要熟读书法史,也需要非常了解如何准确地运用书法这个媒介,来表达他们的人文精神”。

    事实上,宁波书法名家辈出、蔚为大观的第一次高潮,正是形成于宁波人文精神高涨的南宋中叶。虽然当时的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但四明大地诞生了一批以家族群体身份出现的书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孝祥到张即之的“张氏一门”。而无论是“架雪凌霜”的张孝祥,还是“以禅入书”的张即之,他们的脱颖而出,离不开那个年代明州文化的繁荣。除了张氏一门,还有楼氏、史氏、王氏等家族,构成了不仅是书法,还涉猎于文学、哲学诸多领域的学术朋友圈。于古人而言,书法既是一项书写技艺,又超越了技艺。在艺术上成就高峰者,其个人的学术修养与城市的人文精神必定相辅相成。

    对书家个体而言,要登上艺术之巅,有所学、有所思应该是一辈子的功课。书中令我最感动的是朱复戡晚年所作的《白头吟》:“我本江南一布衣,自幼爱好金石刻。闻之先辈谆谆言,刻石先须通字学……欲登造极学到老,孜孜一生废寝食……”这些句子,体现了一位老者在书法实践和书学研究上的极致追求。

    而有所思,则是书家形成艺术个性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陈磊看来,宁波历史上有个性而成就伟大的书家都是“挣脱者”,他们以“倒走式”“挣脱式”的前进,在书法的前卫与保守、创新与传统之间,找到了自己在历史上的位置。比如,明代中期的宁波书家王阳明、丰坊等人,挣脱了当时官方倡导的台阁体而别开生面;而近现代书坛巨擘潘天寿、沙孟海等人,则挣脱了帖派书法的桎梏,走上了碑帖融合的道路……

    当然,除了观点、思想的耐人咀嚼,《宁波书法史》更是一本工具书。在书末,陈磊附上了宁波书法史大事年表简编,而文中相配的宁波历代书家的作品照片,也印刷得十分精美,是足可以收藏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