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片高山“银猴”

创新汇聚共富力

——宁波谢家路村、丽水半古月村的共同富裕实践


扫二维码,观看本次全媒体策划更多内容,欢迎大家在专题留言,为共同富裕支招。
谢家路村航拍图。

半古月村的村集体收入大多来自茶叶种植。

    

    

    

    

    

    

    泗门镇谢家路村位于余姚市西北部。近年来,该村突出党建引领,做实做强产业,提升村庄品质,以数字赋能基层治理,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飞速发展,村社会总产值从2001年的6.0亿元增加到去年的55.8亿元,年均增长13%;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1年的8203元增加到去年的54755元,年均增长11.5%,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半古月村距丽水市松阳县城19公里,距赤寿乡政府所在地2.5公里,与松阳-余姚山海协作产业园相邻。该村是个著名的产茶村,松阳的“银猴”茶叶就出自这里,全村现有茶园750亩,村民主要以从事茶叶种植、茶叶加工和外出经商务工为主。去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74.82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3.56万元,主要来自物业楼租赁、飞地投资、茶叶山承包款等。

    今年4月,谢家路村与半古月村成为山海协作结对村。

    一个是依托工业崛起的全国文明村,一个是盛产茶叶的丽水高山村。尽管发展进度不同,但依托各自优势以及不断地创新,两个村庄携手走在共同富裕的新路上,以高质量发展的新姿态,加速驰骋。

    

    

    铺通共富路

    

    

    

    

    “春色满怀金谷酒,清风雨液玉川茶”。这是明代占雨曾描绘的松阳茶叶。作为丽水八大名优特产之一,松阳“银猴”茶叶的产地之一就在半古月村。

    然而,这个区域性品牌并未让半古月村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每年的茶叶采摘季,村里的茶农要么眼巴巴等着茶商上门收购,要么自己扛着茶青翻山越岭去镇上卖。“我们这里村民种茶叶不赚钱的!”谈起茶叶,周永庆有一肚子苦水。

    当地的种茶户周永萍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她种的三号茶为例,今年头批茶青的收购价大约是每公斤40元,但类似的名优茶茶青,每公斤的收购价已超过100元,“黄金芽”等精品茶的茶青价格更是超过了每公斤200元。

    半古月村的茶叶,让一同前去考察的余姚黄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其炎印象颇深:“我们带回来的半古月村茶叶,口感不错,但是包装上却写着福建某企业的名字,品牌名为‘黄金芽’。”

    如何让半古月村的“银猴”变“黄金”?作为余姚的榨菜大户,魏其炎曾一手将一个家庭小作坊提升为日出货量4万公斤的蔬菜合作社。

    对于产业化与品牌化,魏其炎有着丰富的经验。“我可以借助企业已有的平台,帮助半古月村打造茶叶品牌。”魏其炎说,下一步,他的企业可以与半古月村在茶叶品牌包装、茶树更新、茶叶加工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产业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作为山海协作“伙伴”,杜海军也向周永庆提出了初步设想:谢家路村在半古月村打造种植、养护、采摘、制作、包装、销售全产业链的同时,加大优质茶叶的种植面积,不断提高当地茶产业的附加值及亩均产出。

    

    

    一个前哨支部

    架起连心桥

    

    

    

    

    冬日的暖阳穿透清晨的薄雾,温暖地洒在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的农家小院里。谢家路村第十前哨支部书记宣光潮与10余名党员、群众围坐在一起,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与探索,如今谢家路村的前哨支部不仅是当地基层党员日常学习、精准施教的平台,也是基层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成为激活基层“细胞”的一剂良药。

    前哨支部虽小,激活后释放出的能量却大。

    曾几何时,为了巩固治水成果,便于河道日常保洁,谢家路村计划拆除中心河道上的村民自建简易桥。对此,村民颇有意见,有人质疑政策,有人对拆后补偿期望过高。

    拆桥工作陷入僵局时,谢家路村第三、第四前哨支部的党员率先站出来,5名党员带头拆除了自家的简易桥。在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带动下,24座简易桥在短短10天内被拆完。

    “村民无小事”,谢家路村前哨支部的创新做法成为全市标杆。而在半古月村,因为党员年龄偏大、党建基础薄弱带来的村庄文化建设和创新发展问题,一直让村党总支书记周永庆劳心费神。就在上个月,谢家路党委书记杜海军一行的来访,给他的“老大难”问题带来了“解法”:“可以把谢家路村前哨支部复制到半古月村!”

    “我们觉得可以一试。”周永庆如释重负。“前哨支部怎么建、需要做哪些准备、哪些内容要上墙等,疫情之后,我们将前往半古月村,手把手进行辅导。”谢家路村第十前哨支部书记宣光潮已经被确定为前往半古月村进行党建辅导的人选。

    而对周永庆来说,届时他们可以学到的不仅有谢家路村前哨支部的做法,还有更精细的“党建+治理”经验。

    

    一条小板凳

    托起共治梦

    

    

    

    

    “随着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理念创新、产业创新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作为村庄的一分子,半古月村村民党员李伟龙对谢家路村的“小板凳”工作法向往已久,在他看来,两个村庄之间,同样需要在基层治理模式创新上,进行深度的交流与合作。

    诚如李伟龙所言,早些年,谢家路村利用“小板凳”工作法搭建起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党员干部深入农户家,与群众同坐一条小板凳,面对面听民声、问民情、议民事、解民忧。“小板凳”工作法得到中组部、浙江省委的肯定,并在全市推广。

    近些年,随着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上疫情管控需要,谢家路村开始积极探索智慧治村的新模式,推出党建引领的“小板凳”工作法2.0版——“智慧板凳”。

    以今年搭建的“红锋泗门”智慧党建平台为例,针对高频民生事项,谢家路村搭建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指尖驿站”,鼓励群众通过手机及时上传图片、音频、文字等,一键报忧喜、谈看法、提意见,党员干部则可一键反馈解难题。

    道路旁边停着“僵尸车”,影响村容村貌与交通出行,上午发现问题,中午立马解决;河道水质不达标,村干部督办查清源头,精准施策……一系列的小问题在一次次的指尖点击中得以解决。

    “尽管我们的数字化基础薄弱,但谢家路村的‘小板凳’工作法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完全可以从1.0版入手,逐步加大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力。”周永庆说,待数字化基础完善后,半古月村也将逐步向“小板凳”工作法2.0版迈进,甚至因地制宜,创新推出3.0版。周永庆认为,通过谢家路村和半古月村的携手共进,两地将迸发出更多新的火花,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加速迈进。

    

    当我刚到松阳时,第一站就去了位于赤寿乡的松阳-余姚山海协作产业园。产业园内厂房林立、机器隆隆,已成为两地近20年“山海情”的重要见证。

    但当来到毗邻产业园的半古月村时,我发现村内留守党员的年龄偏大,党建工作相对较少,村庄治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与发达村庄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当时,同行的挂职干部都觉得需要给半古月村找个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好伴侣”。

    余姚市泗门镇谢家路村是全国文明村,党建工作远近闻名。如何通过党建工作带动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这方面谢家路村能给半古月村输送不少锦囊妙计。

    今年4月,两个村“喜结连理”。在随后的“探亲之旅”中,半古月村整洁的村庄、淳朴的民风,给谢家路村的村干部留下了深刻印象;谢家路村的“小板凳”工作法、阳光村务八步法等党建特色工作,以及智能化村庄管理模式,也让半古月村的村干部兴趣颇浓,约定下次回访时一定要好好实地探究一番。

    事实上,两个村合作的想象空间远不止这些。我们希望在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的过程中,探索党建+乡风文明、产业振兴、消费帮扶等联建模式,使两个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张伟)

    

    宁波日报记者 殷聪 冯瑄 单玉紫枫 沈孙晖

    松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琳 周晴

    摄影 王挺 周琳

    美编 毛雪娇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