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也许真的是“年龄大了容易感动”,《钱江晚报》的一则新闻,看得我热泪盈眶。 外卖小哥叶阳辉,95后,河南信阳人。2018年夏天,21岁的他来到杭州塘栖送外卖。一天,他像往常一样,接了单,把外卖送到订单上注明的地址。客户的门半开着,客厅里空荡荡的。 “你直接进来吧。”听到房间里传来虚弱的声音,叶阳辉犹豫了一下,轻轻推开房门,眼前的景象让他有点意外:瘦弱苍白的计大姐瘫在床上,四周杂七杂八的东西很多,似乎她的全部生活就围绕着这张床。 他没有犹豫,决定暂停脚步,帮助大姐吃完饭。等大姐吃完饭,叶阳辉收拾干净,顺手带走垃圾。 后来,叶阳辉了解到,计大姐瘫痪多年,除了吃饭,还有日用品采购,她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外卖。 回到站点之后,叶阳辉内心久久无法平静。自己一个人力量太小,他把计大姐的情况发到了所在的站点群里,希望其他小伙伴,如果接到计大姐的订单,也能顺手帮帮她,“把外卖送到床前,等她吃好后带走垃圾”。 小叶的请求一呼百应,100多名小伙子心照不宣地做起了这件事。计大姐几乎每天会点外卖,谁接到她的单子,都会提前下线,不再接新单,给大姐留出时间,主动把餐送到床前,摆好,等她吃完收拾好,再把垃圾投到小区的垃圾分类点。 三年过去了,这个群有人进来,有人离开,但这个不成文的约定履行到了现在(2021年11月21日《钱江晚报》)。 外卖小哥,都很年轻,塘栖这个群里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可是,他们似乎比一些年长许多的人更懂事、更会体恤别人。对外卖小哥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可是他们愿意为一个素不相识的瘫痪大姐等上几十分钟。外卖小哥可以说生活在底层了,但是,这群外卖小哥的人格值得我们仰视。 对塘栖外卖小哥的助人善举,除了感动和敬仰之外,我想我们还应该做点什么,让这样的好事能持续下去并推而广之。笔者当时想到的一个建议是——“把外卖送到床前,等她吃好后带走垃圾”这一类在原服务规则之外的事,纳入外卖行业的“标配”。 之所以提出“标配”的建议,是觉得社会上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病人,不会只有计大姐一位。《钱江晚报》的消息对计大姐的情况没有详细披露,只有一句话——她说了“谢谢”。这不可能是记者的疏漏,即使记者疏忽了,编辑也会让他们补充采访,很可能是因为种种原因不宜见报。遇到这样的客户,小哥们在外卖送达之后,能再花些时间做些必要的后续服务,对于计大姐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与此同时,为外卖小哥的增量付出,定一个合理的收费标准。外卖小哥工作辛苦,时间宝贵。听说过他们的服务超时了就会被扣钱。所以确定一个合适的费用,合乎情理,客户也应该能够接受。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似乎是对这个建议的佐证。重庆一位79岁行动困难的老人,因家中无人,就自己把一个重达22斤的快递物品,搬回六楼(无电梯)家中。可是,待妻子办完事回家,却发现老人倒在了四五楼之间的台阶上,快递物品散在一旁。妻子和邻居随即拨打120,医院检查后报告说已无生命体征。如果快递公司有后续服务的“标配”,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12月8日,国家邮政局监察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1000亿件。假定其中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客户只占其中千分之一,就是1个亿,万分之一,也有1000万。1000万人次收快递的难处能得到缓解,那是多大的社会效益。 有需求必有市场,有市场应有供给。只有把那些有需求又有可行性的善举,固定为必须实行的制度,才能使有益于社会的爱心行动,不至于停留于被提倡阶段,从而造福更多的人。
|